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二,严梦楠
(1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办,江苏 镇江 212000;2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呼吸病科,上海 200032)
传染病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要求,地市级传染病医院承担防治任务,负责传染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的集中收治和危重传染病病人的重症监护工作。作为区域内的定点医院,传染病应急救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成败[1]。因此,探讨定点医院传染病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对包括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日益增多的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十分必要。
非典之后,定点医院都非常重视应急能力建设,但考虑到传染病专科特点,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定点医院在应对突发、新发重大传染病防治救治时,仍存在体制、机制和技术水平等能力建设问题。
多数员工对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停留在“治”的层面,对“防”的工作重视不够,表现在对医院日常开展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培训、感染控制、个人防护演练等缺乏热情,要求不高,满足于完成任务;加之日常以诊治肝炎、结核、艾滋病等慢性传染病为主,医务人员对应急响应、紧急救治中的“急”的意识不强。
无论是组织体系,还是相关的应急制度和机制,定点医院在应急救治体系的内涵建设上仍显不足,缺少一个完整、全面、可持续的应急模式。许多规章制度大多停留在纸上,没有落到实处。领导、专家、工作人员忙于日常事务。遇到突发、新发传染病时往往以“临时指挥小组+专业应急系统”的形式处理应急事件,不能充分调动医院的应急救援力量,也难以协调院外有关力量开展更好更充分的合作[2]。
对面广、量大、复杂的传染病应急救治工作,医院缺少系统、整体性布局,部门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本部门的工作,合作不紧密,全局观念不强,有时甚至相互推诿,怕承担责任。
受到专科医院病种、数量、设施设备等条件限制,医务人员对危急重症病人的判断、治疗、呼吸机操作、各类管道护理等综合救治水平不高,经验不足,遇到危重病人抢救大多依赖综合医院的支持。科室内部在应急管理和流程设计上也不尽完善。
围绕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送、病人转运等,定点医院与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缺少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三方之间的业务合作、协同演练较少。
本着“平战结合”,定点医院在日常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要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即“一案三制”的体制、机制、制度和预案建设的要求,健全内部应急救治体系,克服“临时应急”的不足。对外实现与政府应急办、疾控、急救中心等机构横向合作,共享信息;对内充分优化医疗、护理、院感、总务等资源,提高联防联控的效果。
2.1.1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应急部门是应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形式、层次对卫生应急处置效率及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3]。医院应对现有的应急管理组织进行梳理,完善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工作小组在内的各种应急组织,建立应急办(可由医务科兼),做好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细化任务指标,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2.1.2 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依据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和防控指南的要求,围绕重大传染病从预警、发现、转送,到分类、收治、抢救,再到隔离、消毒、善后,医院应建立全过程、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如信息通报制度、例会制度、排班值班制度、专家会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等。细化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得整个应急救治过程规范、有序。
2.1.3 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事先制订的一套能切实迅速、有效、有序解决突发事件的行动计划或方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医院应针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和救治任务,制定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包括防控目标、任务、组织、计划、培训、演练、后勤保障、事后反馈总结等。让每项工作在每个部门、每个人员中得到落实。
2.2.1 针对员工参与传染病应急防控的认识不足,热情不高的问题,医院要加强正面引导,教育员工做好传染病应急防控工作不仅对患者有利,而且对自身和社会都有利,是政府交办的指令性任务,也是传染病医院职责所在,必须很好完成;同时,制定奖罚措施,开展考核评比。对做得好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做得不好的科室和个人扣罚绩效,并与年度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确保应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2.2.2 针对员工传染病应急救治专业水平不高的特点,医院要开展专题培训。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应急管理要求培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二是开展医疗、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培训诊疗规范和防控指南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必要时到综合医院急诊和ICU进行专项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应急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三是针对工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开展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置等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现场处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考虑到这类人员学历低、防护意识薄弱,要重点、反复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不论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都要严格考核,认真把关,做到合格上岗,确保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发生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
医院对应急防治所需的医疗设备、器械、耗材、药品、试剂、消毒、防护用品等应根据日常储备和应急需要做出评估,由后勤保障小组列出详细的计划、清单,建立台账,保证品种、数量、质量、效期符合应急需要。同时,按定人、定点、定期检查的“五定”要求做好应急物资管理和设备的保养维护,使其处于备战状态。
应急演练是检验、评价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4]。好的演练可起到锻炼队伍、优化流程、暴露弱点、改进体系的作用。演练可根据应急防控需要进行综合演练和专题演练。
2.4.1 综合演练。综合演练主要针对传染病的疫情特点,组织医疗、护理、院感和后勤等部门,进行多部门、多专业、全过程、全环节的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可反映各部门、各科室、各专业间相互配合程度、支持能力;另一方面可检验整个应急救治工作的落实情况,为后期改进流程、完善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
2.4.2 专题演练。专题演练主要针对应急救治过程中的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和重点技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门演练。如针对传染病病人的标本采集、运送的演练;进出污染区个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演练;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在处置复杂问题时的专业水平和熟练程度。
一方面加强医院内部的沟通协调,解决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通过召开部门例会、应急通报会,分析之前所做的工作,指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科室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整改;另一方面加强与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建立常态化的应急沟通协商机制,加强彼此间业务交流与合作,提高三方在重大传染病预警、监测、应急救治上的协作水平,提高防控效果[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不可预知性以及严重的破坏性。定点医院要消除传染病的危害,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加强能力建设是关键。要按应急救治体系“一案三制”的建设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组织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同时强化内涵建设,做实应急队伍、应急培训、应急流程、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和信息沟通等各项工作,保证医院在完成应急防控任务的同时,员工身心健康,无交叉感染、职业暴露等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樊丽平,赵庆华,肖明朝,等.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6):553-556.
[2] 钱 捷,胡永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的建设与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1):132-134.
[3] 徐学琴,黄 玮,孙 宁,等.河南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应急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44(9):114-115.
[4] 赵 贺,陈凤欣,马剡芳,等.应急管理在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4,18(2):40-42.
[5] 朱红霞.影响院前急救高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