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以雾霾为切入点,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思想指引下,就雾霾环境下学校体育面临的实际困境与挑战展开分析讨论,并就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可操行性建议,以期减少空气不良环境对学生群体侵袭,科学指导京津冀学校体育协同有序开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雾霾;京津冀
一、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困境
(一)体育功能地位弱化
近年来,学校教育重智育、轻体育、过分重视文化知识课,形成了智育是“重头戏”、德育“排老二”、体育“靠边站”的局面[1],无形中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的刻板印象持久不化,致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地位弱化。国家不断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学校体育地位虽有所改善,但实际工作并非眼前和报道呈现出的繁荣景象。
(二)学生身心健康堪忧
卢元镇教授指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连续20多年(1985—2010)呈下降趋势,体育运动的缺失是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才能执住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牛耳。此外,心理健康失调酿成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2]。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影响个体成长以及家庭、社会的发展。
(三)雾霾与运动博弈之战
近几年,整个社会都在面对一个现实又讽刺的僵局:要生存就要呼吸,要锻炼就要直面雾霾。人体在雾霾天正常活动,就将吸入有害物质;而体育锻炼人群较之人体日常活动则需要更多的摄氧量,这样就造成人体体内的PM2.5等有害物质激增。雾霾有害,运动有益,显然这样的矛盾体很难化解。
(四)学校体育进退两难
教育系统就雾霾问题,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预警评价和执行标准,一旦遭遇重污染天气,各地市教育部门对于体育课的停、上课标准均为临时决策,如天津与相隔百里之外的河北唐山,两地的实际停上课标准就有所差异。其次,中小学与大学的体育停课制度也存在差异。遇严重雾霾,中小学多停课,而大学却依旧上课,京津冀地区学校均存在此类问题。此外,体育科研领域就雾霾与体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相对较少,学校体育教学多在室外开展,学生、师资人数与学校场地设施数量的配比不合理,造成实际学校体育工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二、困境之下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一)体育场馆修建与利用率的提升
鼓励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体育场馆,或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就地改造成体育场馆。另外,提倡“学校联谊”和“校企合作”,缺少体育场馆的学校可就近与已配备体育场馆的学校或企事业单位、地方商业场馆具体协商,灵活多变地制定出体育教学安排,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可给予场馆方一定资金补贴、政策优惠,采取双方协商或听证会形式妥善制定处理场馆使用费用问题。
(二)改革教学内容,升级师资队伍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科学、正確、多样和新颖的课程内容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及增强学生体质[3]。一项数据显示,我国东、中、西部部分省区85% 的农村学校中,体育课程内容仅为田径、球类和游戏项目,甘肃省天水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项目主要有篮球、跑、跳、乒乓球;学生参加较多的民间体育项目主要是跳皮筋和丢沙包[4]。雾霾时有发生的今天,现有体育课程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均以室外题材为主,针对此类情况,鼓励社会或个人注资修建综合类体育馆,在场馆中开展如乒羽、篮排足、棋艺、健美操、力量健身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场馆内学习到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专业运动技能,扩大场馆应对雾霾危机的受益群体。
(三)规避雾霾风险,走向清新大自然
研究指出,雾霾由多种因素所致,工业燃煤及汽车尾气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此外厄尔尼诺现象、工业扬尘、民俗祭典、农忙焚烧等均易导致对雾霾天气的出现[5]。一般来说,下午13点到16点和凌晨1点到4点为当天空气污染值最弱的两个时期,强污染时间均发生在早晨和晚上[6]。为避免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倡导现代人,特别是广大学生群体背上行囊、走向低霾、少污染的大自然。目前京津冀已有部分高校开设像定向越野、攀岩、露营等户外课程,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体育资源,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形式开启体育教学的新篇章。
三、结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雾霾天气下学校体育开展,是国家和社会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与健康中国战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也是提高体育及相关职能部门合理应对雾霾新形势下全民健身运动突出问题的解决能力,关系到京津冀雾霾重灾区学生的健康问题以及他们接受正常学校教育、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根本诉求,对加快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稳定和繁荣新时期和谐社会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体育科研奠定基础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萍丽.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 : 84-87.
[2]卢元镇.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2.
[3]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9,174.
[4]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100.
[5]袁向跃.唐山因何多霾之拙见[J].商情,2016,5(1):194.
[6]吴东仪,周岚.北京市PM2.5浓度变化特征与体育锻炼[R].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20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