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二师29团兽医二站,铁门 关市 841005;2.第二师畜牧兽医站,铁门 关市 841005)
副结核病,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发生于鹿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壁为特征,死亡率极高[1]。沙门氏菌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肠炎和败血症。二师某团一养殖户2头马鹿发生顽固性腹泻,经当地兽医通过各种药物治疗效果较差,4月29日到二师兽医站进行诊治,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副结核病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建议畜主扑杀放弃治疗。
一农户养殖马鹿13头,其中2.5、3.4岁的2头鹿发生严重腹泻,据农户反映:鹿2018年4月13日开始发病,使用庆大霉素治疗无效。由当地兽医进行了输液,采用头孢头孢噻呋钠、氟哌酸、双黄连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较差,29日到二师铁门关市兽医站进行诊治。
病鹿顽固性腹泻,体温升高40℃~41℃,消瘦,精神萎顿,伏卧。排灰黑色粥样粪便,呈喷射状排出,恶臭,带有气泡和黏液。被毛粗乱无光。后驱和尾根部被粪便污染。
直肠深部采集粪便,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培养基,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麦康凯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底部变黑并产气。
采用爱德士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副结核抗体,结果为阳性;采用爱德士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病毒性腹泻抗体,结果为阴性;采用武汉纯度生物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冠状病病毒抗体,结果为阴性。
表明病鹿为沙门氏菌和副结核混合感染。
鹿腹泻检测最终确定为沙门氏菌和副结核的混合感染。副结核病幼龄鹿感染后由于潜伏期长(可达6~12月或更长),往往要到2~3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由于病鹿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药物治疗常无效[2],故发现为副结核感染后放弃治疗。对其饲槽、用具使用苛性碱进行消毒。圈舍清理粪后采用生石灰进行全面消毒。对另外的11头鹿全部进了副结核检测,发现1头鹿为阳性,其余10头为阴性,对阳性鹿进行了淘汰。
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尤其幼鹿,给以足够营养,增强抗病能力。不从疫区引进鹿只,必须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方可混群。曾检出过病鹿的假定健康鹿群,除随时检查外,每年进行4次(间隔3 d)变态反应检疫,连续3次阴性则视为健康鹿群[3]。
发现有明显症状和细菌学检查为阳性的鹿,及时扑杀。变态反应阳性鹿,进行集中隔离,分批淘汰。变态反应疑似病鹿,隔离饲养,分期定时检查。病鹿所产的犊鹿,立即与母鹿隔开,人工哺乳,培育健康犊鹿群。病鹿污染的鹿舍、运动场、用具等,用生石灰、漂白粉或烧碱等药液进行经常性消毒,及时清除粪便,经生物热处理后作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