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思文
沈阳究竟何时开始建城,自古以来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者认为,沈阳从公元前三百多年左右才开始建立,那个时期属于战国后期的燕昭王时期。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他的国土分成36郡,沈阳则隶属其中之一——辽东郡(辽阳)其郡下设立的一个县。这个县是位于沈阳方城内的古城。
到了唐代,沈阳更名为“沈洲”。由于当时对整体建筑布局的处理趋于成熟,更加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通盘考虑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以中轴对称为前提,辅以纵轴的次要表现手段。更多的利用自然地形来实现不同建筑的不同气势。同时,由于木结构建筑安装跟设计的技术手段日臻完善,对建筑过大体量跟面积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也实现了很好的处理;对于一些常用构件也出现了规范规格化的标准化制作方案跟手段;再加上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所以,当时的建筑气魄雄伟,严整又开朗。
唐代建筑多为四角建筑。分为木构建筑与砖石建筑。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斗拱硕大,鸱吻简洁而粗放,屋檐高挑边角角线线条强硬,青黑色的屋面瓦铺设,粗大的柱子设计,单一不复杂的色调等等。宫殿还有大型建筑会使用黑瓦或是琉璃瓦。特别是在各色琉璃瓦的烘托下,呈示得大唐建筑格外高贵富丽。
而到了宋朝,古建筑体系规模一般比唐朝要小,虽然不及唐代庄重,但是色彩等比唐朝时期的建筑更富于表现力跟变化,形式也更为复杂。仿木的砖石建筑盛行一时。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安置他在战争胜利中从其他地区掳来的百姓,他在原来燕昭王设置的沈阳方城内古城的位置重新新建了一座城,名为“沈州”。这也就是现在沈阳城的前身了。当年,新建的“沈州”城城址与原有的古城城址几乎一致。于是,“沈州”城便成为后来沈阳城的前身。辽太祖属于契丹民族,属于游牧民族的分支,虽然后来公元907年实现八部统一并建成契丹国,游牧民族因生活习性跟所处环境的因素自有一套自己的居住环境跟建筑风格。
金代属于我国历史上以女真族为主题创设的王朝。金朝在将都城迁移到中都之后对其进行了大幅修缮跟建设,目的是为了稳固政权跟建设国家。扩大规模后城市近似方形。整体布置风格追求对称的美感。在金朝扩城后,将其规划形式转变成巷。使部分街、巷可在坊内通过,最后都汇集到街道上。对宫殿内的格局也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改变,更多的突出中路在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其他的功能房间及景观布置都放在东西两侧。
金代建筑的平面大多为近方形或长方形,少数有正八边形,十字形,T字形。[1]立面上,柱子多设置侧角跟生起,这类设置会使建筑体有一种聚拢的效果,在方便结构体系搭建的同时更能突出中心体系。
随着元代中期顺帝年间国富力强导致战俘及受掳百姓增多,为了安置他们,朝廷决定取“沈州”的“沈跟“辽阳”的“阳”组建成一个新行政建制“沈阳路”。
元代建筑外观粗放。由于元蒙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木构多用原木做梁,屋面多用白色琉璃瓦。虽然继承金代建筑特点,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也比较简单粗糙。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当时的建筑,尤其是佛塔,由于多为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所以都带有尼泊尔建筑的特点。
明朝取代元朝统治后,采用了元代晚期“沈阳路”的称谓,叫做“沈阳中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明朝诏令,设置“沈阳卫”制,沈阳中卫的建筑结构是为了满足当时的军事防卫需要。而当时沈阳城内东西南北相对贯通的十字交叉大街也进行了扩建。
自清朝起,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至沈阳,在城内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故宫仍沿袭明代建筑特点,也吸取了自唐代宋代建筑的精华。当时清代建筑形式常见到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但是清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亦有很大改变。宋元以来在传统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出檐,柔和的屋顶曲线等特色逐渐退化,严谨的风格日趋消失在建筑技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跟砖石建筑的进步上面。由于清代鼎盛时期经济发展助长了享乐思想的萌发,主要体现在各种木雕与石雕技艺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
清代末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在通商口岸建造了各类西方建筑,代表性的建筑有银行、教堂、领事馆、饭店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2]。辛亥革命后,很多建筑师出国留学收到了海外建筑文化的熏陶,他们回国后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理念跟思潮给国内建筑带来的新的生机。也开始学习西方使用砖石钢骨结构来实现建筑的表达形式。20世纪初开始,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这也为现代沈阳城建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宋辽金时期的大木结构(下).
[2]付丹丹.建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历程和方向[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