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清 扬
2018年11月16日,笔者受邀在木美土里企业集团公司主办的“中国美丽农业梦想论坛”上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果业的变革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报告时长3个小时,分为“兵分两路”“省力化”“精致化”和“品牌化”4个章节。除了本人的主线报告外,笔者还邀请了9位匠心果园主,分成3组,针对不同的话题现身说法,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清扬”风格的内容盛宴。现将论坛上三个话题的嘉宾分享及笔者的总结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助讲嘉宾:胡晓海(浙江新理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国 (上海天母果园负责人),郑凯旋(山西平陆杜马乡杜村果农)
清 扬:您跟我聊起过,您进入农业领域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农业与美国农业在机械化、专业化方面的差距,您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晓海:刚才您也说过,美国一个农民能抵得上两百多个中国农民,不是因为美国人人高体壮,而是他们的机械化程度高。我在美国跑过很多农场,他们的农场都是几千亩、上万亩(1亩约667 m2,15亩合1 hm2。——编者)的规模。有一次我去一家种玉米的农场,大概有四五千亩的面积,密密麻麻全部种满玉米。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在国内看到的玉米田会有垄间,每隔四五十米就要有操作道,但在这家农场要隔三四百米才有一条可供汽车通行的道路。后来我发现他们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不需要人到作物行间进行施肥、喷药,这就让我觉得他们的机械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一个家庭可以管理五六千亩土地,而且都是单一的作物。我对此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胡晓海(左)在他的柑桔园
清 扬:那您在果园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实践机械化,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些什么困难,如何去克服?
胡晓海:我刚开始做农场的时候想得是蛮简单的,无非是投点钱,把基础设施搞得好一点,再买一些农机设备。但后来发现做农场没这么简单,特别是在我们长三角一带,水网密布,地下水位高,土壤黏性大,有些土地还不成块,在国外及国内北方平原很容易使用的机械设备在我们的果园并不适用。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尽量地把基础设施做好。比如700亩 (约46.67 hm2)的土地建了8个泵站,把地下水位降到最低程度;另外,考虑到建园时做的很多小的行间排水沟严重影响了机械化操作,所以最近一两年也陆续进行改造,一方面用水泥预制板铺设成操作通道,另一方面把行间的排水沟尽量拓宽,让机械能进到果园。我觉得让果园实现机械化,关键不在于机械本身,而在于要把基础设施搞好。
清 扬:您怎么看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前景和方向?
胡晓海:我一开始也觉得投资农业的毛利蛮高的,但是做了以后发现农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是想挣快钱的话,农业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我是2013年真正投入农业的,这5年大概投入2 000万人民币,前几年主要搞基础设施,一直在投入,今年才略有盈余。对我来说,目前最大的投入是在人工方面,占总投资量的60%。所以,我还是愿意在机械化方面继续投资,如果能够把劳动力开支减少一半的话,那果园的盈利状况会明显改善。
王卫国在他的大棚桃园 ▲
清 扬:您的桃园是我在上海见到果园机械配置最齐全的果园,让我觉得好奇的是,像您这样面积并不算大的果园,在机械方面投入这么多资金,您觉得划算吗?
王卫国:我原来是一直在走弯路的,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才逐步走上机械化道路的。现在我的果园已经配置打药机、割草机、升降平台、铲车、枝条粉碎机等机械,一共投入了近50万元。有了这些机械之后,可以把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用割草机割草,每5分钟就可以割一亩地,打药机3分钟喷一亩地,效率特别高。原来在没有喷药机的时候,我们每亩用水200 kg,现在降到100 kg,不光省人工,还省药。关键是能抓得住防控时间,原先160亩(约10.67 hm2)果园需要5个劳动力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喷药,现在只需要8个小时。节省的劳动力,最多2年时间就能收回机械成本。
清 扬:您是如何改造果园,以适合这些机械的使用?
王卫国:上海属于多雨地区,所以果园的沟渠比较多,这导致机械进不了果园。现在我们正在把果园的明沟排水系统改造成暗排水,先铺渗水管,在渗水管上面覆盖石子,石子上面再覆盖15 cm厚的土,这样所有的机械都可以进到果园中。
清 扬:如果按100亩(约6.67 hm2)的面积算,建一个符合你理想的果园需要投入多少钱?需要配置哪些果园机械?
王卫国:首先是规划,要让所有机械都能进去。果园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机械,一是喷药机,一是割草机,另外还有撒肥机、旋耕机、铲车,以及作业平台等,加起来得花50万元左右。其次是结合暗排系统改土。暗排每亩大概需要4 000元,加上土壤改良(每亩有机肥起码10 t)和开定植沟,每亩成本需要1万元。再加上其他投入,不算大棚,高标准建园的每亩投入需要2万元。
清 扬:郑老师从1987年开始管理桃树,相继创造了“一主多干”和“一主一干”的树形,而且能真正做到主干上的枝条上下一致。我想请问郑老师,您当初是怎么想起来搞主干形的?
郑凯旋:我这个桃园原来是开心形,非常郁闭,行间过不去,操作很难,所以我把挡路的大枝统统锯掉,留出操作道来。当年树上长了很多徒长条(枝),我保留了一部分有花的枝条,结果发现上面结的桃子个头大、颜色艳,品质明显比下面好,慢慢地就有意培养直立主干结果,变成现在的“一主多干”形;后来又新建了一块桃园,培养“一主一干”形,产量都非常高。
清 扬:我问两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主干形如何控制上强下弱的难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氨基酸或腐殖酸替代多效唑控梢?
郑凯旋:我走过很多桃园,全部是采用冬季修剪。如果是弱树或中庸树势,冬季修剪是正确的;但只要树上有很多长条的旺树,都不应该在冬季落叶后修剪,必须在9月份枝条养分回流前带叶修剪,这样它就没有能力长长条了。修剪的本质是合理分配贮藏养分,如果分配合理了,就不会出现旺长。所以,桃树修剪要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方法来达到树体平衡。我的标准是:枝枝见光,互不干扰,没有无效区。如果旺树冬季修剪了,那春季必须要控。我是从我徒弟的一次误用中发现高浓度的氨基酸和腐殖酸都有控梢作用,后来经过试验,只要新梢长度不超过5 cm,80倍液的腐殖酸或者30~50倍液的氨基酸都可以控制新梢生长,一般用两次;但如果在6月份当新梢长度超过60 cm了,那就没有效果了。除此之外,控水、控氮也非常重要。
清 扬:刚才我们讲的其实就是农艺与农机如何相融合的话题。现在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机械进不了果园。我们很多果园是非常郁闭的,种植密度大,主干矮,人都是要躬着腰才能钻进去的,更别提机械。所以,果园机械化首先要解决让机械进入果园的通道问题,包括种植方面采用宽行密株的方式,包括在果园两端留出让机械转弯的通道,包括采用主干形、“Y”形等省力化树形。
在中国美丽农业梦想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的笔者 ▲
这里需要提醒一点,不要认为省力化树形就是要省力,种下去,让它们自己长就行了。如果前期省力的话,后期就麻烦了。省力化树形前期是不能省力的,要比常规栽培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刻芽、去拉枝,让它早点形成枝量,形成花芽,形成早期产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南方要解决排水沟的问题。南方雨水多,行与行之间要挖一条排水沟,如果不挖,树基本上是长不好的。但有了这些沟渠之后,机械就很难在果园中操作。我问过生产果园机械的厂家,能不能设计出一款能适应南方排水沟的机械来,他们说如果要达到过排水沟的设计要求,那机械的效率会大幅度降低,成本会大幅度上升,所以我们只能从果园设计、从农艺角度来适应农机的应用。除了刚才讲到的暗排系统外,还有起垄栽培、侧排等方法。
助讲嘉宾:颜大华(江苏张家港凤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丛东日(山东烟台守拙园自然农场负责人),卢玉金(上海施泉葡萄园负责人)
清 扬:在为数不多的能够被我以“极品水果”相称的水果中,有两个是产自颜大华的凤凰佳园,一个是“金霞油蟠”,一个是“紫金红1号”(油桃)。下面我们就请颜大华介绍一下他是怎么种出这些“极品水果”的?
颜大华:我认为要种出一个好吃的桃子,品种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
首先是品种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品种都能种出很好吃的品质。我经过10年的筛选,留下包括 “金霞油蟠”“紫金红1号”“沪油018”“白凤”“湖景蜜露”和“锦绣”等早中晚熟搭配的十来个优良品种,每个品种的成熟期都错开,上市期从5月底一直延续到9月中旬。
▲颜大华和他的金霞油蟠
除了品种,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好品种,不是在所有的环境里都能种出好品质。尤其是油蟠桃和油桃,在我们苏南多雨的环境下必须要设施栽培。所以我在张家港120亩(8 hm2)的园子,其中有80亩(约5.33 hm2)的连栋大棚,所有的油桃和油蟠桃都种在大棚中。
在树形上,原来是主干形的,这两年把主干形全部砍掉改成“Y”形。因为“Y”形的光照条件比较好,每一个果子都能晒得到阳光。果子好不好吃,一个关键是通风透光。还有要重施有机肥,改造时我每亩地施了6 t的羊粪,还加上菌肥;今年每亩地施了1 t的豆粕做基肥;生产季施了3~4次高质量的冲施肥,采用滴灌的方式,用量很少,一亩地不到5 kg。
清 扬:凤凰佳园的桃子还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那就是果实的成熟度不一样。拿油桃来说,我们在市面上吃到的油桃是硬肉的,但在凤凰佳园吃到的油桃是和水蜜桃一样的感觉,肉是软的。我想问一下,您为什么把油桃种成水蜜桃的口感?
颜大华:我们苏南地区的消费者特别喜欢水蜜桃这种水水的、软软的感觉,但早期本地又没有好吃的水蜜桃。我在引进的品种中就发现了好多个品种,尤其是油桃在完熟之后的口感完全超过了我们无锡的水蜜桃,可以拿吸管吸,一个桃子可以用手挤出一杯果汁来。现在物流和包装的技术也成熟,快递基本上第二天能到,所以这样完熟的桃子也能走得出去。像这样的油桃我们卖到20元一斤,黄桃30元一斤,油蟠桃可以卖到50元一斤。
清 扬:丛东日是香港理工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烟台老家经营农业。2016年我第一次尝到他的苹果时印象非常深刻,给出的评价是“让我吃出快乐感的苹果”。下面就请丛东日来介绍一下他种的苹果和市面上的苹果有什么不同?
丛东日在他的苹果园 ▲
丛东日:现在的苹果市场,客商首先考虑的是大小,然后是外观颜色和表光,但对内在品质的要求几乎是没有的。不过,我们追求的是苹果的口感和健康的极致化,不大计较外观和果形。
在种植上,我们的苹果是不套袋的,而市场上绝大部分苹果是套袋的。套袋有套袋的好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一部分的农药污染,可以让苹果的外观变得好看,商品性高,但是套袋会影响苹果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所以,与套袋苹果相比,不套袋的苹果不但更甜,而且香味更浓,营养也会更丰富。
在选址方面,我们的果园都建在山地上,而且我们喜欢选择尽量高、尽量陡的山地,通风透光条件好,而且山地多是砂土,排水性也好,种出来的品质相对会更好。
在农药肥料的使用上,我们是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也不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物理方法和矿物源、生物源农药去防治病虫害。肥料方面我跟颜大华差不多,去年我们用的全部是黄豆(豆粕),用量没有他那么大,一亩地不到半吨。我们感觉黄豆对苹果香气的激发效果是最好的,这是我们选择黄豆粕的原因。
还有完熟采摘。我们现在有两个商标,一个叫“冬后”,立冬过后采摘;一个叫“雪后”,小雪过后采摘。在我们当地,大部分的果园从“十一”就会开始采摘,到10月底采摘基本结束。而我们的苹果一直挂在树上直到完熟,所以无论从糖度、口感还是香气,都要明显优于常规种植的苹果。
清 扬:有一点我很好奇,在颜值至上的大市场环境下,以内质和健康作为卖点的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丛东日:我觉得这不是个很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中国这么多人,总是有人喜欢好看的,也有人喜欢好吃的;有人要送礼的,有人要自己吃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者,我觉得就无论种成什么样的产品都是能够成功的。
▲卢玉金和他的金手指葡萄
当然,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也非常艰难。第一年我自己跑过超市,跑过水果批发市场,3元钱一斤的苹果都卖不出去,后来开始在网络(微博)上宣传自己的理念和种植方式,慢慢地吸引了一些认同我的理念的客户,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客户群体)才逐渐地稳定了,现在一斤苹果差不多要卖到25元一斤。
清 扬:上海施泉葡萄园的葡萄留给我的印象是所有品种的品质都非常均衡,不同年份也非常均衡。去年他拿了两个全国金奖,一个是“金手指”,另一个是糖度口感一般情况下都比较一般的“矢富罗莎”。能种到统一的、非常均衡的标准化好品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下面我们就请卢玉金介绍一下怎么样才能种出稳定的高品质?
卢玉金:其实种葡萄和种苹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没有一个最好的品种。很多人问我种哪个品种是最好的?我说适合你的、适合这个季节的品种,你能把它种到最好,这个品种就是最好的。我们的葡萄在全国的评比中获得过12个金奖,只要去参加比赛,基本上都能拿到金奖。
你想种出什么样的产品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只是想产量高、少投入,只要种出来能挣钱就心满意足了,那你是种不出高品质的。而我的想法就是我的葡萄要种到全上海最好的,我所有的想法和所有的做法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这样就能把葡萄种到最好。
比方说,当“巨峰”葡萄产量种到1 000 kg一亩以上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果实上色是不均匀的;种到600 kg一亩的时候,所有果穗是一齐上色的,颜色非常均匀。我把这个产量进行分解,一个单栋大棚里只留500个果穗,然后把大棚里的空间分成10份,每一份里留50个果穗,每一个果穗疏粒时要疏到只留下40粒左右,穗重控制在500 g左右,这样就能控制品质。
包括一些不是太甜的品种,像“矢富罗莎”,这个品种容易高产,穗形也非常大,只要产量一高,穗形一大,果实糖度一般只有15度左右,16度以上很难上去。你只要把产量降下来,把穗重控制好,品质立马就上去了。
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葡萄种不好?我说你得了“黑心病”,你太贪心了,所以你的葡萄种不好。我们种葡萄也好,种苹果也好,技术不是最关键的,理念才是最关键的。
清 扬:我总结了一下,种出好吃的水果有六大关键要素:优良品种、多晒太阳、多施有机肥、可控环境、可控产量和完熟栽培。我曾经在公众号上做过一次投票活动,六大关键要素中,可控环境的得票率是最低的。但我恰恰认为,可控环境是种出好吃水果,甚至是搞农业最重要的要素。
农业为什么难搞?就是因为环境不可控,我们要靠天吃饭。我们不提台风、冰雹等大的自然灾害,哪怕是成熟前一场大雨,都能完全改变产品的品质。所以,大家要想种出好水果的话,不要在面积上做文章,宁愿面积小一点,你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可控制环境的硬件设施上去,包括种苹果的防雹网,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所吃过的几种极品水果基本上都是种在大棚设施中的。有机栽培只能种出小时候的味道,理想的可控环境才能种出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家那得几回尝”的极品水果。
助讲嘉宾:吴 智(四川会理赤焰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晓杰(陕西渭南含之蜜葡萄庄园负责人),韩东道(浙江象山柑桔博览园负责人)
清 扬:吴智前几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是他与“褚橙”褚时健老先生的合影照。在我印象中,国内水果行业品牌一下子能叫响的,除了“褚橙”以外,就是吴智的“赤焰”。“赤焰”差不多在一年之间就红起来了,成为单品中的佼佼者。下面就请吴智介绍一下“赤焰”石榴这个品牌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吴 智:我们国内水果品牌目前真正能够叫响的,应该只是两个,一个是农夫山泉的“17.5°橙”,第二个是褚老的“褚橙”。这是两个不同的路子,“17.5°橙”体现的是橙子的糖酸比,是建立在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的中心化品牌的一个路子。而“褚橙”有一句广告语叫“人生总有起落,今生终可传承”,代表了人生的起伏,代表了励志,产品品牌和消费者的情感和精神层面产生了互动,所以我认为“褚橙”应该是更高级的品牌表现形式。
那么,类似于我们这样的草根如何去创建和传播一个品牌,我总结为三点:
第一点,以故事为载体去传播你的品牌。在所有的媒体宣传中,故事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有效率的传播方式。我把大城市的房子卖了,到全国最有名的贫困地区去种石榴,相当于从最赚钱的行业跑到了最不赚钱、风险最大的行业,而且前期过得非常苦逼,中间还掉进了不少坑。这个故事传播出来后,全网的点击量接近一亿。
第二点,从免费的资源入手,来进行一个品牌的传播。我最早是从农业圈的几个自媒体留言区开始传播的,当你的留言成了置顶留言后,相当于这篇公众号的文章给了你一个免费的广告位。然后是各种微信圈,包括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包括一些农展会,这些都是你品牌输出的窗口。到了你想品牌暴发的阶段,该花钱就花钱,尤其是要考虑把品牌曝光和产品上市期叠加起来宣传,效果会放大很多倍。
第三点,要回归产品与服务。做品牌最核心的不是这些花里胡哨的传播方式,最重要的是回到你的产品和服务。你产品品质稳不稳定,你的服务响应速度快不快,你的销量能否足够覆盖到全国的渠道,包括你的售后服务能不能及时给客户反馈,给客户的体验是不是足够好,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品牌能走多远的根本因素。
▲吴智和他的“赤焰”石榴
清 扬:周晓杰有一个很诱人的故事:5亩(约0.33 hm2)“阳光玫瑰”换一辆大奔。2017年,周晓杰的5亩“阳光玫瑰”净利润68万元,他花了50多万元买了辆大奔。他还有一个品牌梦,就是要做成一个5亩地、1万穗的中国知名葡萄品牌——“含之蜜”。接下来就请周晓杰介绍一下如何去打造他的“含之蜜”品牌。
周晓杰:在前几年的农业发展中,大家都说要规模化,50 亩 (3.33 hm2),100 亩 (6.67 hm2),200亩(1.33 hm2),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在这样做,现在还有人玩上千亩的。我之前也是这样的思路,背井离乡在外地承包50亩地种葡萄,一年能卖50万元,相当于一亩地一万元产值,也能挣钱,但是非常辛苦。
后来去了一趟日本,在日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精细化操作,匠心地做农业。其中有一家一亩二分地,种了12棵葡萄树,每穗价格是3万日元,年收入不低于100万人民币。我很好奇地问主人,谁在吃这么贵的葡萄?园主笑着告诉我,这一亩二分地的葡萄除了日本的皇室、泰国的皇室和东南亚的巨头们消费之外,60%是被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明星和富豪们提前订购的,你就是想吃也吃不到。这对我的震动是非常大的。
我回来后卖掉了自己的50亩地,集中精力种家里的5亩“阳光玫瑰”。我当时给自己一个信念:我做不了中国最好的,我做陕西最好的;我做不了陕西最好的,我做渭南最好的。我给这5亩地定了一个目标:1万串“阳光玫瑰”,每穗葡萄99元,一万穗就是99万。
第一年产出的时候,为了推广我的产品,我把“阳光玫瑰”剪粒送人免费品尝,在送的过程中我开始有了口碑,在送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市场,就慢慢地把它做成“含之蜜”品牌。我觉得品牌是维系产品长效持久的一个重要载体。
今年我的5亩“阳光玫瑰”有2/3是剪粒卖掉的,还有1/3做成精品,每穗150元。做农业要让我们自己做到与众不同,不争数量争质量,在质量上下功夫,才能让自己的品牌更有竞争力。
周晓杰和他的“含之蜜”葡萄 ▲
清 扬:我把中国这几年兴起的4个柑桔新品称做“中国柑桔四小龙”,它们分别是广西与云南的“沃柑”、四川的“春见”、湖北的“伦晚”和浙江的“红美人”。在韩东道的团队里,有一位名叫顾品的,是最早从日本引进“红美人”的种植者。2016年,顾品的32亩(约 2.13 hm2)“红美人”卖了350万元,平均亩产值在10万元以上,像这样的效益在国内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下面就请韩东道介绍一下象山 “红美人”是怎么“红”起来的。
韩东道:“红美人”这个品种是15年前从日本爱媛县来到我们象山县的,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近三年。2016年象山“红美人”产量约160万斤,平均价格25元一斤;去年象山“红美人”产量约350万斤,价格还是25元一斤;今年象山“红美人”产量已经达到了近1 000万斤,到目前为止,产地批发价还是25元一斤,零售价40元一斤,一箱5斤我们卖200元,还是供不应求。
为什么“红美人”在我们象山能够种得这么红、效益这么好呢?我分析主要有三大优势:
首先是我们象山这个地方地处中国北纬30°最前端,与“红美人”的原产地日本爱媛县的纬度一样,而且都是海洋性气候,所以这个品种在象山非常适合。四川的“爱媛38”其实跟象山的“红美人”是同一个品种,但它的风味达不到我们象山“红美人”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品种,它的优势产区非常重要。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象山每年都要派3~5名研修生到日本去学习,可以把很多日本的技术和品种都带到象山,加上自己这些年的育种研发,新品种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先手优势。
第三个优势是我们象山这些年一直在推广设施精品化栽培,这在中国柑桔产区中也是走在前列的。你到象山去可以看到很多柑桔都在大棚里,从“红美人”到“甘平”,到“媛小春”到“晴姬”,都在这样做的。就像清扬老师说的可控环境可以把品质做到极致。
韩东道(中)在他的大棚柑桔园▲
清 扬:我经常会用金庸小说里的门派来形容中国果业的现象,比如我从产品营销把这个行业的高手分成两类,一类叫剑宗,一类叫气宗。剑宗讲营销策略,讲武功的招数,只要招数一成,哪怕内功平平都能纵横天下。我曾经在上海一个新农人的会议上听他们讲品牌营销,没有一个人会讲到产品本身,讲的都是营销上的技巧,这是一类人。另一类,像上海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的创始人单传伦,他的想法就是说我只要品质做到极致,巷子再深也有人买,这一类我叫它气宗。只要内功修为到了一定境界以后,哪怕招数平平,也能纵横天下。
我们刚才讲的,包括吴智的“软籽石榴”,包括周晓杰的“阳光玫瑰”,包括韩东道的“红美人”,也包括褚时健的“褚橙”,我们可能对他们的营销策略非常感兴趣,反而忽视了他们对内在品质的把控。这是我们中国果业目前在营销方面的误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做了这么多品牌,最后留存下来没有几个行业知名品牌,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只重视营销策略而忽视产品质量本身。
记住一句话:美女很美,但与水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