吴锐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美国建筑师查尔斯.莫尔在他的《度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一书中指出:“建筑师的语言经常是捉弄人的。我们谈到建成一个空间,其他人则指出我们根本没建成什么空间,它本来就存在那里了。我们所做的,或者我们试图去做的只是从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切割出一部分来,使人们把它当成一个领域”。其实,不仅被切割出来的一部分建筑空间被人们当作一个领域,在被切割出来的之外,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空间领域——环境。前者属于人造领域,后者则更偏向于自然形态。建筑空间组合不仅是内部空间的组合,还包括群体间的相互组合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达到统一的目的。受到两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个建筑之间的功能联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结合。群体组合应做到: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互相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公共建筑的类型很多,功能特点也各不相同,群体组合也是千变万化的。看似难以找出规律,但大致组合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对称形式;不对称。由于功能的需求,通常很难采用绝对的对称或者不对称。这种情况下,一般考虑大体对称的形式。
有些公共建筑群,也可以采用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形式布局。比如功能比较受制约的部分,通常适合采用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形式布局;功能不受制约的部分则可以采用对称布局。对称的易取得庄严的气氛,并不对称的易取得亲切,轻松活泼的氛围。分散式:将公共建筑划分为若干个单独的建筑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体系。
黄山市城市展示馆是集城市规划展示、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品牌宣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是黄山市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新名片,是全市对外宣传交流、接待来宾来访的重要窗口,是市民参与了解城市历史变迁、现状发展和远景规划的重要平台,是面向中外游客展示黄山形象、传播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黄山文化旅游体验的首要门户。
A.地理位置。城展馆位于黄山市屯溪区迎宾大道56号,毗邻黄山屯溪国际机场,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黄山市图书馆、徽州糕饼博物馆、中国徽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黄山·向上创业小镇等构成安徽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优先建设区的文创组团。形成一处“新徽港”。
城展馆不但是黄山机场进入黄山市区的第一张名片,也是黄山市与世界对话的视窗,更应该是黄山浑厚、创新人文精神的体现。
B.建筑形体。形体上采用巨大的山体一样的墙体和巨大玻璃中庭的组合,集中体现黄山的壮美、秀丽、险峻、奇幻,让人感受到“黄山四千仞”的雄壮;墙体与功能块之间的处理,表现出“单崔夹石柱”的气势;基地与周围广场高差,以及内部丰富的空间,让人感受到“攀岩历万重”的艰辛;整片落地玻璃让人体验“碧章尽晴空”的气魄。这也恰当体现了诗仙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句意境,形体奇特、空间奇妙、体验奇幻。
C.建筑空间。在空间布置上,借鉴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以及书法国画的构图,做到张弛有度。入口广场处,山水结合,游览者感受到宽阔,拾级而上,两侧巨大的岩石将进入城市展览馆的道路慢慢收紧。当步入展览馆大厅,空间放开,紧接著空间再次被收紧,通过9级台阶,进入巨大的中庭空间,整个空间序列达到最高潮,所有的展览空间也主要围绕整个中庭展开。
D.内部交通。内部流线根据黄山过去、现在、未来的展陈思路,划分为印象黄山、人文黄山、现代黄山、生态黄山、多维黄山五大主题展区来设置;会议中心由多功能会议厅、商务洽谈室、会见厅组成。在展示创意和体验效果上艺术和科技结合。中庭内在垂直空间上布置了两个主要楼梯,靠近入口处的设置了电梯,主要拱参会人员使用,斜对面处并列布置了楼梯和电梯,以拱一般参观人员使用。在二层三层通过单面走廊实现中庭空间互动。
E.建筑细部。城展馆在建筑材料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组合。首先,在建筑外部入口立面上,将山体似的的石头与玻璃结合,而横向玻璃所设置的高度正好将远处的风景映入玻璃画面中。内部两个位于中庭两侧的体验空间也采用石材,人们在其中体验仿佛处于山间。中庭顶部玻璃与钢架相互遮掩,再结合“云”艺术和科技,使人们仿佛置身与云海。地面根据空间功能不同,采用不同材料和铺作形式。
结语: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建筑性质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要结合具体的设计条件,进行综合的考虑,全面的分析问题,才能掌握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城展馆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功能需要,还要考虑并融入该城市的文化,地理等特点,要有思想,有道理,从多角度,多维度去观察,思考,发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