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武昌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2)
“平台+项目+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引企业进入校内,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作为平台,用企业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训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作为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具有实践型专业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模式从过去理论式专业教育向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化,重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重构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的将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平台+项目+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研究与应用也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国内职业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14号)提出: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平台,随后各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投入、建设模式、制度建设等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项目式教学来自于美国教育学家凯滋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共同出版的《项目式教学法》。书中详细介绍了项目式教育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项目式教学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内容,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践操作一个项目任务而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真实项目的完成,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基本操作要求和整个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和要求。有目的性的在实践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解答。一个个项目完成了,学生也如同真实的参加了企业的生产过程一样,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服务于未来职业的需求。
德国作为国外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范围涵盖了各种德国各行业几百种岗位,其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工匠精神。德国的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就是教育体系中的学徒制,以高中作为起点,培养学生一半读书一半在企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在社会中实践磨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职业教育的原则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优质的人才和高质量的劳动力,这也是德国的制造业一直雄霸世界的原因之一。德国制造以其高质量的做工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平台+项目+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本思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建立校内企业生产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项目开展和人才培养。在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中,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除了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以外,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即内涵的建设,以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如何紧密结合实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如何锻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让教学过程内容生动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将真实的企业商业项目的运作方式和市场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用。融合企业文化与制度,在实训基地的环境中,通过引入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融合,在实训中体验企业文化。聘用企业管理及技术指导人员,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引入企业项目,推行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实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平台+项目+人才”以平台为依托,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线,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具体操作方式:
第一,分析项目任务,确定课程内容
项目任务的设置是“平台+项目+人才”实施的关键要素,要站在专业的高度,研究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与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与项目的关系。
第二,依据项目,讲解相关专业知识
在明确项目目标后,教学组织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讨论项目要求、落实项目分工并实施等。
第三,勤工俭学,实施项目计划
借助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创业创新的平台。在该阶段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企业根据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助学金鼓励支持学生。
第四,提交项目成果完成项目评价
“平台+项目+人才”创建了使学生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经过研究与应用“平台+项目+人才”高职艺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效:
(1)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基地作为平台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主动参与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符合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