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罗善军
摘 要:通过构建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把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分成旅游潜力支持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需求潜力和旅游供给潜力4个方面,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别对这4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得出相应的分值,进而得到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得分,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分析,形成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图。结果表明,海口市和三亚市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市县,除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和万宁市得分为正数以外,其他市县得分均为负数,只有这5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部分市县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评价结果有助于海南省旅游和经济决策,也能为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潜力;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3-0147-03
1 引言
2008年海南省提出建立国际旅游岛战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启动[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2],将旅游业发展抬到了新高度。该《意见》具体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地位。海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交往的重要门户之一,在我国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旅游大省,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广泛的国内外游客[3]。目前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旅游业渐渐成为海南省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虽然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我国东部发达省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提升海南省的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4]。
目前旅游业和人类经济活动已经融为一体,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旅游业发展潜力。本研究认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条件的支持和保障下,旅游业发展受旅游供给和需求影响下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已有成果主要研究某类旅游资源或产品的开发潜力和某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研究层面多以具体景区和市县范围为主,角度大多以資源赋存和产业自身发展为主,焦点放在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等方面。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现有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资源现状评估,对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考虑较少,导致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不够客观和全面,其潜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5];其次,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定量研究尚需扩展,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方法、研究形式,还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数据上,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本研究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海南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的评价方法,结合系统论、区位论、协调发展理论,从不同潜力层面进行评价,并灵活运用Arcgis10.2软件,形成最终的评价成果图。为了使评价结果更清楚,绘制评价得分雷达图来进行直观分析。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方,全省总面积(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之和)位列中国各省份之首,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约200万km2,其行政辖区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截至目前,全省共包含4个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5个县级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4个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以及6个民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由于三沙市人口稀少,可比性不强,数据资料难以获取,因此本研究不包括三沙市。
2.2 数据来源 采用2014年度数据,从海南省统计局《2015年海南省统计年鉴》中获得。考虑到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各个因素,选择包括GDP总量(万元)、人均GDP(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在内的社会和经济指标,某些无法直接获取的指标值则通过转换、查询统计公报或者从其它文献中获得。
2.3 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旅游需求和供给。同时,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靠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系统性与替代性相结合、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包含旅游潜力支持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需求潜力以及旅游供给潜力共4个方面,39个指标的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表1)。
2.4 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保证原始信息能够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对多指标进行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综合性指标作为主成分。主成分针对原始的多指标来说,在研究许多复杂问题时不至于丢失太多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提高分析效率[6]。
2.5 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 将旅游潜力支持力评价指标数据值在SPSS17.0软件中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旅游潜力支持力和旅游需求力的KMO数值在0.7以上、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供给潜力的KMO数值在0.5以上,做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较好。旅游潜力支持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需求潜力和旅游供给潜力的近似长方值分别为276、450、178和254时,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旅游潜力支持力 海口市、三亚市和儋州市3个城市评价得分大于0,远大于其他市县,说明这3个城市的旅游潜力支持力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水平得分为0);其他15个市县旅游潜力支持力均低于平均水平,且得分相差不大。海口市得分远大于三亚市和儋州市,其GDP总量9046355万元,每万人口高级中学平均在校生数193人,普通高中学校数26所,外贸进出口总额340141万美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1355351万元,签订外资项目数35个,这些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三亚市城市人口规模远低于海口市,其人均GDP54584元,高于海口市人均GDP(49943元),但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为负值(-15.75%),使得经济动力不足。其他市县在经济和教育上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旅游潜力支持力的因素。
3.2 旅游潜力保障力 旅游潜力保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海口市、儋州市、三亚市、文昌市和琼海市,另外13个市县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海口得分超过1,也就是说只有海口旅游潜力保障力水平较高;在选取的旅游潜力保障力指标中,基本所有的指标值(除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2级的天数)都超过其他市县。儋州市和三亚市各项指标值比较接近,故两者得分极其近似。除以上5个城市外,剩余市县中琼中县、保亭县和白沙县各项指标值都较落后,排名处于最后。
3.3 旅游需求潜力 旅游需求潜力得分在0以上的有三亚市、海口市和万宁市。其中三亚市各项旅游需求潜力指标值均在海口市之上,排名位列第1,得分也是海口市的2倍有余。此3个城市过夜游客、旅游饭店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和旅游饭店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远超过其他城市,在旅游需求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其他15个城市得分相差不大,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屯昌县和昌江县入境过夜游客和旅游饭店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统计数据为0,说明这2个县旅游需求量极小,竞争力弱。
3.4 旅游供给潜力 三亚市、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五指山市和保亭县旅游供给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亚市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其余供给潜力指标值均大于海口市,其排名位于全省首位。从统计数据来看,限制其他市县旅游供给潜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星级饭店数和A级以上重点旅游景区数,此指标值很多市县为0。五指山市和保亭县各项指标值比较均衡,故其得分比较靠前。
3.5 旅游綜合潜力 根据以上主成分分析,可得到18个市县的得分及排名,如表2所示。由海南省旅游潜力支持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需求潜力和旅游供给潜力得分得出旅游综合潜力得分,根据海南省18个市县旅游综合潜力评价得分形成雷达图,如图1。从综合情况来看,综合分值非负的有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万宁市,剩余的市县均处于全省综合潜力平均值以下。
影响旅游潜力支持力的因素有GDP总量、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影响旅游潜力保障力的因素有社区服务设施数、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卫生人员数量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影响旅游需求潜力的因素为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影响旅游供给潜力的因素有饭店数和星级饭店数。整体上看来,海南省各市县旅游业发展潜力差异明显,呈现出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在arcgis10.2软件中导入海南省各市县参考点经纬度坐标并将其导出为shp.文件,将该点数据投影到定义的Albers平面上,然后把各市县参考点与其旅游潜力综合评价得分关联起来,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进行插值,由于插值之后只有参考点范围内有插值内容,所以将其扩展到海南省全省范围内,最后将其按照海南省的边界进行裁剪,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见,海口市、三亚市远高于其他市县,儋州市、琼海市、万宁市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市县的潜力水平均较低,形成了以海口和三亚为两极的旅游经济潜力模式。总的来讲,评价结果与人们的直观判断和习惯认识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决策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冠平,张侨,金海龙.海南省旅游业规模经济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2):106-111.
[2]马耀峰,张春晖,薛华菊等.中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须关注的几个问题[J].旅游科学,2016(01):16-24,77.
[3]田良,申涛.海南省旅游业发展与交通运输系统关联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371-375.
[4]韩勇,郑远强.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50-53.
[5]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等.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经济地理,2007,12305:830-834.
[6]吴亚非,李科.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9(03):166-168.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