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势,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尤其是政治发展道路自信和政治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12-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是坚定政治发展道路自信和政治制度自信。
政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处于关键环节并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逻辑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根据新时代新的政治实践总结、提炼出适合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一系列观点、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选举制度等内容,它们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1概括而言,它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调节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在参与政治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我国,政治关系的主体涉及政党、政府、企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包括党政关系、政党关系、政企关系、民族关系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党政关系,它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如何才能有效的协调和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不是简单的自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委和政府的人格化代表;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简单的个人关系,更多的则是党政之间的关系。”2准确认知和处理党政关系,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要贯彻党是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实现党政同心、党政同责、党政同法。
建立政治秩序。政治秩序的主要功能是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政治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就是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能生长出稳定的政治秩序。从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实践,到民国的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的探索,我们一直没能建立起一套让中国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的政治制度。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才使社会政治秩序趋于稳定。
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就不会有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为推动国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维护国家稳定。一个国家稳定与否,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因为政治制度关乎国家权力的组织、分配和运行,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府治理。一套成熟、定型的政治制度,可以有效地维护政治安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确保国家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1,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2。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制度的地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政治制度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政治制度自信。
设计和发展政治制度不能脱离本国国情和实际
设计和发展政治制度,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政治活动,它不能凭空想象而脱离实际,必须熟悉本国历史传统、了解本国国情和实际。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政治制度才能够获得一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为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鉴于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这样,政治制度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3如果脱离本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设计和发展政治制度,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國土壤、吸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1。同时,在尊重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主动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政治制度中有益的成分,把好的东西有机融入到本国的政治制度之中。当然,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自主性,坚守中国政治制度的“根”和“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2
评价政治制度的标准不能定于一格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犹如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本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3而在政治领域,西方作为民主理念和制度的起源地,长期把持和垄断民主概念的定义权和民主标准的评判权,并且利用话语霸权进行包装、宣传和推销,造成其他国家有意无意地以西方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本国的政治制度。如果发现符合西方的标准,就觉得是好制度;如果不符合西方的标准,就是不好的制度,就需要改革甚至抛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如下怪象:即只要出现了问题,就归咎于政治制度,甚至以西方政治制度加以佐证。殊不知,今天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不是尽善尽美,我国现行的一些政治制度,还不到100年,仍然处在完善之中。而且,有些问题的产生,和政治制度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治理层面或者说是社会转型的问题。因此,对于动辄援引西方标准来评判我国政治制度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八个能否”标准,即“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5。这不仅有助于破除对西方标准的迷信,还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丰富和发展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定型,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受到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民情的影响。我国政治制度所呈现出的若干特色,亦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所促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那么,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2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情,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做好党和国家事业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这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情,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不仅贯穿于当代中国各项政治制度之中,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项具体政治制度,而且落实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之中,包括人大工作、人民政协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群团工作等等,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总而言之,“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其主要根源就在于政治制度,它为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4邓小平同志曾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5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可知,有些国家虽然经济一度快速发展,但却陷入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力量。与之相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便成为我国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力量,为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各种挑战和风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有效防止了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政治局面和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
(本文是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8XZD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
(作者简介:黄小钫,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