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的吉林省乡土建筑材料技术的研究

2018-02-15 08:13:02徐荣升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文脉建筑材料建筑

徐荣升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 130118)

1 文脉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1 文脉的内涵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广义上,文脉可理解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狭义上,文脉是一种文化脉络,具体包括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一切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文化的脉络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体系。

1.2 文脉的重要性

地域传统文脉中凝结着建筑营造的生态智慧,任何建筑的生成都离不开文脉因素的主导。文脉是源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建筑发展的灵魂。无论是纵向历时性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前后传承;还是横向共时性上与整个时代其他建筑文化的兼收并蓄,文脉对地域建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地域建筑技术是地域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脉的传承支撑手段。传承地域建筑技术并实现创新应用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建筑的智力源泉,是消除建筑生产同质化、缓解地域建筑文化趋同、推动地域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地域建筑材料与本土适应性

2.1 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的营造方式、空间形态、艺术风格、装饰手法等,都沿袭着某种相同的模式和范本。具体有以下特点:①地域性: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空间或地域单元。②普遍性:在该地域普遍存在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密集程度。③关联性: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切关联并和谐共生。

2.2 地域建筑材料

地域建筑材料是人们适应地域环境、满足生存需求向大自然就地取材的原始性建筑材料,不经过加工处理,强调土生土长的原发性、天然性。吉林省的地域乡土建筑材料可概括为:土、木、草、砖、石等。这种原始材料客观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居民自发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了不同时期内居民环境的时代变迁。

2.3 本土适应性

地域建筑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空间,但也并非所有的地域建筑都出现在原生环境里,随着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地域出现的建筑也会随着移民活动出现在其他的地理空间内。建筑材料的选用能否适应人文因素带来的地域特征交流碰撞;建筑材料本身的潜力与性能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能否被挖掘;对于同一种建筑材料能否适用于不同的建造环境与建造方法;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建筑材料的价值;都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建筑材料本土适应性探索的意义。

3 地域建筑材料的文脉概述

基于文脉的建筑表达,将吉林省乡土建筑材料大体分为矿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矿物性材料包括土、砖、石等;植物性材料包括木材、蒿秆等。

3.1 土

按质地划分,有黄土、沙土、碱土、黑土。黄土分布在全省江河流域的沿岸,土质极细又黏。沙土分布在中部台地及东部山区,土质含大量沙质,具有黏性又有沙性,易于渗水。碱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碱土平原上,沥水性较好。黑土土质肥沃,属于大孔性土壤,适于农耕但不宜做建筑材料。基于吉林地区特有的环境特征,用石灰、黑土、黄土搅和在一起组成三合土,日光爆晒干燥后,捣固坚实可做房屋基础。

3.2 砖

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粘性而得名。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红砖;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铁不完全氧化成四氧化三铁,呈青色,即青砖。俗话说:“红砖千千年,青砖万万年”,这充分说明了青砖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好、色泽自然、美观朴实的特点。

3.3 石材

石材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四平市梨树县三叉河子(闪绿石、安山石),四平市梨树县十家堡(花岗岩、片麻岩),公主岭市怀德县大屯(闪绿石、安山石)等地区。由于石材重量过大,开采不容易,阻碍了石材的广泛应用。如果技术运用得当,加上石块砌墙本身坚固耐久,便可大大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3.4 木材

木材源于以下树种:果松、桦树、槐树、楸树、梨树、柳树、杉树、油松、柞树、椴树、黄木、杨树、榆树、水曲柳、宁斯树、黄花树、阔叶松等,分布在东部山区居多。木材建筑具有耐久性强、设计灵活、施工期短、抗震性强、保温节能等优点,但也有着易遭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资源受限等缺点。

3.5 蒿秆

蒿秆主要指高梁秆,是一种体轻而较坚硬的材料,当地人称为“秫秸”,将秫秸绑成小捆可以当做屋面盖板使用,也可做室内顶棚的封顶装饰材料。高梁秆也可做外墙,农家叫做“障子”。用高梁秆编成帘子缚在木骨架上,双面抹泥糊纸即成简易屏障,作为室内的活动隔墙使用。火坑表面的席子也用高梁秆编制而成。

4 地域建筑材料的建造形式

吉林省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对建筑形态起到直接性的影响,呈现出适应地域的各种建造方式,丰富的建筑形态。

4.1 土坯房

先将土平整摊落在平地上,用铁锹将土反复拍打,去除疙瘩和杂物,使土质变得松动细密。然后将羊草或谷草剪成3cm左右的小段和于泥中,浇入自来水侵入,草土被水闷透,用铁钩将水、草、土三者搅拌均匀,使之完全黏合。再以木制坯模子为轮廓,将泥填入模具中抹平,将木模具拿掉后即制作成土坯,用土坯做成的房子隔寒隔热,坚固耐用。土坯房以汉族居民的房屋为主。

4.2 青砖瓦房

青砖瓦房用青砖砌筑上铺瓦片。青砖采用马蹄窖烧制,工序复杂。青砖抗压力比较小,极易破坏,同时吸水率比较大,长期以来砖墙容易粉蚀。用于雕刻的青砖有方、长两类,呈现质地极细,稳重古朴,庄严大方的特点。青砖瓦房以满族居民的房屋为主。

4.3 井干式房屋

井干房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一般仅见于东部山地林区,井干式房屋以朝鲜族居民的房屋为主。

4.4 蒙古包

为了适宜草原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的迁徙生活方式,创造了易于拆建、搬迁的住房——蒙古包。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一般集中于吉林西北地区,蒙古包以蒙古族居民的房屋为主。

5 地域建筑材料文脉延续的技术策略

5.1 引进材料技术的本土化

引入增量的外部资源,以丰富本土的材料技术形式。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省地域特色。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的形体变换(扩缩、增删、组合、重构)以适应材料技术;也可通过改良传统材料技术以实现现代化升级。其本质是外求。引进材料技术的本土化,有助于调节地域文脉秩序的紊乱,弥补乡土建筑材料的缺失,营造材料本身所带来的场所感和认同感,以寻求技术对文化的回应。

5.2 适宜性材料技术的开发

适宜性材料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的限制,针对气候特征、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等文脉传统,可以通过改变现有材料技术的属性(虚实、正负、浅显、软硬)以适应建筑;也可将现代材料技术与地域传统材料技术因地制宜地结合。其本质是内醒。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材料,可改善“低技不成、高技不就”的局面;降低冗余材料的生产成本;控制技术资金投入以提高生产能效;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便广泛应用。

6 结束语

地域建筑材料技术是人们多年来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的传统生产智慧。在因借自然、节约能耗、物尽其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研究地域建筑材料文脉延续的技术策略,一方面有助于营造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建筑材料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重拾“乡愁”的美丽记忆。萃取本土文化精髓,吸取地域精神内涵,彰显其固有的文化灵魂。实现文脉传承下材料技术的有机保护与价值创造,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地域文脉的还原与升华。

猜你喜欢
文脉建筑材料建筑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24
能自我修复的建筑材料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 06:58:30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58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0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