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斌 ,任逸懿 ,赵 妍 ,陈 漪 ,吴 波
(1.浙江省温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2.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3.浙江省瑞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瑞安 325200)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包括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已有近 31个省市(区)相继报道并发生[1],其对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尤其是集约化养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2011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原因,伪狂犬病疫情发病率和野毒感染率在我国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笔者综合伪狂犬病在我国近年来流行的趋势和国内外临床防控经验,旨在提出适合不同猪场情况的伪狂犬病防控和净化的实施方案。
伪狂犬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肤奇痒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因发病症状和狂犬病临床上类似,故称“伪狂犬”。猪群感染PRV后,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哺乳仔猪出现发热、腹泻和神经症状,两周龄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后一般不死亡,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耐过后终身带毒[2]。
PRV属于疱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株之间存在毒力差异,PRV对外界有抵抗力,自然状况下可存活1个月以上,但对消毒剂敏感。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的啮齿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和消化道等多种方式传播,空气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此外,生殖道和胎盘的垂直传播也是感染PRV的重要感染途径。啮齿动物可带毒而成为顽固传染源,其迁徙活动可导致伪狂犬病毒在不同猪场之间传播该病,且传播速度较快,一旦猪群出现野毒抗体阳性,伴有呼吸道症状,整个猪场可在2~3周被全部感染,野毒抗体阳性率可高达100%[3]。
“PR净化”是指目标猪群中没有PR临床病例,PRV野毒抗体和抗原均为阴性的猪群健康状态,也包含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各种技术。规模猪场伪狂犬病毒净化措施中疫苗种类的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和净化方案的选择是PR净化的3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伪狂犬疫苗应该选择能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力的疫苗。对于规模猪场PR净化选择能通过抗体检测区别野毒感染的疫苗对于伪狂犬病的净化至关重要。现在市面上存在许多PRV疫苗可供选择,按照疫苗种类主要分为三大类。
①灭活疫苗,常见的为油乳剂全病毒灭活疫苗。该疫苗是最早用于PR防治,但因为不能通过抗体检测区分免疫猪与野毒感染猪,临床使用也越来越少。作为PR净化免疫,不推荐使用灭活疫苗。
②弱毒疫苗,常见的为Bartha-K61和Bucharest株弱毒疫苗。该疫苗使用传代或者加入裂变剂等方法,将基因缺失病毒进行弱化而得。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基因缺失的特点,再加之免疫原性优良,生产工艺简便易行,在控制及净化世界范围PR的流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使用最多的PR疫苗。弱毒疫苗对于经典PR强毒株有良好的免疫保护能力,但对于2011年流行的变异PR病毒,保护效果不佳。
③基因缺失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病毒灭活但同时保持PRV的免疫源性。目前,我国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HB-98株双基因缺失疫苗和刚上市的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株)。基因缺失疫苗具有免疫反应小、免疫保护力强等优势,并且基因缺失疫苗对于PRV变异毒株的保护力优于其他种类的疫苗[4]。
对于规模猪场选择常规的PR疫苗免疫方案,配合定期的野毒抗体的抽样检测可以有效地保护猪群感染PRV。对于已经感染PR或者首次采取PR净化措施的规模场可以选择加强免疫程序。加强免疫程序是利用多次免疫PR疫苗,使得感染猪群中保持长时间较高的抗体水平。高水平的抗体可以抑制带毒猪群中野毒的排放量,将野毒封闭在带毒体的神经细胞内,减少或者不将病毒进入血液循环,逐步使血液中野毒抗体呈阴性。配合有效的PR净化程序达到规模猪场PR净化的效果。免疫是否成功,检测16周龄肥猪是否为阳性,可说明是否有大量病毒存在。具体免疫程序如下:
仔猪:1日龄仔猪进行滴鼻免疫。仔猪和商品猪免疫在母源抗体消退后免疫一次(一般为10周龄以上),4周后进行二次免疫。
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6~8周,免疫1次;配种前2~4周,再免疫1次。
产仔母猪:每3个月免疫1次,可在产前4周加强免疫1次。
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1次。
2.3.1 直接淘汰清群法:①规模猪场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季节,或者在猪价比较低的时候淘汰猪场内所有猪只。②对栏舍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清扫、彻底消毒,对栏舍的周围场地、道路清扫、彻底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2次消毒。③引进经检测无伪狂犬病毒感染的种猪进行扩群。
2.3.2 一次净化方案:①对猪群进行全群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②对检测阳性的种猪、商品猪、后备猪采取淘汰或者扑杀的方法清除。③对剩余猪群进行伪狂犬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程序。④对阴性猪群进行严格的分群和隔离。⑤每半年对全猪群进行抽样检测伪狂犬免疫和野毒抗体。⑥对检测阳性的猪进行淘汰。
2.3.3 隔离淘汰方案:①现有种猪群加强免疫法压制野毒。②每年按照30%~40%的比例对规模养猪场的种猪进行PR野毒抗体检测。用阴性后备种猪逐步替换阳性种猪,降低带毒种猪数量使种猪完全成为阴性猪群。③全群检测,淘汰阳性。对阴性猪群进行严格的分群和隔离。④每半年对全猪群进行抽样检测伪狂犬免疫和野毒抗体。⑤对检测阳性的猪进行淘汰。
2.3.4 引种控制方案:①现有种猪群加强免疫法压制野毒。②外购种猪严格隔离检测引种种猪体重控制在50 kg左右,3~4月龄,隔离期满足90 d以上。在现有种猪群加强免疫法压制隔离期检测2~3 次,均为阴性结果,方可合群[5]。③猪场自繁自养后备种猪严格检测淘汰。④将阴性猪群严格隔离,经过几年的全群更新,使种猪完全成为阴性猪群。⑤全群检测,淘汰阳性,完成野毒净化。对阴性猪群进行严格的分群和隔离。⑥每半年对全猪群进行抽样检测伪狂犬免疫和野毒抗体。⑦对检测阳性的猪进行淘汰。
在规模养猪场内,没有发生猪伪狂犬病临床病例,免疫抗体阳性率达95%以上,同时连续3年种猪伪狂犬野毒抗体100%检测阳性率为0,伪狂犬病病原抽检全部阴性,可视为达到净化标准。净化流程见图1。
①掌握本场猪伪狂犬病的免疫状况。规模猪场如果没有使用伪狂犬疫苗或使用了gE基因缺失疫苗,则马上可以启动PR净化工作;如果使用了全基因疫苗(如常规油乳剂灭活苗),则必须换成gE基因缺失苗半年后,才能进行净化[6]。
②养殖场周边环境调查。调查养殖场周边1 km内养殖场的PR免疫情况和野毒感染情况,以掌握周边地区的流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本场猪群的免疫、治疗和病毒净化方案。
③规范本场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管理消毒制度。实施灭鼠措施,禁止在场内饲养其他动物;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工作地点相对固定,非工作要求不串舍;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栏舍清洁消毒,对有流产或死胎要及时清理,避免交叉污染;实施严格的隔离淘汰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测体系。
①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的检测。通过抽样检测来确定猪群的野毒感染率,并预测需要隔离或淘汰的动物数量,为计划场地、设施和评估经济效益以及制定净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建议,野毒阳性率≤15%,可进行全群检测一次淘汰程序;野毒感染阳性率>15%,可选择隔离淘汰程序或引种控制程序进行净化。野毒感染>50%,可以考虑选择清群重建。
②隔离场的准备。为防止动物的交叉感染,必须要建立一个单独的隔离场。对检测正常种猪严格实施隔离防控方法,严禁与其他猪群交叉。引进种猪或后备母猪入群前先进隔离舍,观察1周后开始进行常规免疫程序。免疫后进行抗体检测,野毒感染阳性坚决淘汰,疫苗免疫效价低的进行补免。原则上隔离驯化时间达2个月而且检测合格方可进入核心群。
③科学实施早期断奶技术,控制其他病原的早期感染,建立健康猪群。
④对生猪实施部分清群。首先对能出售的生猪销售清空,其次对疫病多而复杂的生猪进行清群或分场管理,对濒临淘汰的生猪及早淘汰。对于上述清群后的猪舍进行清洗、消毒、空舍等处理。
规模猪场PR的净化在许多欧美的养殖发达国家经过系统的实施净化方案,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欧洲大部分国家(英国、荷兰、德国等)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在本国猪群中消灭了伪狂犬病[7],为我国规模猪场PR净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示范范本,说明严格执行PR净化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伪狂犬病对于规模猪场造成的损失[8]。
此外,PR是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优先防治的16种国内动物疫病病种之一,是种猪场重点净化的疫病,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种猪场达到净化标准,给规模猪场PR防控和净化带来重要机遇。2013年起,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和无害化排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计划利用10年时间,探索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并加以示范和推广,PR是种猪场第1个考虑净化的病种[8]。
对于2011年发现的新型变异株伪狂犬病毒,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免疫效果好的多株PRV基因工程缺失疫苗。新疫苗的使用配合有效的免疫程序和科学的PR净化方案可以使最终净化PR成为可能。
2011年底至2017年,全国多地区暴发了PR疫情。调查表明,该次PR疫病流行地区广,污染面大,住场流行率在30%~70%。2015年对全国300个猪场的定点监测结果显示,43%的养殖场为野毒抗体阳性场,40%阳性场内的个体阳性率高于50%[8]。该次PR疫情多由新的伪狂犬变异毒株引起,现有的Bartha-K61疫苗免疫不能完全保护猪群免受病原感染,且新变异株病毒的致病力明显增强,成年猪和仔猪病死率升高。此外,国内生猪饲养模式复杂,生物安全性低。特别是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随意引种或引进精液,引种或引进精液过程中不检测和无隔离措施,消毒不到位,外来人员、车辆和物料管理不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等。由于疫苗质量问题(如抗原量不足、冷链系统问题)、免疫抑制因素影响(饲料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混合感染蓝耳病、圆环病毒)、母源抗体干扰、免疫程序不当、猪群健康状况差和用药等导致PRV疫苗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该次PR疫情的流行对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前,我国PR净化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伪狂犬病毒净化在我国实施还不普及,养殖场对于PR净化的重要性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如此,但仍然有少数猪场努力践行PR净化措施,并且达到了净化标准。根据我国当前PR流行情况来看,如果仅靠少数猪场净化,大环境不净化,反而会造成已净化的猪场感染压力更大。因此,全面推动规模猪场的PR净化,是彻底解决PR对我国养猪行业威胁的唯一出路。
:
[1]孙惠玲,李桂萍,白佳桦,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抗体监测及伪狂犬病流行状况分析 [J].中国畜牧兽医,2013(12):173-177.
[2]陈溥言.兽医传染病[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3]何启盖,童光志,杨汉春,等.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净化技术及其应用示范[J].中国畜牧杂志,2015(24):68-74.
[4]任卫科,池晶晶,李秀丽,等.猪伪狂犬病疫苗研究及应用现状[J].天津农业科学,2017(8):37-41.
[5]李相钊.猪场伪狂犬野毒净化实战方案[J].猪业科学,2017(4):86-87.
[6]侯亚琴.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方案[J].养殖与饲料,2016(7):50-52.
[7]李俊杰.伪狂犬净化技术及其难点解析[J].广东饲料,2017(6):48-50.
[8]赵洪进,夏炉明,孙泉云,等.规模猪场伪狂犬病净化的机遇和挑战[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7(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