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特约记者/杨国宇
2017年,我国皮革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愈发严峻,市场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成本负担没有实质性减轻,行业总体处于运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转换、转型任务紧迫的攻坚阶段。承压前行的皮革行业,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总体运行平稳,且稳中有升,行业呈现整体复苏的发展态势。
从直观的皮革行业景气指数来看,2017年月度均值88.96,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而在2012-2016年间,行业指数逐年下移。销售收入、利润、出口等三项主要指数相较上年分别提高提高0.99、4.88、4.97个点。2017年,我国规上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业(以下简称规上皮革行业)销售收入13,673.54亿元,同比增长3.08%。细分行业中,鞋业占比56.59%,同比增长 4.41%,拉动了行业整体增长。期间,规上皮革行业利润总额851.54亿元,同比增长6.88%。其中,鞋业利润总额占比57.11%,增速高达14.83%。总体而言,规上皮革行业的运行质效有所好转,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23%,同比增长0.22%。
2017我国规上轻革产量6.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6.43%。貂、狐、貉取皮数量有所波动,水貂取皮数量约2060万张,同比下降21.25%,连续三年大幅下滑;狐狸取皮数量约1410万张,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实现11.46%的增长;貉子取皮数量约1240万张,同比下降15.59%,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下游的制品行业中,规上皮革服装产量为8686.67万件,同比下降2.74%;规上毛皮服装产量361.21万件,同比下降1.79%;规上皮革鞋靴产量44.77亿双,同比增长1.29%。
2017年,我国皮革行业出口787.36亿美元,同比增长3.11%,扭转了上年下滑的局面。行业全年实现顺差689.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16.31%。细分行业中,鞋占行业出口总额的57.9%,同比增长1.66%;箱包占行业出口总额的33.83%,同比增长6.4%,二者合计占比91.74%,平均增幅为3.35%,基本决定了行业出口的整体走势。行业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三地合计占比70.17%,其余省市占比均低于10%。从贸易方式来看,行业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比64.7%;加工贸易相比上年继续下滑,降幅为7.95%;而边贸则恢复了以往的繁荣,同比取得了23.25%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皮革行业产品出口单价连年下跌,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以鞋为例,2017年鞋类平均出口单价为4.74美元,同比下降1.86%,连续两年下跌。因此,行业急需进行结构调整,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2017年,我国皮革行业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东盟、俄罗斯、日本五地,合计占比64.9%。美国作为行业出口第一大目标市场,同比增长0.8%,作为对比,上年的出口为大幅下降15%。欧盟紧随其后,对其出口增长2.6%,终结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在欧美市场温和复苏之时,行业对东盟的出口也呈现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长7.4%。2016年行业对东盟出口首次下降,降幅高达19.1%。与此同时,皮革行业对俄出口继续增长,增幅为11.5%,连续两年取得了高于10%的增长,取代日本成为行业第四大出口市场。相较之下,行业对日出口则有1.2%的小幅下降。
其中,皮革行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231.57亿美元,同比增长9.27%,高于行业出口平均增速6.16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皮革行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我国皮革行业进口98.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72%。制品进口总额2016年首次超越原料进口,这一比例在2017年扩大为6:4,行业进口消费趋势愈发明朗。行业进口的增长主要是鞋包进口的刺激,鞋的进口额为31.97亿美元,箱包进口额为22.83亿美元,合计比55.72%,同比分别增长18%和21.3%。进口消费导向的趋势在地区进口中同样有所体现。上海、广东占我国皮革行业进口总额的59.1%,居主导地位,但二者的进口产品结构差异显著。其中,上海为消费导向型,鞋、包进口占行业进口总额的85.46%。广东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料占行业进口总额的77.82%。此外,上海与广东的进口总额一升一降,二者差距逐年扩大。
东盟和欧盟是行业进口最主要的两大来源地,占比分别为33.26%和31.58%,合计占比64.83%,同比分别增长23.21%和17.35%。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皮革行业进口第一大来源地,其中,东盟占我国鞋类进口总额的66.13%,同比增长27.15%;占已鞣毛皮进口总额的82.25%,同比增长45.24%。
2018年,皮革行业将进一步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运行质效,确保行业稳中有进。行业有望延续复苏势头,预计全年的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将保持低个位数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