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底,素有“亚洲第一”称号的“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一落下帷幕,11月上旬,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全球第二”的“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在博洛尼亚如期举行,作为全球农机行业的两大盛会,吸引着世界各地农机专业人士关注的目光。
大型展会一直素有产业发展“风向标”的美誉,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以不同角度去审视,透过不同类型的展会看国内农机产业,每次都能获得崭新的感悟。
按照行业规律,国内农机展会最能直接地反映出行业进步情况,展会上所展出的产品足以证明各企业“拔高”后的水平。在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1 900余家参展企业携各自精品参展,共同打造了一场农机产业的“饕餮盛宴”,侧重于国内企业参展情况而言,有几点进步值得记录。
一、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在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参展产品涵盖了各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各类拖拉机、收获机、耕整、播种、施肥等机械,而且在饲料作物收获、处理、加工、饲养机械,脱粒、清选、干燥、仓储、温室大棚机械,运输、装卸、道路作业机械,水泵、喷灌机械,碾米、磨粉、榨油等机械领域,品类丰富,与此同时,农用航空、数字加工、智能系统等运用得以充分体现,农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在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达到66%以上,全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kW,亩均动力约为0.38 kW,农作物全程机械作业程度提升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进步;在全面机械化环节,小众新兴品类不断涌现,不少产品迅速升温,炙手可热,诸如畜牧机械、秸秆加工机械、植保无人机、甘蔗收获机械、采棉机等,都伴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而实现了突破式发展。
二、传统产品性能升级加快。纵观当下国内农机市场,轮式小麦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履带式水稻收获机、大中拖、中小型耕整地机械、播种机等传统农机产品性能日趋稳定,并逐年升级,同时,品牌效应已经得以彰显,外观、结构、服务等个性化识别基本形成。走进国内农机展会的会场,行业领先品牌的广告牌、指引牌格外醒目,撑起整个展会门面的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经历了不断技术改进、工业设计升级、逐步趋向大型化的传统产品见证着国内农机制造的进步过程。众所周知,今年玉米收获机以两位数的市场销量增长,成为了传统品类下滑通道中的唯一亮点,中小型产品整体性能、作业效率、结构设计等环节都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籽粒机、鲜食玉米等新机型也在逐步改进、创新,在巩固成熟产品的同时,衍生出更多崭新形态。再如,200马力以下大中拖产品,目前国内制造的成熟度逐年提高,不管是一线品牌还是二三线品牌,都在不同区域建立了专属市场区域,赢得了不同用户的认可。
三、新兴品类有益尝试。参加完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我们必定会感受到一点与往届展会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参展的小众品类在增加,比如花生联合收获机、土壤火焰杀虫机、板栗脱苞机、韭菜收获机、可播种覆土的三七精量播种机、多臂救援机器人、半喂入洋葱收获机等等,这些原来鲜有耳闻的小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了出来,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自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来,农机市场销售结构也随之由传统品类向小众农机品类过渡,国内农机市场正在逐步进入“小众市场”的新时代,也正是这些不断进入农业作业的新兴品类,最能够印证农机人的创新精神,我们也相信,只要有作业需求,就有对应的机械产品,农机人追求进步的脚步会一直向前。
四、工业设计、科技创新、AI智能提速。近年来,工业设计逐步被国内农机制造领域所关注,尤其是产品外观设计,已经达到全球一流水平,不管是国内展会还是国外展会,中国农机产品的外观比其他国家农机产品毫不逊色,与此同时,国内农机在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机器人、数字化控制系统、植保无人机等领域进展迅速,每次展会,丰富多彩的科技产品演示、展示、信息发布等,绝对称得上亮点之一,在科技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机与科技的融合愈加迸发出鲜活的时代感,焕发出可持续进步的活力。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针对“先进农机装备”领域明确指出,要聚焦核心竞争力提升,突破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技术、技术可靠性与价值工程开发技术、关键零部件标准验证技术、传感与控制技术、动力机械智能化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农业机械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等,由此可见,中国农机智能化进程正在不断提速。
整体来看,国内农机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传统品类产品全面升级,增速放缓;新兴小众品类迅速兴起,体量逐步增大;与此同时,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接近70%的门槛,转型调整、刚性需求满足成为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技术突破、工艺创新、产品升级和短板补齐正在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不管是“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还是“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国内农机产业的短板和不足,甚至于某些技术、某些产品、某些部件还存在国产化空白,我们必须客观面对。
一、供需不匹配仍突出。在“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上,国内参展企业展品在大型化、高端化产品领域仍处于绝对劣势,比如400马力超大拖拉机、大型综合耕整地设备、大型青贮机、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等等,都是全球农机巨头们的天下,国产品牌无一可望其项背。不仅如此,在中小型产品上,国产品牌在诸多领域也是技不如人,如水田作业半喂入水稻机、高速插秧机等等,日韩产品胜出我们一大筹。具体到市场实际来看,国内东北农垦、新疆兵团以及大型农场、大型合作社所用大型农机设备绝大多数均来自进口,国内产品要么没有量产,要么可靠性严重不足,而反观中低端农机产品,国内制造却扎堆重复投入,出现严重的供给过剩,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恶性竞争频发。有效解决国内农机需求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技术突破、创新发展上,国内农机人依然任重道远。
二、品牌建设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农机企业超过2 500家,多数企业处于中小型规模,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参加“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的统计数据而言,参展企业数量1 900家,固然以国内企业为主,但其中不乏全球一线品牌;反观 “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有1 95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参展的中国企业140余家。应该讲,国内农机品牌集中度、知名度等环节仍显不足。单纯就全球农机产业规模而言,我国农机体量2012年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但是从产品竞争力而言,我们仍然集中在中低端;从品牌建设环节看,品牌分散、资源重复投入等弊端仍存,且规模不成体系,各自为政。据资料显示,全球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久保田与克拉斯,前三家企业2015年收入总额与我国当时2 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中国市场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贸易对象之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形之下,国内农机行业在品牌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整合等环节仍需快速跟进与整合发展。
三、核心技术工艺差距大。据相关机构报道,在“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上,出现了两个打趣的现象,一个是众多老外们开始制止中国参展人员“猛拍产品照片”;另一个现象是展会前两天,中国馆内人气不旺,展品不足以吸引参展观众的目光,展区内冷清至极。绝非贬义,也绝非看高谁、看低谁,这其中折射出几个关注点,首先,国内农机人学习精神可嘉,有着向领先产品看齐的学习劲头儿;其次,说明我们与全球一线品牌的差距还不小,竞争优势不足,被关注程度不够;再者,从另一个侧面讲,国外品牌对国内农机企业模仿、跟随、创新的做法有所忌惮。国内农机与全球一流农机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而且在某些领域加工工艺水平也严重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产品的可靠性不足上,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诸如国内农机在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等存在短板,同时众多机械液压部件、高端离合器及采棉机的采棉指、打结器等。纵观全球所有产业发展历程,后来者向领先者学习是必经之路,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抄袭、模仿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变”,怕的是不创新,因此,直面落后现状,中国农机追赶先进水平的创新之路仍然坎坷而艰辛,农机人奋起直追的脚步应该更踏实、更迅速、更有后劲儿,国内农机制造实现自我超越必将指日可待。
一叶知秋,一斑窥豹,以点见面难以一概而全,凡是观察与感悟都有局限性,在产业现状评估和提升上,农机人向来不缺少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相信,中国农机制造不甘于落后也不会落后,发扬优势,弥补短板,不经太久,在创新升级引领下的中国农机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助力全球农业生产,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来源:农机360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