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植茆,王竹君
(1南京鼓楼医院病案统计科,江苏 南京 210008;2南京市中医院病案室,江苏 南京 210001)
如何实现病案数据整合、分析已成为摆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面前的难题。医疗大数据理念的提出,为大数据环境下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大数据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病案统计系统通过医疗机构内部信息支持,实现与临床数据、检查数据、治疗数据的无缝链接,系统间数据互联保持了数据的原始性,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数据深加工,如ICD-10(疾病编码)、ICD-9-CM-3(手术编码)编码工作时可直接调取子系统数据,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确率。(2)病案电子化进程提速,大数据发展理论必将带来纸质病案和电子病案深化改革,病案统计人员转而投入精力进行数据质量方面的控制和审核,良性发展驱动形成。(3)病案统计数据汇总、整理、分析摆脱纸质回收整理的传统过程,通过系统间接口,可直接生成和提取相关数据,统计人员重点审核和分析数据,为医院决策提供数据支持。(4)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整合汇总各类医疗机构数据,分析医疗质量、效率、专科优势等,各类医疗机构可根据反馈内容,了解自身综合定位、专科定位情况,为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1)大数据汇总和分析的基础是标准化,而病案数据标准化有所欠缺,病案中的数据项规定有标准字典,其中最核心的是疾病编码(ICD-10)和手术编码(ICD-9-CM-3),病历的完成者是临床医师,而临床医师在完成病历时未考虑数据的可利用性,书写病历时存在不按照标准填写、诊断不明确、诊断规则掌握不透彻等问题,病案数据通过系统传输到病案统计管理系统,造成数据的正确率、可利用性较低。(2)相关病案管理专业人员缺失,不能够满足现代数据管理的需求,虽然全国各地举办相关专题培训,但疾病、手术编码涉及临床医学多学科,且编码是一整套系统,每个章节均有严格的编码原则,短时间内全国编码专业水平未发生本质性改变,区域数据汇总和分析尚未实现,病案数据利用度很低。(3)全国医疗机构病案信息化[1]水平发展不均衡,与区域经济水平和医疗机构投入密切相关,大型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高,内部系统间数据基本实现共享;中小型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低,缺少完整信息系统,部分机构相关数据汇总仍然采用纸质收集的办法,给大数据方向的数据采集带来一定的阻力。
“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医疗大数据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病案数据是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各省、市级数据平台的建设完成,各医疗机构管理者将意识到病案数据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必将成为常态。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推进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协作工作,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贯彻落实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评价与付费方式[2]。DRGs的主要数据源是病案数据,病案大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DRGs的分析结果。
(1)数据间共享和传输,都需要软件和网络的支持,医疗机构病案数据涉及患者隐私,如何确保数据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是发展病案大数据的前提条件;(2)病案数据的管理对硬件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案管理学科发展驱动了病案管理软件的发展,相关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医疗机构在选择硬件时要以长时间、可持续存储为基本要求,实现数据实时存储、调阅;(3)原病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受到挑战,在数据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人员相关操作均有严格的工作制度,病案数据安全性高,但灵活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开放性数据口多,制定适合环境的工作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病案大数据基础是标准化数据和规范化数据,201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GB/T 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分类编码国家标准亦在制定中,其目的就是为后期病案大数据管理作准备,各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要求,尽早熟悉和适应标准,推行使用标准编码。
对于病案中其他数据项,国家在2011年颁布新版病案首页时,同时发布了相关标准,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定期在全院分专科组织诊断和手术填写培训,针对各临床专科易出现问题专项培训,养成临床医师诊断和手术书写良好习惯。
合理的病案管理团队,聘用病案管理专业人员占比应达到80%,并且需经过相关专业培训考核;另外聘任15%医疗统计相关专业人员,解决日常统计相关问题,配合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其次可以有5%左右的其他专业人员,临床相关专业最优。科室内部实行轮转制度,工作人员熟悉所有岗位流程,了解数据走向,从源头提高数据质量[3]。
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HIS、医学影像、输血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病案管理人员通过病案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审核、完善,形成标准化数据[4,5]。统计人员根据标准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形成数据报表,为医院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医疗数据监管平台,接收各医疗机构上传的标准数据,并实时审核,将审核出的问题及时反馈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根据问题反馈进行核实、补充、修改。医疗机构完善自身数据的同时,定位相关专科诊疗水平排名。
通过组织医疗机构内部培训,医师充分了解病案填写对后期数据的影响,病案管理人员充分解读医师填写的内容,构建合理的医师和病案管理人员沟通模式,从而保证数据的原始性,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
病案内容数据化,便捷了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但也提高了数据被泄露的可能性。医疗机构发展大数据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提高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将管理制度纳入岗位责任和个人考核中,杜绝一切违反操作规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师的监管,病案修改留痕,对形成病案数据进行CA(电子商务认证授权机构)认证[6],对私自篡改病案内容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各医疗机构应着手建立自己的医疗病案数据库,提高自身病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大病案数据在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应用,使病案首页数据成为医院发展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小雅.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49-150.
[2] 钱 龙.谈DRGs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74-76.
[3] 邢春国.某省医疗机构病案管理人员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病案,中国病案,2014,15(7):6-7.
[4] 赵 勰.病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4):115-117.
[5] 熊志刚.基于病案首页的医疗大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9):11-14.
[6] 王津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