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学习语文

2018-02-14 13:24谢忠华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年7期
关键词:苹果语文教师

谢忠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显而易见,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下,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与综合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体验与感悟行之有效呢?

一、指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

朗读指导注重语感培养,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得真切体验。特级教师薛法跟说所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种分层训练,第一步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朗朗上口,才能进一步去谈“有感情地朗读”。

比如《泉城》这篇课文,课后有一项要求是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对于美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段中出现了一个排比段——“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重点自然落在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写泉的四个分句上。第一、二两个分句,作者用了“好像银花盛开”与“好像明珠散落”两个比喻来绘形;第三、四两个分句,作者又用“如虎啸狮吼”与“如秋雨潇潇”两个比喻来摹声。同时他们之间构成了排比段,句式整齐,气势宏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边读边想,想象泉水如珍珠般流动的样子,耳边又传来泉水叮咚响的韵律,理解浸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从而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由外而内地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曾经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孩子拿到任何文章,都能像朗诵家那样入情入理、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而有的却连句子都读不通顺,这是为什么呢?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常常接触不同体裁的文章,将各种技法、自己的感悟融入文章中,继而通过语言、动作外化为诵读,才能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的真谛。

二、指导学生在“想”中体验、感悟

教课文时,教师要逐步放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大声读、默读等形式可以不一,再与同学交流感受,使其不断深化、丰富自己的原有理解。如在执教《江雪》时,我没有马上逐字落实字义,而是让学生结合诗句,先想象画的背景,再想象画面的主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了这幅画的背景,作者在“千山”及“万径”的后面,分别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写出了没有鸟飞人影的极端寂静的景象,所以背景应是:高山、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惊叹的是空中飘着鹅毛大雪,寒天冻地,也许是结了冰的江面上却有一叶孤舟漂荡着,船上有一位老渔翁在垂钓呢!整个画面就像电影般在学生脑中形成,教师只要把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简略提一下,通过充分感悟、体会,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感情。

正如现代作家杨鹏所说:“要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是最敏锐的,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刺激、鼓励学生将联想与想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古诗两首》后,我也立即组织特殊练笔,看!我们班的小诗人们纷纷出招啦!(还原部分镜头)

池上烈日赏花

唐:白居易 现:徐诚慧

小娃撑小艇,小娃赤脚跑,

偷采白莲回,跃到花丛间。

不解藏踪迹,烈日当空照,

浮萍一道开,花儿开得艳。

当读到徐诚慧同学的小诗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充满了欢笑声、议论声,当然,我也笑了,学生看到我笑了,自然更放肆了。

“你为什么开怀大笑呀?”

“赤脚。”

“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她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上次,我和我妹妹打雪仗,虽然是冬天,但是穿着笨重的鞋子跑不快,打不到她,后来我索性脱掉了鞋。”

学生非常激动。“我来说,我来说。有一次,我和一群伙伴去捉花丛中的蝴蝶,我们蹑手蹑脚,生怕吓到蝴蝶,后来把鞋子脱了,一只手拿鞋子,一只手捉蝴蝶。”

“你们真调皮,结果怎么样呢?”我追问道。

“真是命苦啊,结果蝴蝶没捉到,却不小心被花丛中的小玻璃片扎了一下。”

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一阵窃喜,全是幸灾乐祸的家伙。

周围同学为什么都哈哈大笑呢?因为他们产生了共鸣,赤脚打雪仗、追蝴蝶,这是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最切实的体验。因为作者是儿童,她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量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迸发儿童的情感,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适时表扬:徐诚慧同学模仿白居易的《池上》,通过“赤脚”、“跃”等词细腻、传神地刻画了小孩的天真可爱,充满童真童趣。同时,白居易只运用一个“偷”字,而你匠心独运,有两处,所以你笔下的儿童更可爱、更活泼、更天真,他丝毫不畏惧炎炎烈日,依旧追逐打闹欢快地嬉戏。第二句中仅仅是花儿开得艳吗?我想这应该是一语双关吧!小孩与花儿都开放得“娇艳欲滴”。

这种体验过程是主体内化的过程,不仅注重经历实践过程,更注重的是个体心理体验与自我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学習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知、情、意去触摸客体的“主观存在”,感悟言语,实践行为,最后引起共鸣。

三、指导学生在“做”中体验、感悟

学生在体验中学语文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让学生深度体验学习的过程。如在教授《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大胆设想在课堂上切苹果,让学生真正感受苹果里还真有五角星呢!起先,让全体孩子每人准备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但是考虑到种种原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后来决定还是老师演示。通过与有经验的老师探讨后,觉得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一个从顶部切到底部,一个拦腰切,实验教学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实践、参与的学习兴趣。后来真正上课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哪怕我提出要求必须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还是争着想上台切苹果,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主动思考、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但将实践环节引进课堂还必须注意,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准备两个较大、体型匀称的苹果以及刀具,学生熟读课文,知道切苹果的两种方法,教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从动态到静态的转变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让学生自己回家采用实验法研究苹果为什么会变色,第二天可喜的是,我一踏进教室,每个孩子都竞相跑来告诉我苹果变色的奥妙,小家伙还俏皮地和我说:他拿来碗和一个苹果,把苹果削好,切成三块,把第一块苹果放在第一只空碗里,又将另一块放在第二只碗里,扣上一只玻璃杯,最后一块放在第三只碗里,倒进一些盐水,漫过苹果。这样细致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结果第一只碗里的苹果变成了茶色,第二只碗里的稍微有点变色,而第三只碗里的苹果新鲜如初,一点也没有变色。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观察到现象后,他们还查阅资料,光是知其然还不够,须知其所以然。苹果变茶色的奥秘在于——苹果削皮后,果肉里的酶被氧化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老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课后在父母的带领下去亲近大自然,拉近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探索、研究,使语文有滋有味、妙趣横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苹果语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收获苹果
美育教师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