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文,黄 卡
(广州市海珠区社区卫生发展指导中心,广东 广州 510220)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宗旨,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和保障人群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服务模式[1]。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指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2017年全国两会要求“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家庭医生主要由具备全科资质的全科医生组成,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主体,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该项制度的有效开展和施行。本文结合广州市海珠区实际情况,剖析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的现状,进而探索构建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人才制度体系。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于2013年在海珠区沙园街广重社区试点实施,2014年至今,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安排,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扩大范围,稳步推进。截至2017年11月,全区共组建102支家庭签约服务团队,家庭医生314人。今年9月,广州市下发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公卫、医保和个人三方承担,服务包包括免费包、基本包和个性化包,海珠区也在积极稳步推进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要实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而目前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平均仅有1.27人[2]。截至2017年11月份,海珠区常住居民人数1 613 700人,家庭医生团队数102个,家庭医生314人,若要在2020年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海珠区至少要配备807名家庭医生,缺口达493人。此外,目前针对全科医生培养采取“5+3”模式,人才培养周期长,规培期间的待遇等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也造成人才流失,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人力不足。
分级诊疗、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等政策都是引导患者流向基层,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格局。但由于家庭医生的资质、诊疗水平、医疗服务能力都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期望。根据定性访谈数据,大多数群众不相信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去基层社区医院拿药的多,看病的少。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成败,提高家庭医生医疗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家庭医生不仅要承担日常基本医疗的工作,也要兼顾大量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如:健康档案,健康体检、随访等慢病管理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进修等。以海珠区为例,统一举办多期家庭医生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临床知识、病例讨论、社区常见慢性病治疗与诊断、医德医风、医疗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但培训是小班精品教学,每个基层单位限选派1名或2名家庭医生。此外,基层医务人员可到医联体内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基层工作任务较重,很少有医务人员做到全脱产学习或离岗进修,外出进修学习的效益也大打折扣。在与部分家庭医生访谈中也了解到,日常工作繁重,抽出时间学习甚至可能影响工作;从单位角度来看,也不愿意职工频繁地外出学习培训,影响工作的开展。
近几年家庭医生在我国大力推行,大多数人对家庭医生知晓率较低,认识不足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行的难题之一。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通过现场调研、定性访谈了解到,一些年龄大的居民,特别是慢性病人群因为经常去基层社区医院拿药、体检、看病等,通过医务人员宣传而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比较高,签约依从性也较高。国家力争在2020年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保证每一位居民都有一名家庭医生,而这需要全社会都要清楚家庭医生的内涵和意义,形成知晓、尊重、信任家庭医生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庭医生属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遵循人社部卫技人员职称晋升统一要求,需要外语、计算机、科研、课题、论文等硬性指标要求。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条件有限,不容易拿到课题,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也欠缺。家庭医生所处的医疗环境、科研能力与专科医生仍有一定差距,在职称评定上不能一概而论。“门槛”限制导致家庭医生在职称晋升上渠道不畅,职业发展受限,因此也容易流失一部分人才,同时也阻挡了更多优秀人才来基层工作。
薪酬待遇与家庭医生繁重繁琐的工作量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而收入没有变化。医务人员认为,没有实施有效激励措施,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是家庭医生服务推行困难的原因之一[3]。虽然国家文件多次对家庭医生激励机制提出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中家庭医生普遍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繁琐、薪酬待遇低的情况,人员流失严重。2014年海珠区卫生局关于印发《海珠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海卫通〔2014〕12号)及2016年海珠区卫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通知》都有对家庭医生激励机制、薪酬机制作出说明,要求与签约数量、诊疗数量及质量等挂钩。但通过对签约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结果都表明,家庭医生认为薪酬激励不明显,与所投入的精力相比,并没有得到相应价值的回报,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不高。
要大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发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的作用,建立以其为核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一要加强全科医学建设,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二要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大量满足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三要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探索培养模式,稳妥推进培训工作[4]。
家庭医生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学习新技能、新方法、新理念。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基层卫生学(协)会等也要结合现阶段家庭医生知识的短板和不足,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甲医院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手术示范、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等业务指导方式,提高基层人员队伍素质,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3]。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基层单位分批派送家庭医生进修学习,提升其临床医疗水平;也可利用三甲医院医生下基层带教、坐诊、查房的机会,向三甲医院医生学习请教。此外,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抓好传统教育培训方式的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信息化等资源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学习。
要转变广大居民的就医观念,需要建立政府、媒体机构、街道乡镇、村居、志愿者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机制,政府和媒体机构加强宣传引导,共同营造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5]。新闻媒体等机构要加大对优秀家庭医生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家庭医生的良好氛围,提升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大力宣传和推动,在政府层面给予保障,同时也需要医保、民政、财政等多部门联动协调,增强全社会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和支持。
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职称评定办法,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对于来自基层的全科医生,在其职称评定、晋升方面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探索家庭医生职称评定与签约数量、服务数量及质量、签约居民满意度、签约后续健康管理、居民医药费用控制等方面挂钩,打破由课题、论文、英语等标准限制的选人、用人、晋升机制。不同职称等级的薪酬待遇是不同的,职称晋升机制改革有利于让家庭医生工作有所值,激发活力。同时,提高家庭医生中级职称比例,适当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促进家庭医生积极性、上进心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签约服务有序推进。
夯实家庭医生制度的基础性工作,要提高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建立起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6]。良好的评估机制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的基础,否则,仅凭道德和奉献精神来鼓励的高压力的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很难持续[7]。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明确基层工作条件、待遇、津贴、业务开展、住房保障等措施。同时,应积极推进家庭医生薪酬与签约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居民健康管理等有效衔接,按比例分配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等。广州市今年已开展家庭医生有偿服务,对居民收取一定的签约服务费,签约服务费的60%~80%由家庭医生分配,这将大大提高家庭医生的薪酬待遇。除此之外,要加大对优秀家庭医生的表彰力度,培育和发现星级家庭医生,在职务晋升、职称评选时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 薛秦香,雷梦微,孙 彦,等.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临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105-108.
[2] 刘晓君,袁兆康,胡永新,等.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中国卫生人才,2016,10(8):29-31.
[3] 杨 阳,柳琳璠,师 璐,等.广州市社区医务人员家庭医生式服务认知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3):13-15,25.
[4] 甘秀珍.G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5] 李 莓.家庭医生式服务运行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4):253-254,281.
[6] 沈世勇,吴 忠,张健明,等.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0):1132-1137.
[7] 梁 鸿,贺小林.中国家庭医生制度探索与改革的长宁模式[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