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莲
在我蹒跚学步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嘹亮吹响。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回望这段峥嵘岁月,不知不觉间,竟是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当阳教育的沧桑巨变。
村办小学“散学”记
1984年,7岁的我上了村办小学。校园是两排灰砖灰瓦的平房,泥地的大操场旁边是一大片菜地,两张破旧不堪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唯一的体育设施。教室的课桌是长条的木桌子配长条木板凳。黑漆刷出的黑板很容易脱落,露出斑驳的白点,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便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全部用具。
我特别新奇的是,一个教室里居然坐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左边的一年级12人,右边的二年级18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复式教学班。老师给我们这些一年级的“小豆丁”们上课时,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就埋头写作业。等我们安静写作业时,二年级哥哥姐姐们的新课才刚刚开始。老师们深谙“动”“静”搭配的复式教学之道。还算机灵的我,常常在写字的间隙“偷师学艺”,偷听二年级的课。更有“偷学”十分成功的学生,会有“跳级”的殊荣。
赶上农忙期间,我们也会放农忙假。因为我们的老师全是民办教师,俗称“半边户”,薪水微薄,还得依靠家里诸多农活来养家。挽起裤管下地,放下裤腿上课,是老师们生活的常态。而每周三下午是勤工俭学课,学生不用上学,在家完成勤工俭学任务即可。学生全年要完成的勤工俭学任务五花八门,诸如砍柴一捆、鸡粪五斤、蜈蚣二十条、稻穗五十斤、麦穗二十斤等,又如到泥地操场旁的菜地里播菜籽、栽菜秧、拔花生等。年级不同,任务不同,人人参与,这成了我们最好的劳动课。
划片中学“苦读”记
1990年,我上了初中。当时的胡场乡共有三所中学:窑湾中学、胡场中学、和平中学。我去了划片所属的窑湾中学。
校园更大了。一幢三层共12间教室的大教学楼拔地而起,新修的教室窗明几净,墨绿色毛边的黑板看着十分的赏心悦目。初二那年的暑假,宿舍由普通的平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房,扔掉咯吱作響的木质高低床,睡上了崭新的铁质高低床。大而阔的食堂兼具礼堂功能,一头是打饭的窗口,一头是高高的舞台。标准化的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基础体育设施齐全。
老师更专业了。老师们或毕业于宜昌师专,或毕业于当阳师范,或是由民办通过招考进修转正为公办教师的学科精英。
求学目标也更明确了。国家对人才的缺乏,催生了“短平快”中职教育的热潮。省部中专、普通中专成了我们农村孩子 “跳农门”、端“铁饭碗”的热门出路。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成了自上而下的指挥棒。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教和学的氛围十分浓厚,当阳的教育有了一次重大的腾飞。
当阳师范“变形”记
1993年,高出当阳一中录取分数线30多分的我,在中专和高中的“分流”选择中,遵从家长“跳农门”的迫切愿望,懵懂地选择了中专,“掐尖”进入了当阳师范,成了一名富有时代印记的“中师生”。
那时,师范生由国家供给生活费。学校每月补助20多元的饭票,这意味着我吃饭是不要钱的。薄薄的饭票,却是殷殷的期盼,它是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和期盼——期盼着能尽快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师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奠基。
校园太美啦!林荫大道、音乐喷泉、休闲草坪、公寓式的宿舍楼、整洁的教学楼、气派的食堂及礼堂、硕大的操场及各种球类场、功能实施齐全的综合楼、两人间的琴楼……流连校园,心中满满都是幸福和自豪之感。
贯穿三年中师生活始终的大事是“迎国检”——迎接国家教育师范司的检查,这可是关乎当阳师范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的基本功训练和考核以迎国检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扎实推进,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简笔画、韵律操、武术操、弹琴……每一个人都在飞速的成长和提高。一批又一批当阳本土的精英学子在这个大熔炉里,将自己锻造成教师队伍中的一块“好钢”,为当阳教育的再次腾飞储备了人才。
素质教育“成长记”
1996年,我被分配至胡场乡白龙小学(今玉阳办事处窑湾小学),成了教育阵地的一名“新兵”。
同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当阳教育的春天来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领域掀起了翻天覆地的改革浪潮。我的教师修炼手册也赫然与“素质教育”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后很多年里,我在参加当阳及宜昌的各级基础教育改革的培训和观摩学习中,一直努力想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段不断尝试和探索的执教经历,让我明白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务实问题。在学习、反思和总结中,我个人的教学素养基本养成,教学风格已然形成。
虽然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但由我来带领我的学生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实在是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中关于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这段变革经历更是当阳教育百花齐放的全面腾飞与崛起。
核心素养“养成记”
2015年,当阳教育人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引领学校教育通过转型实现培养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内涵的全面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敲定之后,当阳教育人最关心的是核心素养怎样在自己学校落地生根,并变为学生的素质发展。通过校本研究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和力量成了各校研究的主要方向。2017年迎接宜昌市创建现代化技术学校的验收,更是加快了当阳教育创新发展的步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室,一体机教学,网络校园全覆盖,希沃助手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智慧课堂的探索,为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插上了翅膀。“县管校聘”教育系统人的变革更是打破学校限制,让教师归属成为系统人,教师的良好流通,均衡了教育资源,打破择校魔咒,让学生享受均等受教育的权利。当阳的教育已跨上了不断创新求发展的快车道。
弹指一挥四十年,我与改革共成长。中国正走向无比光明的未来,当阳教育正走向灿烂美好的明天。未来,还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们去奋斗;还有更多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去描绘;还有更多的梦想,需要我们去实现。一路奔跑一路歌,让心系教育强国梦想的我们携手并肩,去开启下一个辉煌四十年!
(作者单位:当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