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00)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1]指的是应用于产品产、运、销等整个过程的,通过产品信息记录、储存来实现信息标识,可供信息追溯查询的,具有质量安全查询、监督功能的保障系统。建立该系统是为了防患未然,当发生问题,能够依据系统,迅速锁定问题区域,及时找出问题,避免损失,采取补救措施,防止事态严重,召回问题商品,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本文对其定义为跟踪农产品到市场,并对其“实时监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方便质量控制,可供查询、召回、质量控制的系统。
全面加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工作,对于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在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指引我国乡镇发展的新方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兼顾生产的、环保的、可合理利用资源的道路。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利于农业的结构调整,提高食品质量;当食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后,利用现代化经营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加市场份额,帮助农村增加收入。
在分析把握可追溯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食品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综述,具体涉及3个视角,其中不但包括法律条例、选择办法,还包括具体的实施措施。
日本专家[2]探讨了日本可追溯计划的可行性,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但包括产品产业化战略、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还包括政策支持。Golan E等[3]描述了可追溯系统的3个特性,其中不但包括广度、精确度,还包括深度。Hobbs[4]建立的可追溯系统,能够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各方的界限和责任,也便于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和监控。Castrol[5]指出,可追溯系统会增加成本,愿意负担这些成本,接受较高售价的,大多是收入较高的客户。丹麦学者将可追溯系统分为两类,即企业内追溯和企业间追溯。本文将可追溯体系分为4层,其中不但包括信息技术、标准,还包括规划、产品。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可追溯系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只有建立起权威的信息可追溯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食品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才能向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提供他们所需求的内容。在国内,虽然有些地区有可追溯的食品信息系统,但这些地区之间的信息只在本地区内部共享,不能在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6]。
从目前各地区的试点状况来看,大多数地区构建的可追溯信息系统只关注了食品的生产环节,重点纳入了生产主体的作用。对于生产者来说,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运行成本。另外,需要专人对可追溯系统中采集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需要花费很多的财力、物力甚至是人力。同时,为了维持可追溯系统可靠运行,生产者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对信息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对于一般的生产经营者或合作社来讲,仅仅依靠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资本情况是很难实现的[7]。
做好食品的整个流程中质量信息的可追溯管理,重要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可以根据明确、正确的信息来对市场中已有的食品进行选择。但从实际来看,在这个方面,我国的发展仅仅处于初级阶段[8],并且消费者对全流程的可追溯管理知识了解程度不高,认可程度也特别低,在购买食品的过程中,很少会有消费者考虑这种产品是否推行了可追溯的信息管理手段。
就乡镇食品市场的现状来看,要想实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可追溯管理的有效推广,必须切实解决食品在质量、市场占有、产业集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因为,推广食品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做好规划,稳步向前。
目前,我国法制化进程不断深入,《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和生产者的行为。然而,在可追溯的产品安全和质量方面仍属空白。对此,应不断地深入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食品质量要求,根据自身情况先将重点领域的食品可追溯管理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可以出台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完善责任可追溯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市场主体以及相关监管单位的管理职责,制定可随意查阅的信息管理制度。从法制层面上对主体责任进行规定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深化可追溯的管理机制。此外,应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标识管理,建立生产档案制度,实施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的重要实施保障。
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来实现可追溯管理系统的管理,逐步实现产品的相关生产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快速推进食品的标准化生产,积极鼓励获得相关资质的企业主体以及从事食品生产的农户和合作社等积极参与、加入信息平台的建设。制定具备有效和可行的计划。在硬件上,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注重基层建设。建立健全过硬的技术保障机制,完善对接网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集成,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通共享,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对信息进行查询。
①健全分工机制,算好权力责任清单。好的机制体制离不开相关各部门之间的默契合作和明确分工。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着权责不明,甚至九龙治水的情况。要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实时把握产品信息,明确生产主体和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将信息标识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做到市场上的所有食品都应具有其相对应的标识码。②明确监管职责,加强管理力度。各级质监部门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还应从根本上明确监督对象,并对表现优秀的对象重点培养,对重点对象重点培训,优先纳入信息管理体系,形成试点,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优先备案,实时更新,建立起生产资质、生产环节、生产质量等全方位的信息录入档案,做好信息公示。
在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争取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扩大人才队伍,提供智库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机制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要想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机制,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必不可少。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建立食品的可追溯管理制度,培训人们学会识别标识码,让维权有迹可循。要培养消费者的监督意识,仅靠会识别还不够,还要监督商品是否具有识别码。
在分析发达国家食品可追溯平台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具备一定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如加强可追溯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教育等。出于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的建设依旧处在开发探究阶段的考虑,实际应用以及实践操作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所能够借鉴的资料也十分有限,目前很难对该平台的实际效果进行判断,这对本文分析深度有一定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