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江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早在中世纪,以哥特式服饰的出现为起点,人类的服饰从此步入了由二维平面裁剪到三维立体裁剪的转变之路。为使服装更加贴体、美观,符合人体的曲面复合结构,省道便应运而生。尤其在当下推崇时尚、追求个性的穿衣氛围中,众多设计师在常规省道的基础上,研发了许多新式的特殊省道。因而分析、探究特殊省道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对其装饰性的进一步开发,也有助于对其功能性的深入发掘。
省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服装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并在袖根到下摆的侧面加进了许多三角布片,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布片之间,在腰身处去掉了许多菱形空间,也就是省[1]。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新的裁剪方式——斜裁法,巧妙的利用面料斜向纱向的特征,充分的协调统一了面料与人体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充满立体美感的服饰。这一裁剪方式的诞生带动了省道多元化的发展,逐渐开始向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特殊省道演变。
常规省道主要是指胸省、腰省、袖窿省、肩省、领省、侧缝省等作用于人体部位起伏、转折变化较大的省形。这类省形恰到的去掉多余量,更好的体现了人体的美观性与合体性。在处理服装多余量的过程中,常规省道遵循的省道转移方法比较常见的有:剪切法、旋转法、位移法。其中剪切法是最为常用的,通常的操作方法是在结构图上确定新的省道位置,将新确立的省道位置剪开,合并原来的基本省道,新省位自然出现开合状态,在制版过程中只需参考新的断面即可。此类省道虽能很好的修饰人体,使服装呈现很好的贴合度,但就目前人类审美、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来说,常规的省道略显单一,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不断开拓思维,设计出更多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服装造型形态。通过大量图例分析,切实发现大量设计师已经开始尝试将省道变得充满趣味性,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着重探讨的新时代背景下特殊省道的运用研究。
所谓特殊省道,顾名思义是不同一般的,不同于同类型的省道,是常规省道的衍生设计,由最初单一合体性发展出兼具装饰性的设计特点。归纳分析当代服装设计中非常规省道的运用手法,大致可归纳为分割类特殊省道、抽褶类特殊省道、综合类特殊省道三大类。具体展开分析,这三大类特殊省道根据自身的特点,可以细分如下:分割类特殊省道(自由分割、对称分割、渐变分割、等量分割)、抽褶类特殊省道(缉褶、活褶、抽褶)。
分割类特殊省道,其造型特点以通开省居多、无省尖,是将面料中多余的部分裁剪掉,对面料做减法的过程。其常用的省道转移方法是把新确立的省道位置处剪开,将原有的基本省道合并,在运用过程中可以依照款式结构多次剪切。具体展开来讲,自由分割是指服装在运用分割类省道的过程中不受水平、垂直、斜向的约束,是一种自主的表现手法,分割后的整体效果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常见的有自由折线分割和自由曲线分割;对称分割是指服装在运用一定分割类省道的过程中以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中线为对称轴,或者在服装内部找一点作为中心点,做中心对称的设计,使得分割后的结构呈现镜像映射的效果;渐变分割是指服装在运用分割类省道的过程中依照一定的准则,有规律的按照一定的间距呈梯度状的递增或递减的设计表现手法,呈渐变分割的特殊省道以垂直状、波纹状或旋涡状依次增大或减小[2];等量分割是指服装在运用分割类省道的过程中形状上可以不同,但在量上要相等,这里的相等是一个相对值并不是绝对的,等量分割的特征是分割以后的形状互不相同,因此使造型更富于变化,但由于面积上彼此相等,所以视觉上一直被看作是同量的形态,在量上给人以均衡感及稳定感。
抽褶类特殊省道,其造型呈现立体浮雕的效果,是将面料中多余的部分折叠缝合掉,是对面料做加法的过程。适合抽褶类的省道转移方法——增加褶量法,是将服装结构造型中多余的省量通过褶裥的设计分配扩散到需要的身体部位。其中,缉褶是指服装在运用抽褶类省道的过程中,将面料以一定的间隔和深度,从不同方向有计划的打褶缝制,一般缉褶形成的褶皱属死褶范畴,及不随人体动态发生改变;活褶是指服装在运用分割类省道的过程中,把要做褶的面料部分折叠后固定两端位置,中间不缝合,处于自由状态,多用在身体转折较为剧烈,凹凸明显的部位,如胸、腰、臀等部位;抽褶是将固定在面料上的线、绳或其它带状物抽缩,使面料产生褶皱。
综合类的特殊省道,考虑到服装设计中运用到的元素有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一种综合的省道表现技法,是将分割类特殊省道与抽褶类特殊省道同时运用于设计中的较为常见的手法。
特殊省道设计已被看作是服装造型设计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造型手法。通过对现有的书籍资料和图像资料的仔细研读,归纳总结出三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分割类特殊省道、抽褶类特殊省道、综合类特殊省道。将这些表现手法结合服装款式,分别运用到服装的不同位置,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作为服装设计师了解、把握不同省道带来的视觉效果对今后的省道设计会有很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臧迎春.中西方女装造型比较[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冠华.世界服饰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