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洹上垂钓照”新解

2018-02-14 19:14:58陈倩
西部皮革 2018年23期
关键词:张謇清政府袁世凯

陈倩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1911年6月20日,上海《东方杂志》刊登了一张“袁世凯洹上垂钓”的插图,自此袁世凯“披蓑垂纶”的形象跃然纸上。由于受到“袁世凯罢官期间时刻图谋东山再起”通常结论的影响,近百年来,学术界将这张照片背后所蕴涵的政治意味解读为袁世凯的韬晦之术,目的是向世人宣示他已无心过问政治,以此减少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清少壮贵族的猜忌[1]。马建标先生对此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从晚清权力格局的角度,指出“洋权”、“绅权”与“军权”共同形成一个新的权力格局,而对这个格局起到稳定作用的正是袁世凯。马建标认为,袁世凯洞悉时局后,认为复出时机尚不成熟,故通过“洹上垂钓照”向外界传递其无形的政治影响力[2]。但通过深入分析此张图片刊登的社会背景、图片刊出后的影响等因素,这幅还应有不同的解读,那便是袁世凯通过这张图片的刊登,将其渴望被清政府起用的意愿公之于众。

1 洹上晤谈:透露复出之意

1909年1月2日,清政府以“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3]为由,将袁世凯开缺回籍。罢官之初的袁世凯确实鲜少与外界通函往来,“慎守大臣去位闭门思过之道意”[4]。但是随着清朝统治内忧外患的日益加剧,清廷逐渐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袁世凯渐生复出之念,但碍于镇国公载泽等权臣的反对,故仍谨慎行事,减少权臣的打压与猜忌。直至1911年6月,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之际,审时度势的袁世凯深知,此时复出之机已渐趋成熟。

5月8日,清政府宣布设立责任内阁,裁撤旧有之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内阁13名阁员中,汉族仅占4人,满蒙宗室占9人,其中皇族竟占5人,故时人称之为“皇族内阁”。宣统一朝这种半心半意的姿态,彻底将“以立宪维护王朝”[5]作为宗旨的立宪党人,推向了政府的对立面。立宪派人士以“国是蜩螗不可终日”,请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亲至北京,“视察中枢情形,以决定各省咨议局对于国是应取之态度[6]。”这便促成了张謇与袁世凯这两大在野政治巨头的会晤。

张、袁二人的关系发展,与时局的变迁紧密相连。1881年,袁世凯投奔在山东督办海防的淮军将领吴长庆,吴氏指定幕僚张謇为袁世凯授课,故二人早年有师生之谊。1884年,张謇因袁世凯改换门庭,转投李鸿章而与其断绝关系[7]。直至1904年,张謇才为推动立宪事宜主动寻求袁世凯的帮助,开始了20年后的合作。但彼时,二人仅是信函往来,此次洹上晤面,才是袁世凯、张謇时隔近三十载的再度聚首。

6月7日午后5时,张謇抵达彰德后,与袁世凯展开了近7个小时的晤谈。对于谈话内容,张謇仅有简略记载:“其论淮水事,谓不自治则人将以是为问罪之词。又云此等事乃国家应做之事,不当论有利无利,人民能安业,即国家之利。尤令人心目一开[8]。”由此观之,袁世凯、张謇二人就淮河治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但从张謇对同行人“不枉此行”[9]的表述,以及其日记中“道故论时,觉其(袁世凯)意度视廿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10]”的感叹,可知“淮河治理”的问题绝非二人谈话的全部内容。

早在5月间,清政府推出“皇族内阁”时,张謇就曾联合知名立宪人物沈曾植、汤寿潜、赵凤昌等人,联名上书摄政王载沣,痛陈:“政府以海陆军政权及各部主要,均任亲贵……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建议“重用汉大臣之有学问阅历者[11]”。彼时汉族大臣中“有学问阅历者”,当以袁世凯为首,因而张謇等人已有向载沣推荐起用袁氏之意。洞察时局的袁世凯亦知,复出需要借助立宪派人士的政治影响力。故在送别张謇时,曾很恳切地表示:“有朝一天,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也就是说,遵从您的意旨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须在各方面,把我诚意,告诉他们,并且要求您同我合作[12]。”由此可知,袁、张二人洹上晤谈,除就“淮河治理”等国家大事交换政见外,更多的是探讨袁世凯复出的问题。

2 发表照片:将等待清廷起用的意愿公开化

袁世凯、张謇二人晤面后的6月20日,《东方杂志》刊登了一张标题为“养疴中之袁慰廷尚书”[13]的照片,照片中船上有两人,一人披蓑垂纶,端坐船头;另一人戴笠执蒿,立于船尾。《东方杂志》对这张图片的描述有两点应值得注意,一是对袁世凯官位的描述,强调袁氏“尚书”头衔;二是对人物的说明,《东方杂志》特地添加了“袁尚书之娱乐(垂钓者为尚书)”的副标题。

百余年来,学术界都将这张照片解读为“袁世凯为消除满族贵族的猜忌而有意为之”,并以此来论证袁世凯的韬光养晦之术。但是学术界对于这张照片的人物描述以及拍摄时间却判断有误①。据此张照片的拍摄者袁世凯次子袁克文记载,“时先伯身左偏犹病僵枯,先公忧之,以重金延法兰西名医梅尼博士长长留村中,为先伯调治。逾年,疾大瘳,几健若常人矣。一日,泛小舟于汇流池,先伯戴笠披蓑,危坐其中,先公则执楫立于后,使克文以镜摄之[14]。”查袁世廉至彰德时间为1909年9月8日[15],去世时间为1910年12月31日[16]。故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910年;垂钓者实为袁世廉,袁世凯只是“执楫立于后”,这两点判断当无异议。

此张照片刊出后,袁世凯“披蓑垂纶”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袁尚书披蓑垂钓”的画面,不免让人将其与“立钩钓渭水之鱼”,等待明君起用的姜子牙的形象联想在一起。结合《东方杂志》前后关于国内外乱事记、三年间之四大革命、纪广州乱事等的新闻报道[17],更加凸显了袁世凯才是当世可以“匡济世人”的“沈雄俊伟之才[18]”。袁世凯一时成为挽救危局的焦点人物,引来朝野各方势力的瞩目。

《东方杂志》在革命气息日益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将袁世凯从“执楫立于后”塑造为“披蓑垂钓”者,事前应得到了袁世凯的授意和允许。查时任《东方杂志》的主编孟森,不仅是张謇的心腹,而且也是张謇北上的同行者之一。因而《东方杂志》对这张照片的曲解描述,可能也是袁世凯、张謇洹上密谋的重要步骤。至少,《东方杂志》刊登照片后,袁世凯并未纠正说明,而是默许了这幅照片曲解后所产生的政治宣传。查“皇族内阁”遭到各省咨议局强烈谴责时,内阁总、协理大臣奕劻、那桐、徐世昌纷纷“具折请辞”[19],那桐更是恳请摄政王载沣重新起用袁世凯“宏济艰难[20]”。5月底,清政府内部就是否起用袁世凯一事展开过讨论[21]。另据媒体报道,袁世凯曾告诉其友人,“谓如政府有事用,彼(袁世凯)则愿出山尽力云云[22]”。因而,袁世凯适时公开发表这张图片,有将其渴望被清政府起用的意愿公开之意。

3 结语

宣统一朝,载沣以摄政王名义柄权,为防止大权旁落,推行“排汉的中央集权”政策。清政府内部满族与宗室、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等原有矛盾,在“皇族内阁”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实施后迅速激化。

载沣为首的少壮贵族,不仅将渴望以立宪维护王朝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到清政府的对立面,又间接促成了张謇与袁世凯这两大在野政治巨擘的洹上结盟。罢官两年有余的袁世凯敏锐地感知到复出时机已渐趋成熟,于是抓住时机,与国内立宪派领袖人物张謇建立政治默契,先是于洹上晤谈时共商复出事宜,后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洹上垂钓照”,将等待清廷起用的意愿公开化。

注释:

①以侯宜杰:《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为代表,将袁世凯认定为“披蓑垂纶”者。张华腾:《洹上渔翁垂钓照考释》,《文博》2010年第1期,虽考证垂钓者非袁世凯,但是却将照片拍摄时间断定为1911年。

猜你喜欢
张謇清政府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26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联墨双馨六
对联(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6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北广人物(2016年12期)2016-04-15 07:02:10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4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军事历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