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霞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至买方市场,消费者不仅对消费品提出了“质”的要求,更对消费品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显然传统的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模式已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选择研究个性化产品供应链。个性化产品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利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都有所不同,必然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冲突,如何通过个性化产品供应链的协商,解决冲突,提高协商效率,成为现代企业和学者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对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许多学者对于个性化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化产品需求上,詹蓉 (2008)认为个性化需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个性化需求是指带有顾客独特性质的,并且是基于顾客自身的对产品及服务的需要,而不一定是与他人不同的需求;狭义的个性化需求是指在定制生产模式下能够满足的顾客的需求[1]。在陶茂华 (2012)认为个性化需求是在个性化模式下,把客户作为主导,按照单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想法和意见,提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单个顾客的效用[2]。总得来说,个性化需求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自己的要求。
对于协商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协商的定义、协商的模式、以及协商的框架和模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对于协商的定义,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协商是资源分布、任务分配、决定主题所要承担的任务和解决有限的资源引起冲突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的交换、信息的评估和策略的选择。而被广泛认可的是Lesser和Durfee对协商的定义,他们认为协商是通过相关信息结构化交换,形成规划或一致观点的过程,进而减少智能体之间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对于协商模式,Faratin(1998)等人已经提出了一个自主agents之间正式的协商模式。协商的目的是就一个agent为另一个agent提供服务达成协议。该模型定义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agents可以采用这些策略来生成初始报价,评估意见并提出反报价。该模型基于计算可伸缩的假设,在业务流程管理和经验评估领域中进行了演示。它为协商模型的的研究与构建提供了基础,但是该模型更侧重于策略,而不是找到满足双方的最佳解决方案。
Rosenschcin等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协商模型;Govindan等[3]博弈论者将协商视为一种动态的、不完全的信息博弈,并试图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给出一些预测结果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功,但由于现实世界协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博弈论方法很难扩展到一般的问题领域。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Ming Choi[4]把协商分为两个阶段来研究,分别是竞争阶段和合作阶段,通过利用模拟退火的算法来建立可以减少协商成本的模型,最后通过利用灵敏度分析来讨论不同参数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
从大数据的角度,Hasan Al-Sakran[5]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体技术探讨了如何提高电子商务的协商效率,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基于事实的协商模型。Ingmar Geiger[6]利用数据分析,就协商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来研究协商的策略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尽管关于个性化产品供应链协商问题的文献很多,但还没有足够的学术研究来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最优的协商策略,提高协商效率。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产品供应链的协商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詹蓉.面向即时顾客化定制的个性化需求预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陶茂华.基于个性化需求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Govindan,K.,Diabat,A.,& Popiu,M.N.(2012).Contract analysis:a performance measure and profit evaluation within twoechelon supply chains.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63(1),58–74.
[4] An Pan ·Tsan-Ming Choi.An agent-based negotiation model on price and delivery date in a fashion supply chain.Ann Oper Res(2016)242:529–557.
[5] Ingmar Geiger,A model of negotiation issue – based tactics in business-to-business sales negotiation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64(2017)91–106.
[6] David Silver,Julian Schrittwieser,Karen Simonyan.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J].Nature,2017 ,550(767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