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30个、云南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从地缘优势和人文交往等角度来看,德宏是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最生动代表、最鲜活实践。对此,德宏以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为契机,全面发力,在全州5个县市、5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36个村委会、41个居民委员会和3764个村民小组全面铺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德宏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州130万各族人民,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举全州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总的来说,德宏州的主要做法和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抓组织保障。成立全州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州委书记任组长、州长任常务副组长,并将示范区建设情况纳入全州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以及州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确保了示范区建设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全面推进。
·姐告夜景·
二是抓政策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德发〔2013〕25号)、《关于贯彻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德发〔2017〕21号)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示范区建设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
德宏是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最生动代表、最鲜活实践。
三是抓示范载体。2013年以来,全州争取各级民族专项资金5.22亿元,建设示范市1个、示范乡镇15个、特色乡镇2个、示范村119个、特色村51个、示范社区4个,扶持5410户沿边村农户改造建设安居房,扶持15个自然村设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扶持637个人口较少民族自然村整村推进,支持5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自然村发展产业,有2户民族贸易企业被列入全省“百家壮大”民贸企业。在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的同时,在全州范围内全面铺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在全州各级各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七+N创建活动,根据德宏州考核命名办法,通过严格考核,州委、州政府决定对128家单位命名为德宏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投入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学生助学补助资金2212.1万元,共有42个乡镇161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的78832户农户 325833人次参保,5995人次人口较少民族在读高中生和大学生得到补助。
四是抓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设置定向招录五种世居少数民族人数不得低于招录人数45%的比例,2017年新招录公务员96名,其中少数民族40名,占41.6%。同时,优先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年内新提拔任用干部68名,其中少数民族24名,占35.29%。积极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年内培训少数民族干部5194人次,选送6名少数民族干部到国家机关、省直部门和发达地区锻炼,从州直单位选派18名科级干部到乡镇挂职,其中少数民族10名,占56%。加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州有正高职称84名,其中少数民族30人,占35.7%;副高职称1600名,少数民族302人,占18.9%。
五是抓文化宣传。全面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工程,仅2017年一年就举办民族文化培训691场次,培训2万余人次;开展送戏下乡480场次,观众人数达89.9万人次。举办民族节日文艺晚会等民俗文体活动近万场次。德宏是全国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州内居住着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47.76%,民族文化多元,各具特色,和谐相容,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大观园。2018年,德宏组织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在22个城市中以年度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膺“2018《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充分展示德宏历史文化、自然生态风光和民族风情文化,将德宏民族文化元素全面展现给全国各地,进一步提升德宏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州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傣族剪纸”);国家级名录13项,传承人10人;省级名录18项,传承人47人;州级名录105项,传承人66人;县市级名录88项,传承人193人。2017年“傣族木雕”等6个项目成功申报成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
·傣剧·
六是抓法治建设。2017年制定了民宗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有关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列入年度计划。组织傣文专家学者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四部汉傣对照法律读本,这在全省尚属首次。在州委党校主体班中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课程,举办州本级培训22个班次,培训干部4775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0%;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110人次;组织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030人在线系统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5年来,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培训1060场次,培训84000多人次。
七是抓稳定团结。省州县乡逐级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完善属地管理、受理接访和化解纠纷的联动机制。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警)营、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七进”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加强民族宗教法治宣传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五用”工作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街头宣传和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全社会自觉遵纪守法和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全州有2处场所被命名为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5处场所被命名为省级和谐寺观教堂,40处场所被命名为州级和谐寺观教堂,30处场所被命名为州级无邪教宗教活动场所;有2人被表彰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10人被表彰为州级和谐寺观先进个人。
八是抓工作合力。2017年调整充实州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州委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领导小组。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以示范区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各自优势,尽其所能,积极参与、支持、全方位推进示范区建设,全州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
德宏创建工作经验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德宏自身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特色彰显、不可复制的创建基础条件。
德宏是推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发展的重点成果展示区,有着一坝两国、一寨两国、“一校两国”、一院两国的特殊地理人文景观,泼水节、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成为了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载体和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德宏的民族文化特色亮点纷呈,特别是多姿多彩的五种世居少数民族文化,还有着保卫边境、巩固国防、心向祖国的优良传统和一脉传承的红色基因。在国家民委安排民族发展资金过程中,德宏也是各族人民受益最多、得实惠最多的州市,还是国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特色村寨)最多的州市之一,是展现示范创建工作成果的核心区,更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示范区域之一。
另一方面,德宏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四个坚持”,并贯穿工作全过程。
自1983年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将每年10月确定为“民族团结月”至今,36年来,民族工作始终是事关德宏全局的首要工作。历届州委州政府一直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36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具有德宏特点的民族工作经验,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始终做到了“四个坚持”。
坚持“在德宏,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从德宏实际出发,把民族工作放到全州大局中思考、研究、谋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动研究民族工作,主动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始终把“一家人”的思想作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兄弟姐妹的真心写照,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和世界观;把“过上好日子”作为为各族群众谋幸福,不离不弃不怨的真诚追求,作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始终正视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把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真心实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几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整村推进、整族帮扶,让各族群众有事干、有钱赚、有盼头,为各民族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坚持“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发展路径。始终以共同繁荣发展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全免费,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坚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建构。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普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倡导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德宏的民族团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结合现有实际,德宏还面临着少数民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客观实际和发展瓶颈。下一步,将深入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三个三”工作思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做一项工作,首先是思想认识上要清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做全国全省都讲得很清楚;第二就是要做到什么程度,测评指标解释得很清楚。第三个是什么人做,实际上就是机构和人员的问题。第四个是怎么做,怎么做包含着工作机制、考核方案、督查方案等。
第二,加强工作的统筹谋划。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的三个定位之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所以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从各方面都可以体现。我们围绕“团结、进步”两个词来研究,我们德宏各民族哪些东西是独有的,哪些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应进一步提炼和打造。
第三,加强宣传。宣传需要非常完整的策划和实施,因此在宣传的打造上,除了在本地要加大宣传,国家和省这个层面也要有,比如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新媒体各方面进行推介,扩大国家和省对德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认识。
第四,加强经验交流和借鉴。通过交流和借鉴结合德宏实际做策划,要对德宏各民族的元素和资源进行挖掘开发,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