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研究”联合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的流通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城市流通领域凸显和潜在的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流通业规划和路径选择,以期促进城市商贸流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城市流通竞争力 评价体系 城市定位 提升战略
模型构建
评价体系建立。本研究按照系统化、层次化的模式,对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将城市流通竞争力进行分解,从横向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竞争力因子,从纵向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并经过逻辑分层,确立了横向和纵向二维相交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水平和能力两个角度考察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角度涵盖了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密度、流通设施、流通效率5个视角,能力角度涵盖了消费满足力、流通贡献力、流通辐射力、流通成长力4个视角,对城市流通领域、流通环节和流通产业各个层面的竞争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和量化研究,如图1所示。
评价指标选取。本研究遵循全面性、可行性、代表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选取,确定了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覆盖了八大类流通特征项下的37个评价指标,对城市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职能进行了系统的数据描述和横向比较,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为保持数据的权威性和研究的科学性,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零售和餐饮连锁企业统计年鉴2017》、《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7》、相关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各样本城市2017年的统计年鉴,各指标数据为2016年的数据。此外,另有部分数据来自于其他公开渠道(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国民用航空局、各相关行业协会等)的相关资料。
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在通过检验证明原始指标胜任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原始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陣为依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根据特征根值大于1的原则,对上述37个评价指标进行降维,选择有效的综合因子。对综合因子解释原始指标数据总方差的情况进行计算和汇总,从结果可知,8个综合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即8个综合因子可以反映原始指标数据超过85%的信息和特征。在确定8个综合指标后,进一步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综合指标与原始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形成了“流通规模指数”(T1)、“流通便利指数”(T2)、“流通贡献指数”(T3)、“流通成长指数”(T4)、“流通投入指数(T5)”、“流通先导指数”(T6)、“流通投资指数”(T7)及“流通组织化指数”(T8)8个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由8个综合评价指标计算出集成度最高的评价指标“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T),对城市流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衡量(见表2)。
城市流通竞争力考察
本文以中国内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等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35个目标城市的流通竞争力进行评价。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的考察可以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分项考察,即基于反映流通竞争力的不同角度,以8个综合评价指标为视角,对目标城市流通领域的属性特征、发展水平及其竞争优劣势进行比较;二是综合考察,即在分项考察的基础上,应用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计算模型,对目标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一)城市流通竞争力分项考察
“流通规模指数”(T1)排名。从“流通规模指数”看(见表3),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杭州排名位列前五,这些城市是我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流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天津、成都、青岛、宁波和石家庄等城市排名也居前列,这些城市多为我国传统的商业城市、经济强市和人口大市;而排名靠后的呼和浩特、西宁、太原、海口和厦门等城市,则多为经济总量较小的城市。由此可见,城市流通规模与地区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流通规模的扩张离不开有效的产业支撑以及必要的消费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的需求,推动流通业发展;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也需要流通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流通便利指数”(T2)及排名。从“流通便利指数”看(见表4),深圳、厦门、上海、青岛、海口等城市排名靠前,这些城市多是传统的区域商业中心城市,或者是外来人口高度密集的旅游型、移民型城市。不仅需要满足本地居民的流通需求,还需要强大的商圈辐射职能以及外来人口服务职能,因此流通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密度较高,网点布局密集,服务能力强,流通业从业人员密度较大。排名靠后的城市有杭州、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和重庆等,这些城市流通设施不够完善,资源配置密度较低,存在较大的市场进入空间。通过引入流通资源、建设流通设施等方式尽快提升流通产业配置密度,进而提高流通服务强度和便利性是满足城市流通需求的当务之急。
“流通贡献指数”(T3)排名。从“流通贡献指数”看(见表5),排名靠前的是呼和浩特、贵阳、石家庄、广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这些城市或是商业中心城市,或者是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城市,流通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流通业对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优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排名靠后的城市有南宁、北京、杭州、太原、沈阳等,这些城市或者是工业化特征明显,或者是现代服务业较发达,流通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均较低。应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同时要提高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转变流通方式,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
“流通成长指数”(T4)排名。从“流通成长指数”看(见表6),重庆、郑州、海口、呼和浩特、哈尔滨等城市位居前列,这些城市正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快速转变,不断完善流通资源配置,提高流通业经营效率,加强整体盈利能力和利润增长水平,推动流通业快速发展。天津、厦门、沈阳、北京、银川等城市排名靠后,这些城市流通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有待提升。城市流通产业的效率和效益水平与产业规模和密度水平相关,流通产业配置不足会直接影响流通效率,如银川、厦门。但产业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过度集中会导致恶性竞争,效益下降,如天津、北京、沈阳。因此,提高流通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对流通业的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来合理配置流通业资源。
“流通投入指数”(T5)排名。从“流通投入指数”看(见表7),厦门、青岛、银川、北京、南昌等城市排名靠前,这些城市要么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或历史因素成为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流通中心,要么是人口低密度城市,在流通业的固定资产和人员投入上均处于领先地位。长春、重庆、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城市排名靠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流通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从业人员方面投入均相对缺乏。
“流通先导指数”(T6)排名。从“流通先导指数”看(见表8),南京、沈阳、太原、武汉、呼和浩特等城市排名居前,这些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或流通枢纽,城市消费需求旺盛,商圈辐射范围广阔,流通产业对城市经济具有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郑州、厦门、西宁、银川、贵阳等城市排名相对靠后。这些城市流通业在其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或是受其所在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分流作用影响,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流通投资指数”(T7)排名。从“流通投资指数”看(见表9),北京、上海、厦门、杭州、南京等城市排名前列,。这些城市多为区域中心城市,加大对流通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推动流通企业经营发展,与目标城市相比,它们的资本实力处于领先地位。成都、济南、石家庄、长春、沈阳等城市排名靠后,这些城市流通业发展基础薄弱,在吸引投资方面能力较弱,影响流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流通组织化指数”(T8)排名。从“流通组织化指数”看(见表10),位居前列的是合肥、石家庄、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大多为重要商业城市,占据区域交通枢纽位置,导入现代经营方式,着力发展辐射力强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快连锁企业经营发展,对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青岛、哈尔滨、西宁、呼和浩特等城市的排名相对靠后。这些城市整体流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导致对外资吸引力下降,连锁企业经营较差,影响流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考察
将综合指标评价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可得到目标城市的“流通竞争力指数”,如表11所示。上海、广州、北京、深圳、重庆、青岛、南京、天津、厦门、武汉等传统的流通强市占据排行榜前列;福州、南昌、昆明、长春、沈阳、太原、兰州、南宁、银川、西宁等城市则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表现较差,暂处相对落后位置。
在“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6个在流通规模指数中排名前10,包括4个直辖市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且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可见,扩大流通规模是提升城市流通竞争力最直接的方式,流通规模的壮大也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城市商业的繁荣程度。在“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构成中,“流通规模指数”也占有高权重。
“流通便利指数”、“流通贡献指数”、“流通成长指数”、“流通投入指数”是“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的重要修正参数。“流通规模指数”落后的部分城市,凭借在这些重要修正参数方面的优异表现,成功跻身城市流通竞争力排名前列,如厦门凭借“流通便利指数”和“流通投入指数”方面的优势跻身前十;深圳凭借其在“流通便利指数”方面的突出表现位居前五。可见流通基础薄弱的城市,可以通过从业人员结构、空间密度、经济贡献率、资产投入等方面努力,来实现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提升。
“流通先导指数”、“流通组织化指数”对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部分城市虽然在这些指数上表现较为突出,但综合流通竞争力水平仍处于全国中下游。可见,流通领域要素投入的增加要与总体流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流通业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长期积累和持续建设的结果,而非短暂的重点发展和单项拉动就能实现。
“流通规模指数”虽然是对城市流通竞争力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但并非是决定性因素,较大的流通产业存量并不一定意味着流通业整体竞争力强,较低的流通产业存量也不一定必然影响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不同类型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选择流通业的发展路径,通过发挥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多种方式改善流通业竞争力,促进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定位与发展策略
在綜合排名的基础上,基于分项指标得分和排序对城市流通业的优劣势进行定位分析,从而更清晰地定位目标城市在流通领域不同维度的水平和能力。以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模型得到的分项指标得分和指标排名为依据,确定了城市流通业各层面优劣势的定位标准,如表12所示。
基于上述定位标准,以城市流通竞争力排名及各分项指标得分和指标排名为依据,对35个目标城市流通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定位。其中,绝对优势用“◆”表示,比较优势用“●”表示,绝对劣势用“■”表示,比较劣势用“▲”表示。
对排名领先的城市而言,在流通投入、流通投资和流通组织化等领域大都表现良好,展示了流通业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但在流通贡献、流通成长和流通先导等方面,有一半城市仍存在短板(如表13所示,“-”表示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领域),因此在这些领域应给予足够重视。
对排名落后的城市而言,它们具备绝对优势的领域非常有限,大多数领域发展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半数及以上城市在流通投入和流通投资方面确立了竞争优势(“-”表示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领域),大多数城市在流通规模、流通便利和流通组织化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表14中“●”居多),表明这些城市虽然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但排名高于综合排名,这些方面的改善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排名。这些城市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发挥优势、弥补短板逐步确立发展重点,消除绝对劣势,流通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对排名中游的城市而言,流通业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对于其中大多数城市而言,流通业同时存在明显的绝对优势领域,也存在明显的绝对劣势领域。对流通业同一领域,各城市表现有较大差异。流通贡献、流通成长和流通组织化领域绝对优势表现得更加突出(表15中“◆”居多),而在流通投入和流通投资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短板(表15中“■”居多),亟需给予战略性的弥补。针对这一情况,这些城市可按照保持特色、均衡发展的思路,对优势方面继续保持并稳步提升,对弱势方面积极改善,从而实现竞争力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