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乡畜牧兽医站,合作 747000)
布氏杆菌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也可能会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对养殖经济和人类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危害。
犊牛感染布氏杆菌后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怀孕母牛感染布氏杆菌的临床症状显著,在母牛怀孕的第5~8个月,会因为患病而发生产死胎、流产等现象,顺利分娩的母牛所产犊牛体质弱。发生流产的母牛会同时伴随着生殖系统的炎症。阴道粘膜上有红色结节,阴门处可见白色粘稠的分泌物,还会有胎衣不下的症状,在发生流产后,阴道会持续不断的向外排出深褐色的粘稠液体,并有恶臭的气味,该症状能够持续15~21 d,通常患病母牛只发生1次流产。在母牛患布氏杆菌病时,常会并发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疾病。公牛感染布氏杆菌会发生睾丸炎、关节炎以及滑膜囊炎。有时会有阴茎红肿的症状,睾丸和附睾发炎肿胀[1]。
怀孕母牛的子宫绒毛膜颜色变深,有胶样渗出物和坏死病灶。流产胎儿呈败血症变化,真胃里有粘液充斥,粘膜出血,脾、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公牛睾丸显著肿大,解剖可见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有坏死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对牛布氏杆菌病进行检疫,检疫工作是预防牛布氏杆菌病的基础。目前主要使用的检疫方法有平板凝集法、试管凝集法以及全乳环状实验。
将清洁玻璃板划成4 cm左右大小的小格,滴加血清样品与抗原,每5格放置一个血清样品。使用酒精灯对玻璃板进行加热,或将玻璃板置于凝集反应箱上加热,在3O℃左右的温度下加热5~8 min,观察凝集现象。每次试验需要有1~2份阴、阳性血清对照组。液体混合均匀的为没有凝集现象发生,则检疫结果为阴性。液体浑浊有颗粒状物质或凝集块为阳性。根据液体的浑浊程度和凝集块的大小形态,可区分凝集程度[2]。
将血清样品分装到5支小试管中,分别加入2.4 ml、0、0.5 ml、0.5 ml、0.5 ml石炭酸生理盐水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的凝集反应。对疑似反应的牛只在间隔2l~28 d后再次采血,进行第2次检疫,如果检疫结果仍为可疑,则可以判定为阳性。
针对奶牛的检疫可以采取全乳环状实验的方式。采集奶牛乳汁,置于无菌凝集试验管中,加入抗原,并混合均匀,在37~38℃水浴锅中加热60 min,判定检疫结果。注意在采集乳汁的过程要注意乳房的清洁。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牛布氏杆菌病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养殖户和人民对布氏杆菌病的防疫知识的认识以及个人防护意识。尤其是养殖与加工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要积极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以及养殖人员对布氏杆菌病危害的重视。定期开展培训,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的饲养指导。
养殖场要尽可能实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减少在外界引进牛只的次数和频率,同时要加强冷冻精子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的大力推广,培育生产性能优良的品种。并且要进行科学养殖,使养牛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饲养方式和疫病防控技术,提高牛只的综合抗病能力。
在引进牛只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首先了解引进地区的发病情况,确保引进牛只的地区没有疫病的发生,引进时要经过严格的检疫,首先要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引进牛场后,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入场检疫合格的才能够进场饲养。在检疫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患病牛,要立即将其淘汰,净化牛群。
奶牛场应该推行《奶牛健康证》制度,建立免疫档案,并完善免疫程序和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奶牛场的发病率,对检疫结果为阳性的牛,要将其隔离,并由专门的兽医人员进行饲养和管理,限制患病牛移动,避免与健康牛接触,不能私自售卖患病牛以及病牛的牛奶。养殖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的安全防护,工作前要更换衣物,戴好手套口罩等,并且严格消毒。特别是需要与患病牛接触的工作,要格外注意消毒和安全防护,按照规程执行,并且提前接种疫苗,防止人感染患病[3]。
定期对牛场的疫病情况进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羊。并且利用免疫接种的手段预防及控制疫情。疫苗采取口服的方式接种,通常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或在孕期接种,每年接种1次。
[1] 张在华,张卉,孔祥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3):119.
[2] 韩方伟,戚磊,王冉冉,等.奶牛布氏杆菌病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J].畜牧与兽医,2016,48(7):113-114.
[3] 孔令民,王凤娟,胡啸天.奶牛布氏杆菌病防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