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晓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极大改变,高脂血症患者越来越多。血脂包括众多的成分,其中胆固醇对于心血管的影响尤为重要。高脂血症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实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斑块形成之前就已经出现,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目前对于冠脉慢血流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某些中药制剂(如麝香通心滴丸)证实对改善慢血流有一定作用。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而言,无论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必需的。美国国立卫生院于2002年提出了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理念,并把它作为治疗血脂异常的基本临床措施。
何谓“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能仅仅停留在“少吃油腻食物多吃素”的层面,也不能仅仅认为“有病就吃药”,而忽略了患者主动管理健康的作用。其内容包括:
1.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治疗性饮食方案强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减轻体重;
4.增加体力活动。
为何需限制饮食来源的胆固醇
膳食脂肪對维护人体健康必不可少,即使是对血脂异常的患者也没有任何指南建议禁食脂肪类食物。体内胆固醇的来源有两个,即自身合成和饮食来源。虽然现在研究证实,胆固醇主要来源在于体内自身合成,但进入肠道的胆固醇的吸收率在个体间差异较大。此外,血浆胆固醇对饮食胆固醇的高应答和低应答差异可达3倍,在高应答人群中,每日摄入100毫克胆固醇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2.84毫克/分升,而低应答人群只有0.76毫克/分升。
虽然现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对血浆胆固醇的影响是温和的,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饮食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易感性(胆固醇氧化物可促进动脉硬化)增加了37%,单餐饮食胆固醇>140毫克会显著增加餐后高脂血症,饮食胆固醇可增强饱和脂肪酸的效应。
当前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人每日饮食中的胆固醇摄入总量≤300毫克,高胆固醇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每日饮食胆固醇摄入量<200毫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饮食胆固醇的效应较弱,减少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更为重要。
不同膳食脂肪对血脂的影响
膳食脂肪主要分成四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红肉”如猪、牛、羊等)、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鱼类等)和反式脂肪酸(人造植物油)。“坏”脂肪酸指饱和脂肪酸,其在室温下为固态,可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好”脂肪酸在室温下多呈液态。
研究表明,肝脏用于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原料来源于饱和脂肪酸,因此,降低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对于降低胆固醇更为重要。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动物脂肪和热带植物油(棕榈油、椰子油)。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产生反式脂肪酸,最初认为反式脂肪酸来源于植物油,应该是健康的食品,被冠以“安全脂肪”的美誉。经过半个世纪的观察与研究,人们最终确定了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摄入反式脂肪酸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植物油在高温下产生反式脂肪酸,因此植物油应避免多次使用及反复煎炸。一份炸薯条大约含5克反式脂肪酸,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反式脂肪酸2.2克的最高摄入量。食品标签中所涉及“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精炼植物油”“植物黄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起酥油”的产品,均含有反式脂肪酸。购买相关食品时,要注意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