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的中医治疗概述

2018-02-14 17:23白克运解广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痔病内痔熏洗

白克运,解广东,徐 丽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2.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3.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痔是肛周血管丛迂曲扩张或肛垫肥大、下移形成的柔软团块,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肛肠科疾病的80.6%[1]。本病常见的症状是便血、疼痛、肛门内肿块脱出、肛门瘙痒等,易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痔病的研究不断进行,各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不断出现。祖国医学对痔病早已有较深入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其中曰:“南流注于海,其中有沉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认为长期过度的饱食导致饮食积聚胃肠,或久郁化热使筋脉松懈不收,或燥热内生而下迫大肠,致血行不畅,气血结滞而形成痔病。后世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完善,总归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风伤肠络所致。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将痔病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近年来,中医治疗痔病有其鲜明的特色,治疗方法可以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手术疗法等,现将其综述如下。

1 内治法

内治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而确定的,中医学认为痔病的发生是人体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改变,虽局部外治的方法直接作用于病灶,效果快,然而从整体观念及调整气血阴阳的角度仍需内治法补充,尤其在痔病初期及全身症状明显时,内治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1.1 清热利湿 《疮疡经验全书》曰:“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乃生五痔。”中医学认为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炙煿,伤及脾胃运化功能,则水湿不化,湿性重浊、黏滞、趋下,与热搏结,蕴阻于肛门,或者肛门不洁,湿热邪毒侵入,气血瘀滞而为痔,故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方法治疗。高峰[2]采用止痛如神汤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49例,方含秦芜、当归、泽泻、槟榔、黄柏、苍术,防风、桃仁、大黄等;根据伴随症状如痛甚者加延胡索;出血甚者加地榆、槐花、侧柏叶;水肿甚者加猪苓、茯苓;瘙痒难忍者加大防风用量,并加藁本、麻黄。每日1剂,水煎600mL,早晚2次分服,服药5d后判定疗效。治愈5例,好转4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92%,与对照组(口服地奥司明片,1500mg,每日2次,总有效率为83.67%)相比,表明该方临床疗效较好,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的功效。苏卫平[3]运用自拟忍冬芩连汤加减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100例,方含忍冬藤、黄芩、黄连、茯苓、滑石、甘草等,并随证加减,水煎口服,每日1剂,服药7d后判定疗效,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2%,明显高于对照组(槐角丸汤,水煎口服,每日1剂,治愈率为60%),作者认为本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络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痔组织水肿,修复受损黏膜,恢复正常的微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活血化瘀 《外科启玄》中记载:“夫痔者滞也,盖男女皆有之。”现代医学认为痔病的发生有静脉丛迂曲扩张、血管增生、肛垫肥大移位、括约肌功能下降等假说,无不与中医气滞血瘀理论有关。《外科正宗》曰:“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病。”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瘀阻于肛门,不通则痛,故肛门坠胀疼痛,气机运行不畅则统摄无力,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形成血栓或便血症状。故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法治疗。殷绪胜等[4]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痔病80例,方含桃仁、泽泻、红花、没药、白芷、木通、赤芍、丹皮等;并随证加减,如伴有燥热,加玄参、麦冬以滋阴;伴有热毒证,加清热解毒的中药蒲公英、紫花地丁、双花。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口服,连用12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肛门局部外用麝香痔疮膏,总有效率46.0%),故总结认为活血化瘀法组方遣药来治疗气滞血瘀型痔病,具有安全、经济、效果显著的特点。罗廷威等[5]运用活血祛瘀止痛的原则组方治疗嵌顿痔,全方如下:延胡、牡丹皮、赤芍、红花、怀牛膝、桃仁、当归、川芎、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2次分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85.6%,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1.2%)。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理病理学的发展,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痔的发病有着相似的见解,嵌顿痔是气血瘀滞、微循环障碍的严重表现,故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可避免手术引起的创伤,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3 升阳举陷 《疮疡经验全书》 中曰:“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突出。”患者年老或妇女生育过多,或小儿久泻久痢,致使脾气虚弱,脏腑气机下坠,升举无力,不能摄纳痔核,引起内痔脱出的症状。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的方法治疗。耿润毅等[6]以健脾升阳为治则运用芪参固脱合剂(黄芪、太子参、党参、当归、山药、白术、白芍、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治疗脾虚气陷型Ⅱ、Ⅲ期内痔脱垂60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脱垂积分及总积分有明显的优势,用药7d后显效14例,好转44例,有效率96.67%。说明该药有良好的升阳举陷、固脱消痔的疗效。

1.4 凉血润燥法 《东医宝鉴》中曰:“风邪乘虚下注,轻则肠风下血,重则发为痔瘘。”风邪善行而数变,遇肌肤腠理疏松,夹热客于胃肠,热迫血溢,出现便血,热伤津液,肠道津亏干涩,大便艰涩难下,久蹲努挣,肛门气血运动不畅,筋脉横解,瘀而成痔。临床症状多见便血,呈喷射状或滴状,肛门瘙痒,便干,咽干口燥等,故治疗多采用清热祛风、凉血润燥的原则。孙江运[7]用《外科大成》中的经典方凉血地黄汤加减治疗风伤肠络型痔病43例,方用生地、当归尾、赤芍、枳壳、地榆炭、荆芥炭、天花粉、生大黄、甘草等,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口服200mL,分早晚2次分服;对照组口服地奥司明片,服药7d后判定疗效,治疗组治愈5例,好转36例,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1例,好转34例,有效率为81.40%)。苗大兴等[8]运用自拟双花饮治疗Ⅰ、Ⅱ期风伤肠络型内痔出血,方含:银花20g,槐花20g,葛根20g,白茅根15g,芦根15g;每日1剂,水煎口服,分早中晚3次分服,对照组给予迈之灵片(2片,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4.65%)明显低于对照组(7.89%)。表明该方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避免滥用泻药和抗生素的发生,达到治疗和缓解风伤肠络型痔病的目的。

2 外治法

痔病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古人在总结前人经验及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外治法,如熏洗疗法、敷药疗法、塞药疗法、枯痔疗法、针灸等。《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表明外治疗法亦应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确定治则,根据治则遣药组方,所不同的是用药的途径和方法。外治法能补内治法之不及,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使效专力宏、起效迅速。另药物不经胃肠道吸收,既能减轻患者因服中药刺激肠胃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又能防止胃肠道消化液对药效的破坏。

2.1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内记载了熏蒸洗浴八方,包含了专门疗痔的骆阮熏洗,除此之外,文献还记载了热熨法及牡痔的结扎切除疗法,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中医学认为,中药熏洗疗法有热疗和药疗的双重疗效,局部血管在热量的作用下扩张,加速血流,进而加快药物的吸收,依据药物的不同功效,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去腐生肌的作用,缩小痔核,缓解症状,恢复人体局部气血调和的状态[9]。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中药局部熏洗可以起到消炎抗感染作用,且能促进病变组织的细胞的分裂与创面肉芽组织的增生,加速创面的愈合[10]。李艳羽[11]运用消肿止痛汤熏洗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40例,方含芒硝、明矾、苦参、龙胆草、蒲公英、滑石、冰片、当归、连翘,水煎至1 200mL,先熏蒸肛门局部15min,温服合适后,再于药液中坐浴15min,早晚各1次,10d后判断疗效,对照组使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患者多为肛门疼痛明显而拒绝手术治疗者,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0.6%)。方中诸药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肖秀丽[12]运用栀没熏洗方(方含栀子、乳香、没药、石榴皮、皮硝)熏洗坐浴治疗痔病急性发作43例,与高锰酸钾熏洗坐浴对比,发现栀没熏洗方有效率为95.3%,而对照组为85.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2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较中,包括疼痛、水肿、坠胀、脱出症状,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安志英等[13]应用白芷三黄汤治疗内痔患者79例,方含五倍子25g,黄柏25g,苦参20g,大黄20g,黄芩15g,白芷15g,乳香15g,没药15g,地榆10g,生地15g,川芎15g,甘草5g,纱布包裹,浸泡1~2h,煮沸10min,取出药袋,先熏蒸后坐浴20min,每日3次,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20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7%,其中根据治疗前内痔分期,分别计算有效率,Ⅰ、Ⅱ、Ⅲ期有效率分别为94.4%,73.3%,23.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Ⅰ、Ⅱ期内痔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表明对Ⅰ、Ⅱ期内痔的作用明显,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

2.2 敷药疗法 敷药疗法亦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或矿物直接敷于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缓解或消除身体的一些病痛,这可能就是敷药疗法的来源。敷药疗法使得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直接进入体内而发挥药效,也有的药物通过敷药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的功能失调。临床治疗痔病的外敷用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中药为主,部分加入西药成分,剂型以油膏剂多见。李理等[14]运用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炎性外痔患者30例,治疗7d后观察,治愈6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90.0%,其认为,炎性外痔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生冷醇酒厚味,伤及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或久坐久蹲,便秘肛门努责,致使气血运动不畅,气血与湿热互结,搏结于肛门,瘀滞不散而成,而膏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消肿止痛之效,不仅可以迅速减轻炎性水肿、缓解疼痛等症状,又能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赵爱民等[15]运用消炎止痛膏治疗痔病40例,方含滑石粉、龙骨、炉甘石、儿茶、乳香、没药、冰片等,同时设对照组40例,用马应龙痔疮膏外敷治疗,20d后观察疗效,其认为痔病的发生多因湿热蕴结不化,热毒下注而成,“湿毒趋下”是痔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所以采用解毒化湿为治则,遣方组药,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何晶等[16]运用消肿溶栓膏(主要含人工麝香、牛黄等)治疗嵌顿痔35例,有效率为97.0%,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该药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且药膏直接作用于病灶,见效快,安全性高,对嵌顿痔的水肿消散、炎症吸收作用显著。

2.3 塞药疗法 塞药是指将药物直接纳入肛内,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肛肠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临床上应用主要以栓剂、中药灌肠多见。中医应用栓剂纳肛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临床普遍应用,患者携带方便,药物易于保存。白邈等[17]运用中医学理论辨证施治,根据普济痔疮栓偏寒凉的特点,用于治疗实热证型混合痔,药物主要成分有熊胆粉、猪胆粉、冰片等,具有止痛止血、消炎消肿的作用,患者主要为Ⅰ期、Ⅱ期的混合痔患者,且均有便血、肿痛、便秘的症状,早晚各1粒塞肛,治疗7d后总有效率为95.0%。姚向阳等[18]采用敛痔散合普济痔疮栓纳肛,敛痔散的成分主要含血竭、制炉甘石、冰片、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两者联合纳肛,治疗Ⅰ、Ⅱ期内痔100例(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出、坠胀不适等),总有效率为100%。栓剂在直肠内溶化后,在浓度差的作用下向直肠肠黏膜内弥散,由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达到治疗的目的。朱疗英[19]采用九华痔疮栓(主要成分有厚朴、大黄、冰片、紫草、浙贝母、白及、侧柏叶)治疗痔病患者32例,早晚各1粒,连续治疗7d,总有效率为96.88%,且对肛门静息压力的改善较为明显,由(5.9±2.3)cmH2O(1cmH2O=0.098kPa)降至(2.9±0.8)cmH2O,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九华痔疮栓不仅可以治疗痔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又可明显改善因肛门静息压力增高引起的疼痛、便秘等症状。

2.4 注射疗法 注射疗法起源于19世纪,1869年milligan-Morgan首先使用硫酸亚铁溶液在痔核内注射来治疗痔疮,直到现在,注射疗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肛垫下移学说提出后,许多学者更倾向于提倡非手术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后,新的枯痔坏死剂和硬化萎缩剂不断问世,推动着注射疗法的快速发展,使得注射疗法的优势得以发挥。因枯痔坏死剂的使用容易造成痔区感染、大出血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现多采用硬化萎缩剂注射治疗痔病,其主要机制硬化萎缩剂与痔核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注射区血管闭塞,逐渐纤维化,间接使肛垫上移,减轻脱垂的症状而达到治疗目的。消痔灵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如张禄芳等[20]运用消痔灵合肾上腺素按四步注射法,治疗内痔出血患者95例,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发生主要是肛门坠胀和疼痛,发生率分别是4.2%和4.2%,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肾上腺素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出血效果较好。安阿玥等[21]运用芍倍注射液治疗内痔患者760例,与消痔灵组对照,芍倍组随访3年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消痔灵组(P<0.01),复发率及出现的并发症均明显低于消痔灵组,说明芍倍注射液是继消痔灵注射液后,治疗痔病的又一切实有效的药物。

2.5 针灸疗法 蒙杏广[22]运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痔疮32例,穴位选取双侧次髎、承山、束骨、长强、二白,直刺得起后行针5min,留针20min后取针,每日1次,对照组只给予中药熏洗,治疗20d后判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且症状评分(包括便血、肛周疼痛、肛周水肿、肛门瘙痒评分)皆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高佩华[23]运用天灸法,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二白、承山,药物用巴豆、斑蝥、蜂蜜等,治疗内痔患者300例,与对照组(使用肛泰贴贴敷神阙穴)相比,总有效率有明显的优势(P<0.05)。

3 手术疗法

在中医外科发展史上,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已经有运用手术疗法治疗痔病的记载,随着近现代医学水平的迅猛发展,手术疗法已成为治疗痔病不可或缺的手段。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在古代药线结扎疗法的影响下,以静脉曲张及血管增生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术式,为临床广泛应用,现代医务工作者又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如刘海涛[24]行改良式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患者100例,术前常规操作,肛门拉钩暴露出痔核,用齿形钳将相邻的两个痔核提拉牵出,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结扎,结扎后松开组织钳,轻柔擦拭肛缘皮肤,促进其复原,行外痔剥离时,尽量使切口与内痔相对应,降外痔剥离至齿线上0.3cm,清理皮下增生的血管团、血栓颗粒等,修剪皮缘,使引流通畅。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并发症有肛缘水肿(3例)、肛缘皮赘(3例)、肛门溢液(3例),发生率为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术后并发症有创缘水肿(15 例)、肛周皮赘(10例)、肛门溢液(14例),发生率为39%;2组在总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此改良的外剥内扎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可以使肛垫支持组织上提,外痔减小,进而切口减小,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加快,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术中剥离了静脉团及血栓颗粒,使术后肛门更加平整,减少肛缘水肿及皮赘的发生,故此改良有较为明显的临床优势。谢钧等[25]在外剥内扎的基础上采用“∧”形皮瓣植入的方法,即用组织钳提起外痔,将赘皮外痔的外1/3部分剪成“∧”形皮瓣,再剥离至齿线上0.3~0.5cm,去除皮下静脉团,将内痔结扎,结扎线不剪断,穿入圆针缝入“∧”形皮瓣尖端后打结,降皮瓣拉入肛内与痔蒂相连,再将皮瓣与两侧皮肤缝合。治疗组出血、水肿、肛门狭窄、赘皮残留的发生率(2.0%,8.2%,2.0%,4.1%)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7%,27.3%,21.8%,49.1%),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表明改进的“∧”形皮瓣植入加外剥内扎术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效果明显。痔疮自动套扎术(RPH)是借助套扎器将特制胶圈圈套于痔发病黏膜上的技术,是改良的结扎疗法,因其具有创伤小、耗时少、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近几年在临床上迅速发展。如张春泽等[26]采用RPH治疗Ⅲ-Ⅳ期痔病55例,手术时间平均6min,术后随访3~6月,有1例出现肛门狭窄,治愈率为98%,与对照组PPH术相当。RPH术多采用负压吸引、痔上套扎的方法,对病灶点状处理,利用橡胶圈的弹力,阻断痔核的血供,使其萎缩脱落。该术式因操作简单,多在门诊完成,随治随走,不影响生活,临床应用广泛。

4 结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痔病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结合,在改善患者疼痛、出血、脱出、嵌顿、加快恢复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很多研究尚属初步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诊断及治疗标准未使用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更加规范的临床研究来突出中医药治疗痔病的特色,以更好更广泛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解除患者的病症。

[1] 李春雨. 肛肠病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2-73

[2] 高峰. 止痛如神汤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49例[J]. 福建中医药,2008,39(4):38-39

[3] 苏卫平. 自拟忍冬芩连汤口服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药,2015,28(4):801-802

[4] 殷绪胜,农世相.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痔疮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1(13):56-57

[5] 罗廷威,陈淑婉,黄瑞凝. 活血祛瘀法在嵌顿性混合痔早期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转归的比较研究[J]. 北方药学,2016,13(6):61

[6] 耿润毅,高家治,冯志凯. 芪参固脱合剂治疗内痔脱垂60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47-48

[7] 孙江. 凉血地黄汤加减治疗风伤肠络型混合痔43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3):31-32

[8] 苗大兴,符中柱. 自拟双花饮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86例临床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5):33-35

[9] 韩鹏. 中药熏洗防治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6):949-951

[10] 任鸣放.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门疾病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8):112-113

[11] 李艳羽. 消肿止痛汤熏洗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肛门疼痛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6,34(9):171-173

[12] 肖秀丽. 中药熏洗方治疗急性发作期痔病43例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2012,30(4):92-93

[13] 安志英,董长霞,唐玉根. 白芷三黄汤治疗内痔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2,14(9):39-40

[14] 李理,王爱华. 如意金黄膏治疗炎性外痔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4,20(6):34-36

[15] 赵爱民,陆杰. 消炎止痛膏治疗痔病40例[J]. 山东中医杂志,2010,29(12):823-824

[16] 何晶,罗湛滨,陈诗伟,等. 消肿溶栓膏治疗嵌顿痔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93-96

[17] 白邈,高静. 普济痔疮栓治疗实热证型混合痔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8):95-96

[18] 姚向阳,彭军良,张华,等. 敛痔散合普济痔疮栓纳肛治疗Ⅰ、Ⅱ度内痔10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66-3967

[19] 朱疗英. 痔疮患者应用九华痔疮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5):167-169

[20] 张禄芳,李康平,喻登明,等. 肾上腺素配合消痔灵内痔区注射治疗内痔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 海南医学,2014,25(21):3242-3244

[21]ANAY,FengDY,WangCH,etal.ComparingtheEffectofAn’sShaobeiInjectionwithXiaozhilingInjectioninpatientswithinternalhemorrhoidsofGradeⅠ-Ⅲ:aprospectivecohortStudy[J].ChinJIntegrMed,2014,20(7):555-560

[22] 蒙杏广. 针灸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痔疮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2):32-33

[23] 高佩华. 天灸法治疗内痔30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7):196

[24] 刘海涛. 改良式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6):84-86

[25] 谢钧,蒋荣伟,蒋华,等. “∧”形皮瓣植入改良外剥内扎术[J]. 河北中医,2016,38(5):684-686

[26] 张春泽,付文政,贾岩峰,等.RPH治疗中重度痔55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2):175-176

猜你喜欢
痔病内痔熏洗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在内痔治疗中的应用
芩蓟凉血合剂治疗I、Ⅱ期出血性痔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清热利湿法对减少痔病术后水肿的应用效果分析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混合痔吻合器内痔切除闭合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评估和控制对策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对Ⅳ度内痔的临床分析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