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唐山公司 郑安弟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
研究安全心理的目的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揭示人的心理特征,正确把握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分析事故发生前后及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工作,使各类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研究人的性格特征和怎样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任何行为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环境的外在表现,并受安全行为意识的调节。当各类因素综合作用对人有负面效应时,就会在生产中出现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1.1 疲劳
疲劳包括体力疲劳、心理疲劳、病态疲劳。员工由于高强度、长时间作业或休息不充分产生体力疲劳;由于婚姻、家庭、人际关系、工作、利益等原因产生心理疲劳;由于长期有病或有缺陷产生病态疲劳。如司炉员工上夜班前没有休息好,疲劳瞌睡,忽视设备的安全隐患;员工婚姻失败,工作心不在焉;担心医院里的家人;身体临时不舒服等情况。疲劳容易使人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感觉没劲,工作中易出现不安全思维和行为。
1.2 情绪失控
情绪失控表现为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失控,说话办事容易冲动。如员工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冲动打人;急于下班或参加其他活动造成的心理焦躁情绪。情绪失控可以使人心跳加速,思路混乱,注意力分散,容易违反规范,办事不计后果。
1.3 习惯心理
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如员工揭井盖时不用工具直接用手;对脏乱的生产现场习以为常。习惯心理强化了员工的习惯性违章,一旦形成很难纠正。
1.4 侥幸心理
由于偶尔行为没有被发现或没有造成后果。如有时违章指挥侥幸没有发生事故;有时发生事故幸好自己没在现场;有的员工偶尔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没有被发现和处理。侥幸心理经过多次试验会演变为习惯心理和自信心理,使投机行为演变为习惯性违章。
1.5 逞能心理
认为自己干非本职工作不会出问题。如非电工员工懂一点电气知识,认为自己有能力启停一些电气设备,拆接电源线。过分自信的心理助长了个别员工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
1.6 省能心理
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最大的回报。如气焊工在气焊作业时为了省事将氧气和乙炔瓶放的很近,没有达到安全距离;电工用铁丝代替保险丝。省能心理会演变为习惯心理、侥幸心理,致使员工责任心不强,随时都会出现不安全行为。
由于基层车间员工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由于车间的管理模式、社会压力、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员工的非正常心理行为特点成为各种不安全隐患存在的最深根源。
分析研究员工心理行为特点有助于管理者在实际的生产中更加客观地运用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具体作用如下。
(1)可以为生产工艺技术设计、设备选型、劳保防护用品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2)为创造安全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提供指导;
(3)能够为企业HSE体系部门制定各岗位操作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企业HSE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4)可以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5)可以为基层车间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员工“三违行为”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有效方法和预防措施;
(6)可以为日常生产的危害风险识别新增人为的因素,减少和降低主观人为的危害和风险。
通过安全心理研究,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并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运用安全心理研究分析劳动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心理规律,能够为如何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1.1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因素有疲劳、情绪波动、不注意、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物的因素如设备发生故障、仪器失灵以及工作条件不良等。
对事故责任人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年龄、情绪状态等的研究表明,智力高者在从事较为一般的工作时有时也会发生事故;而智力低者在从事智力要求较低的工作时,发生事故的情况并不多。年龄与事故的发生却有明显的联系,很多工种中的事故多发生在年轻工人身上。情绪因素与工伤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表明,工人愉快和满足时工伤事故发生率低;愤怒、受挫、忧虑时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
1.2 提出安全管理对策
流水作业、传送带作业等分工精细而简单的作业,由于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工作时间一长,也容易使人产生“厌倦情绪”。但并非所有的人在从事单调工作时都易产生厌倦情绪。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对重复单调的工作感到厌倦,因为他们对这样的工作肯定会感到不满足。智力水平低的人从事同样的工作就不会像智力高的人那样容易感到厌倦。一些研究又发现,性格上表现为外向的人抵御单调状态的能力较之性格内向者要弱。
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提出一些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机器的设计要符合人机工程和心理学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两个直接原因。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占主导地位,而人的行为与心理因素有关。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是要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
2.1 运用激励机制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正确选择激励手段,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惩罚、批评虽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引导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2.2 运用自我调节机制
自我调节就是要自我控制,从而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保证安全生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时期,最容易发生差错或失误,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状态的稳定期,工作能力发挥稳定,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
2.3 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
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2.4 调整安全心理状态
一个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的处理程度,决定了人的行为性质,这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各级领导、安全技术人员、特别是操作者要学习安全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在生产中调节和控制操作者的心理和行为。
培养员工的安全心理分为两方面。首先要教育员工在生产工作中认真负责,自觉遵守安全工作规程,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消除危害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隐患,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其次,在做好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对员工进行安全心理基础知识培训,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还要注意调节员工的心理状态,使其以一种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投入生产。
应用安全心理研究理论,对员工进行安全心理的培养,要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紧密地与员工的生产岗位、工作性质和员工性格特点结合在一起。要通过安全心理讲座、谈心、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主题演讲会、安全宣传画、事故预想、危险点分析等有效的教育形式,培养员工的安全心理,使其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从安全心理研究方面,提出以下加强安全管理水平的建议。
人性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从管理人员做起,无论是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级管理人员,都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作为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个人特征,对员工性格有所了解,根据员工性格,在处理安全与人的管理上要讲究方式,用合适方式把其引导到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轨道上来。
重视当班员工的心理疲劳。对于当班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管理上要注意,重视安全措施,丰富工作内容,保证在岗人员的休息和合适的情绪调节方式等。
通过建立企业安全文化,通过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来改变员工的安全意识,达到真正的安全管理和全员参与。
安全文化体现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序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在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安全的作业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其作业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
重视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并想方设法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安全生产。为了创造较好的环境和其他外在条件,使人不受环境和条件不良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全行为,应对工作条件经常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饱和的生产任务,使员工容易产生紧张、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人对紧张的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短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不至于引起不良后果和疾病。而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员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几率提高。因此在工作中合理的安排工间休息,充分帮助职工调解精神状态和减轻疲劳程度对于防止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