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布局与景观研究
——以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为例

2018-02-14 20:50钟冠英
建材与装饰 2018年7期
关键词:临水街巷岭南

钟冠英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近年来,广州和佛山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显,城市周边的村落渐渐被“侵蚀”,如城中村猎德村、被征收为工业岛的小虎村,因大学城建设而征收的练溪村等等。不同地区的村落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气候、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乡土特色。但这份乡土的情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不断流失。

广州和佛山都是岭南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广府地区的核心地域。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继承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景观价值,从传统村落获取灵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质空间,使广佛地区的岭南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以广佛地区岭南传统村落为主要案例,对传统街巷空间进行分析。

1 村落结构与整体布局

清初的《岭南文库》曾定义:“广东一隅,史称岭南”。可见,广东是岭南地区的重要代表,其中广州和佛山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二,是广府地区的核心地域。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在选址上,遵循着中国传统堪舆学,形成“枕山、抱水、面屏”山水环抱状的自然景观风水格局。即使部分村落由于周边地势平坦没有山丘,当地村民也会人工植以高大繁茂的林木群以代替原来山水格局中的山林。良好的山水结构满足了“草木郁茂,吉气相随”和岭南人以水为财的趋吉心理。村中的风水林,结合经济作物种植同时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村前的水系是发达的水运交通的必要前提,大大提高村中商品的交换效率。在生态上,风水林在调节温度、吸烟滞尘、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改变小气候等作用。

广佛地区岭南传统村落大都结合自然地形加以改造,村落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地高气爽,利于排水,坐北向南、朝向好、通风好,村落前面有广阔的田野和大面积的池塘,东西和背面则围着树林,村落主要巷道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这种聚落形态被称为“梳式结构”。(陆元鼎,1990)

总体上岭南传统村落多以中国传统“礼”的主题思想和岭南人严格的宗族结构和秩序化整体性思想来指导营建,形成以街道里巷为网络、整齐划一、格局规整的聚落基本结构形态。梳式布局中的街巷既是村落的交通干道,更是村落空间布局的骨架。因此,村落的街巷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村落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和村民生活习惯。广佛地区中不同的岭南传统村落由于其自然环境与村落自身发展变迁的差异,导致其街巷空间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如佛山三水区的大旗头村,地势较平坦规整,由慈禧太后赏赐回乡守孝的大将军郑绍忠而建的,所以村落气势宏大,有着规整典型的梳式布局。但是更大部分的村落会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并随宗族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不同的非典型的梳式布局村落形态。如广州海珠的小洲村,广州番禺的练溪村、大岭村、广州花都的塱头村、茶糖村,佛山顺德的逢简村等。

2 村落街巷的分类

传统村落的街巷系统一般由街、坊、里三级组成。其中,“坊”更多的是用于界定某个地域范围,其交通主要依靠街和里的互相连接。所以“坊”的概念严格来说不是交通系统。在讨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景观价值时,主要根据街、里两个层级分析研究。

街道是传统村落的交通主干道,其空间组成方式有建筑-街道-水系(河涌或池塘)和建筑-街道-建筑两种,为便于讨论分析,前者称为临水街道,后者称为村中内街。临水街道很大程度上受到村前水系中水运交通的影响,所以在位置和功能上有别于村中内街,导致两者的空间有一定的差别。巷在广佛地区的传统村落中称为里,它与街共同组成为村落的交通网络,延伸到村镇的各个角落,通向千家万户。街道宽,里巷窄,前者为主,可以容纳许多村民在其中进行更多的交往活动,后者为辅,起着分散人流的交通联系作用。里巷一般与街道互相垂直,以里门作为界定。

岭南传统村落中通常同一村落中会同时这两种街道,但不同村落对其街道空间的保存现状有较大的差异。顺德逢简村借河涌水运之便,形成非典型的梳式布局,临水街道空间保留较为完整。而村落内街保留较好的有番禺大岭村内街。

3 村落街巷景观空间特色

3.1 临水街道

逢简村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过古村,汇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陆琦,2008)村中街道沿河道布置,里巷大部分垂直于街道,从而通向河涌。

临水街道空间是由承担水路运输的河涌、临水街道、村中前排建筑组成。临水街道平行于河涌,有着与其相似的自然曲折平面形态。临水街道贯穿全村且与村外连接。街道内部主要由线状道路与点状节点空间组成。点状空间节点主要有祠堂庙宇的广场空间、桥头空间、水埠空间和树荫空间。这些点状空间有效缓解交通并提供开阔的交通及商业集散场地,满足村民户外休闲活动场所的需求,丰富的节点空间使得临水街道空间不落于线性的单调。

临水街道空间感受主要受其街面宽度影响。较窄的街道宽在1.5~3m之间,街道一侧平坦的河涌水面与另一侧竖直的青砖墙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使景观视线朝向河涌单面开敞。较宽的街道街面宽大于3m,有的甚至到10m之多。此类街道上多会成排成列地种植乔木,其树冠为街道提供舒适的上界面,在树荫下,麻石坐凳供休息停留,人流的汇聚为发展贸易提供契机,逢简村谷埠街也因此成为繁荣一时的谷物交易市场。

3.2 村中内街

大岭村位于番禺石楼镇西北面,背靠菩山,前临玉带河,遥对金鹅岭和唐帽岭,左联马鞍岗,具有典型的岭南村落风水格局。大岭村村落形态沿玉带河布置,通过古老的龙津桥与邻村岳溪村相通。村落以两条主要的街道和众多里巷为骨架。

村中内街由两旁的建筑围合而成,其内部空间随交通需要而转折,以空地或广场的形式出现空间放大。立面景观中,村中内街的上界面多为建筑屋檐或植物树冠。建筑屋顶造型也比较丰富,有典型的明字间,偶尔会出现高大的镬耳山墙。高大的乔木树冠跨过院墙延展到街道上方,与硬朗的建筑结合,软硬变化丰富。街道侧立面以建筑墙面为主,色调灰浊,主要的材料有青砖、麻石、红砂岩、鸭屎石或白色的蚝壳。在街道的下界面多以条形麻石或红砂岩铺设的石板路,与临水街道相似。

街门为街巷首尾两端的重要节点空间,街门给人空间跨越的暗示。大岭村村中内街贯穿大岭村的中约坊和西约坊,两端以集义门和菩山第一门为界。其中菩山第一门为层高两层的门楼,其体量和形式在村中较为突出,更具仪式感。

3.3 里巷空间

里巷垂直于街道,平面上有规整式和曲折式两种。规整式里巷有着更强的指向性,如逢简村的高翔一巷,视线引向前方通过巷门可一览全巷。而曲折式的里巷则更富有空间的趣味性,如花都茶糖村的足征里则因为巷道的转折使视线不通视。按里巷的尽端形式,又分为通头巷和掘头巷两种。通头巷其一端与街道相连,另一端则通往村边,直至消失于田或山林之间,有的通头巷两端均与街道相连,起着承接两街道交通的作用。掘头巷则是里巷一端与街道相通,另一端则为住宅所封闭,其私密性更强,交往活动有限。番禺大岭村内街两边的巷道中,通头巷和掘头巷交错出现。其中掘头巷多通向某户人家,或某个土地社坛。

由于岭南传统村落多靠山朝水,南低北高,既通风透阳又有利于排水,因此,里巷中多存在着高差变化,会通过几段步级来渐渐抬高地势,步级使空间上升有利于打破里巷笔直狭窄而带来的单调。巷门与土地社神,是岭南传统村落中里巷的入口标志,位于街道与巷道交接处,巷门对于巷道的空间起界定作用,所以在巷门中常常都设有土地社神,供里巷的人在此祈福保佑出入平安。从调研的村落中,它们巷门的土地社神中不乏有做工精致,而且仍有香火,可见岭南人对此十分敬重。

4 结语

传统村落街巷的平面形态是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和当地村民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其立面空间是村落景观体验中的重要一环,是岭南传统村落户外活动空间的典型代表之一。而组成街巷空间的众多景观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村落景观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岭南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还是建设发展,若这过程中忽视村落景观的重要性,尤其是街巷景观空间,则难以向人们展示出岭南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会使其价值大打折扣。

传统村落街巷的空间尺度及景观体验,呈现人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融合,对现代人居环境塑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交通工具、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变化对街巷的形态有较大的改变,但在城市建设中这种传统的空间尺度对人与人相互的交流、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仍然有着丰富的实践意义。

[1]陈斌.走进逢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2]陆琦.广东民居[M].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陆元鼎,魏彦均.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临水街巷岭南
忆岭南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雨岭南
边走边唱
《花乱开》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临水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