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赵有美 张金兰
招虎山地质公园所在地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地层区、鲁东地层分区。区域内局部地段出露中生代莱阳群和第四纪地层,园区内无莱阳群和第四纪地层出露。广泛分布中生代侵入岩。
招虎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地台胶辽台隆胶北隆起南部。该区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地质作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样式的构造相互叠加、制约、形成目前的构造格局。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大规模北东向断裂控制着该区地层的展布和沉积,制约着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地质公园所在区域的断裂主要是北东向的海阳断裂。
海阳断裂是牟(平)-即(墨)断裂带四条主干断裂的最东侧边界断裂。总体走向35~45°,倾向南东,倾角65~80°,向北东延伸至大窑镇北进入黄海,向南西延伸进入胶洲湾,总长约115km。主破碎带宽20~100m,主要发育于中生代盆地中,北部穿切基底岩系。多期活动明显,断裂的主运动性质为左旋压扭性。
园区内主要分布崂山超单元,岩石类型为酸性岩类,从二长花岗岩类-正长花岗岩类均有分布,各岩性间接触关系较清楚,充分反映其成分连续演化及结构连续演化特征。岩体中裂隙十分发育,其走向受岩体的构造走向的控制和影响,因此,其主要走向为北东东方向,次为北西西方向,裂隙倾角十分陡峭,可达80°。
在招虎山的形成过程中,对招虎山及周边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在燕山运动的开始阶段,产生了强裂的北东向断陷,断陷内形成陆相地层。随着燕山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构造运动的加剧,原来的构造格局发生破坏,同时由于大量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庞大的火山岩系岩石。在此基础上,强烈的构造运动,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北东向的深断裂,这些深大断裂(带)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起到了控制作用,这些深大断裂的存在使得深层的岩浆得以上涌,导致招虎山花岗岩的最终形成。后来招虎山及周边地区又一次被抬升,形成了高大的山体。到了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招虎山及周边地区所受的影响表现在招虎山花岗岩缓慢抬升。进入第四纪以来,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招虎山地区遭受到多种外力的侵蚀作用,并经过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作用,形成目前招虎山独特的花岗岩侵蚀地貌和厚度不等的花岗岩堆积地貌。
招虎山地质公园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为象形峰、奇石、海蚀洞、风化洞等。
象形峰:园区内象形峰主要为天柱峰、九塔峰、马鞍峰、莲花峰、云表峰等。象形峰的形成是山体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结果,能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如天柱峰如巨柱一般直插云霄。
奇石:园区内奇石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木鱼石、狗头石、夫妻岩等二十多处,无不象形肖物,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木鱼石外坚内空,象出家人的法器木鱼,一敲出清越之音。
海蚀洞:海蚀洞是海蚀作用在岩石软弱处(软岩、裂隙或裂隙交汇处)而形成的洞穴。园区内海蚀洞形状各异,有的如砚台,有的如圈椅,有的一面岩壁上大小小的数个海蚀洞,不得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神奇。
岩体接触界线:园区内有北大崮单元与大正夼顶单元接触界线、北大崮单元与望海楼单元接触界线。
断层崖:断层崖为岩体破裂错开,沿两盘发生相对移动的面,有的平直,有的弯曲。园区内断层面一般平整直立,如刀劈斧凿,四季爬满不死草,当地人称“翡翠壁”。
水平节理:园区内水平节理发育,龙门湖附近的崖壁,高4~5m,有40~49 条水平节理,倾向 50°,倾角 25°,有“经书”和“藏经阁”之美称。
垂直节理:园区内垂直节理异常发育,如龙门湖南坝堤,宽40m有垂直节理26条。有的节理经过风化剥蚀而形成宽窄不一的缝隙,刚刚能容一人通过,有“瘦身石”和“修身石”之美称。也有巨大的垂直节理,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扩张而形成的,站立其间抬仰望,顶透一线苍天,当地人称“一线天”。
纵横交错的节理:山顶之上有纵横交错的节理,如棋盘式,称“对弈台”。对弈台往东10m有2组北东向的垂直节理,宽40cm左右,与之垂直的也发育有2组,宽10cm左右。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天柱峰;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虽近于球状,但形态各异,分布于山巅溪涧,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成了旅游区的重要景观和神话、传说的源泉。如木鱼石、守山鹰、狗头石等;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岩石软弱处(软岩、裂隙或裂隙交汇处)冲刷,而形成洞穴。
海阳断裂从招虎山公园内通过,在断裂的抬升,在花岗岩体的周边或内部产生悬崖绝壁。同时受断裂构造作用的影响,使得断裂带岩石破碎,抗风化能力变弱,流水沿直立节理冲刷,也会产生高差较小的陡崖。绝壁和陡崖为花岗岩地貌增添了险俊的美感。
招虎山地质公园内主要分布崂山超单元,岩石类型为酸性岩类,从二长花岗岩类-正长花岗岩类均有分布,各岩性接触关系较清楚,充分反映其成分连续演化及结构连续演化的特征,不同时期岩浆岩侵入活动地质遗迹,具有较好的地学旅游开发基础和科普价值。
[1]郭 良,相石宝,徐兴永.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J].地质论评,2007(53):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