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毛加
(青海省同仁县兰采乡兽医站,黄南 811399)
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牛羊养殖提高了大部分养殖户的生活水平。但是牛羊布病的发病及感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布氏杆菌病,对该病的流行和防治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布鲁氏菌主要有6种类型,即猪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和沙林鼠布鲁氏菌,其中前3种的危害性最大。牛布鲁氏菌是引发牛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易对水牛、黄牛和奶牛造成感染;羊布鲁氏菌极易造成山羊、绵羊致病,也能感染猪、牛以及其他牲畜。这两种细菌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通常牛、羊布病的传染源为患病或者携带细菌的牛羊,在母牛或母羊妊娠期间,如果发生布病感染的情况,那么其乳汁、羊水等体液中也同样会携带细菌;而公牛和公羊在感染布病后,其携带的病菌主要集中在精液。牛羊感染布病后,其关节和淋巴腺都会出现肿胀的情况,在病理试验中,可以从尿液、粪便等排泄物中提取到病菌,同时在病程稍长的牛羊内脏中也有病菌存在[1]。
牛羊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第1种是通过粘膜皮肤接触,带病牛羊的流产物、尿液、粪便、乳汁、皮屑和被毛都可能成为正常牛、羊群感染的载体。同时,如果正常牛羊的粘膜或皮肤存在创伤,感染性会增强,感染速度加快,甚至可能妨碍养殖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第2种是呼吸系统,如果正常牲畜在呼吸时吸入含病菌的扬尘和空气,极易经由呼吸道感染致病。第3种是消化系统,正常牛羊采食带病牛羊食用过的水、草和饲料后,病菌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在实际养殖中发现,低龄段的牛羊感染布病的可能性远低于高龄段的牛羊,羔羊和犊牛由于体内存在由母体继承的抗体,感染布病的几率通常都比较小,感染后的症状也比较轻微。牛羊在怀孕期间感染布病,其病菌会出现在羊水、阴道等多个部位,胎盘发炎在临床最为常见。而感染时间比较短的牛羊很容易发生流产,此时如果在养殖区域新加入牛羊,并且经过合理的管理和预防后,牛羊的妊娠仍然能继续,但是这并不代表布病得到有效解决,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流产几率依然很高。
牛、羊感染布病的致病机理几乎完全相同。在病菌进入牛羊的黏膜或者皮肤系统后,快速通过血液循环以及淋巴液代谢侵入内脏。此时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病菌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繁殖并大批量复制,布病的感染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病理变化更加多样化,带病牛羊体内的布病病菌不断累积,一段时间后易发生毒血症。之后经过病菌持续不断反复侵入,牛羊的布病发病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布鲁氏菌的繁殖速度比一般的病菌快很多。在牛羊绒毛膜上皮细胞感染后,胎盘会出现发炎、子宫内膜炎等病症,在布鲁氏菌不断复制增殖的整个过程中,怀孕的牛羊会逐渐与胎儿胎盘发生分离,极易导致流产[2]。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羊布病病菌是人感染布病的主要原因,通常其传染途径有3种,接触传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而牛种病菌感染人的几率比较小。布病感染通常集中在青壮年群体,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牧区的性别感染率为1∶1.03左右。而在农业种植区男性布病感染率略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男性接触牛羊的几率更高。人在感染布病病菌且出现发病症状后,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因为病菌的反复入侵导致治疗难度加大,这种布鲁氏菌主要在细胞内部存在,普通药物很难直接作用于病菌并且杀灭。
目前我国布氏杆菌的感染人群正在向非职业人群发展,并且感染几率不断提升,而中国人感染布病几率最高的地区主要是羊布病发病率最高的几个省份。在病理试验中发现,人感染的布鲁氏菌主要是羊布鲁氏菌,内蒙古等牧区的人感染几率比较高。发病人群的职业性比较突出,那些与发病牛羊进行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发病几率较非职业人员高出许多。但是现阶段这种受侵害人群也正在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生牛羊肉的食用者等非职业人群正在成为布鲁氏菌感染的新群体,因此,必须引起注意和警惕。
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牛羊布病发病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内蒙古、宁夏等集中牧区,而在90年代初期至今的几十年间,牛羊布病的发病地区逐渐向晋陕地区转移。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意识到种植业与畜牧业联合发展的重要性,很多省份开始发展畜牧业。另外,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对牛羊肉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牧区的牛羊正在不断向非牧区转移和输送。因此,如果不能尽快控制牛羊布病的发病几率,并做好检验检疫工作,牛羊布病的感染面积将会越来越大[3]。
牛羊布病的危害性比较大,因此应该做好防治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外来牛羊的检疫工作。很多养殖户为提高牛羊肉的品质或提升牛羊的抗病性会选择引入外来牛羊品种,因此,检验检疫部门需要加强对引进牛羊的检验检疫工作,防止带病牛羊被引入牛羊群中。第二,保证养殖区域内部检验检疫工作的质量。牛羊繁殖速度非常快,因此加大检验检疫工作频率十分重要。第三,及时处理患病牛羊。在发现养殖区域内存在感染布病的牛羊个体时,养殖人员应及时下定决心对牛羊进行处理和净化,同时加强圈舍的清扫和消毒,保证布病得到及时的控制而不至于大面积地爆发。第四,为更好地控制牛羊布病的发病,应该着力于做好宣传工作。目前还有很多养殖人员没有意识到布病发病的原理和传染途径,要进行控制十分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尽快加大力度进行宣传,确保地区养殖人员都对牛羊布病有充分的认知,从根源上提升防治工作的效果[4]。
牛羊布病的发病几率和危害性都比较高,控制不当极易出现高传染率的情况。为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养殖户应掌握牛羊布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防治措施,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牛羊布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