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涛
(黑龙江省肇东市安民乡畜牧兽医站,黑龙江 肇东 151110)
蛔虫病。发病初期,病猪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呼吸加速,咳嗽增多,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发病后期,病猪机体消瘦,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活动减少。病猪症状严重时,蛔虫可侵入脑部,此时就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剖检发现肺脏存在虫体移动的痕迹,肝脏组织存在蛔虫斑,呈云雾状。当寄生大量蛔虫时,虫体会在肠管内相互缠绕成团,导致肠道被堵塞,甚至会导致肠道破裂。当蛔虫到达胆管,会堵塞胆管,从而发生黄疸等症状。
球虫病。该病是主要由于感染猪等孢属球虫以及部分艾美耳属球虫导致,通常是哺乳仔猪和断奶前后仔猪容易发生。成年猪群尽管也可感染球虫,但通常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往往成为带虫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母猪带虫后,一般会导致整窝仔猪都出现发病。球虫通常在猪小肠上皮细胞上寄生,主要是引起腹泻。病猪机体消瘦,皮肤苍白,生长发育停滞,严重腹泻时会导致机体明显脱水,即使耐过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剖检发现空肠中后段发生卡他性炎症,或者局灶性、伪膜性炎症,回肠和空肠黏膜表面存在斑点状出血以及纤维素性坏死斑块,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水肿性增大。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肠绒毛逐渐萎缩、融合,且肠隐窝和滤泡增生,并伴有坏死性肠炎,肠上皮细胞发生灶性坏死,绒毛顶端存在纤维素性坏死物,还发现有大量球虫内生性阶段虫体(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存在于上皮细胞内。
弓形虫病。3~5个月龄仔猪感染弓形虫病后,通常呈急性型,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结膜明显发绀,皮肤上出现紫色斑块,体温急剧升高,往往可达到40~42℃,并持续7~10天高热,鼻干燥,鼻孔流出黏液性、浆液性或者脓性鼻涕,呼吸困难,伴有咳嗽、气喘,呈腹式呼吸。初期发生便秘,排出干粪球,其表面附着黏液,部分后期变成下痢,排出脓性或者水样粪便,并散发恶臭味。发病后期,机体过于衰竭,只能够卧地不起,症状严重时经过大约1周死亡。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早产或产出死胎或者发育不全的仔猪。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肿大、淤血,有时股沟淋巴结相对比较明显,并具有黄疸、类似肝炎的症状,体腔积液,胃肠黏膜有时存在出血点或者发生坏死病变,肝脏、脾脏都发生肿大。
对症治疗。蛔虫病,病猪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8~20 mg/kg敌百虫混饲;也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30~40 μg/kg噻嘧啶混饲;还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3 mg/kg伊维菌素。球虫病,百球清(三嗪酮悬液)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药,按体重口服20 mg/kg (或者0.4 mL),3~5日龄仔猪每头口服1 mL,每天1次。也可选择使用莫能菌素、磺胺喹噁啉以及磺胺六甲氧嘧啶,都对猪球虫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弓形虫病,首选使用磺胺类药物,病猪可按体重服用70 mg/kg磺胺嘧啶或者14 mg/kg甲氧苄氨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2 mL/kg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要采取对症治疗,即使用解热镇痛药,并及时补液。
加强饲养管理。预防和减少猪群发生寄生虫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养猪生产中,猪场每次在进猪前和出栏后都要用5%热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及适量增加青绿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禁止猪接触病原,对于进出猪舍内的人员必须严格控制,避免出现间接传播。由于主要是幼龄猪容易感染寄生虫病,条件允许时最好对幼龄猪和成年猪采取分开饲养,以避免幼猪感染。另外,猪场引进的猪必须先进行一段时间隔离、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可合群饲养,防止未发病地区出现寄生虫病流行。此外,在蚊、蝇大量滋生的季节,要加强灭虫,及时杀灭猪舍内外的鼠类,并严格管理犬、猫,不允许其在猪舍内外活动。
粪便无害化处理。大部分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都经由畜禽粪便排到体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即可再次侵袭动物,因此必须严格管理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并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以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在流行寄生虫病的地区,及时清除畜禽粪便,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必须集中起来,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习惯采取堆积发酵,通过生物热促使温度升高至60~70℃,在2~3周之后即可将其中的虫卵、幼虫、卵囊杀死,通常经过3个月处理即可用于农家肥施用。
定期驱虫。主要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驱虫,仔猪第1次驱虫通常选择在45~55日龄进行,之后每间隔60~70天再进行1次驱虫。猪群适宜在晚间进行驱虫,具有较好的效果。驱虫药物要求低毒、安全有效,同时根据猪群的实际感染情况,合理用药。另外,要观察猪驱虫后排出的粪便,以判断驱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