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本阅读考查类型及答题方略

2018-02-13 01:26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吴文俊徐悲鸿数学

韩延明

从2011年起至2016年止,传记类文本阅读连续考了六年,足见其重要地位。按照高考试题命题规律,这样的高频考点一般会呈周期性变化。可以预测,传记类文本阅读很可能会在今后的高考中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因此,传记类文本阅读的备考不容忽视,以防措手不及,被动应战。

一、考查题型

1. 理解句子含义

用以考查的句子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③段首句、段末句或中间句;④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字面意思挖掘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2. 归纳主要内容

此类试题重在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引导考生通过对内容的梳理,了解传主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或精神风貌。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有“有何成就”“这种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等。

3. 概括形象特征

人物传记是写人叙事的,所以,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就成为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与小说、诗歌不同的是,人物传记一般不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它主要是在对事件的叙述或他人的评价中表现形象特征。

4. 簡析表现手法

传记类文本要表现人物品质和特征,不能仅凭作者的说教,而要综合运用表现手法,让人物更丰满、更立体地显现在读者面前。可以引用传主或他人的言论,可以变化角度改换人称,还可以正侧描写相结合,不一而足。

5. 鉴赏语言特色

传记类文本语言大多质朴,通俗,而有些评传也会适当议论、抒情,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态度,语言就会华丽、高亢一些。还有的运用大量描写手法,语言就显得生动形象,文学色彩较浓,以此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6. 剖析原委成因

阅读传记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认知,更应该透过表象做深层次的解读,剖析原因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无论表现什么样的品质,敬业也好,爱国也罢,都有一定的原因。阅读传记,要穿透表象作深层阅读。

7. 理清结构脉络

阅读传记要通览全篇,不能满足于碎片化阅读。无论是把握文本内容,还是洞悉作者的情感态度,都必须建立在整体阅读、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对结构的考查,大多从考查“句段的作用”角度设题。

8. 探究相关问题

这种题型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主要从对人物的研究这个角度设题。通过感悟体验和思考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答题技巧

1. 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的含义包括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深层含义。理解分析句子的含义,可用切分句子层次,抓句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可将该句放到原文中,根据它在文本中的位置进行分析;也可根据语句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如2012年辽宁卷第12(3)题: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表面上看,克罗齐所加的句子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深层含义是指这种学习的紧迫性,要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由表及里,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题意的。同时还要结合原文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2. 概括人物个性

解答这类题目有三个突破口:一是从事件的叙述中概括人物形象;二是从人物的独白、对话中概括人物形象;三是在“两个评价”中摘取人物个性关键词。“两个评价”一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在传记文中,作者有时直接对笔下人物作出评价。考生可以摘取其中的关键词作为答案的要点;二是他人对人物的评价。这些评价性词句涉及传主的爱好、品质等,也可摘引作为答案要点。

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12(4)题: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文本叙述了玻尔与爱因斯坦的“决斗”、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创新队伍、暗地里把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等事件,还引用爱因斯坦对波尔的评价语表现人物形象。抓住了这些信息,就抓住了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3. 分析原委成因

分析原因要注意两个“兼顾”:一是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兼顾。客观方面,如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传主的影响;主观原因如自身的兴趣爱好、思想方法、人格追求等。二是学术素养与思维特点兼顾,用辩证联系的方法进行分析。

如2014年全国Ⅱ卷第12(2)题: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解析:从文中看,“现实因素”(客观原因)有国民党统治对邓叔群的负面影响和东北解放区的诚意。“思想基础”(主观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传主对祖国的深情等。解答本题,要兼顾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参考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①他从小受到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4. 归纳成就贡献

一篇传记之中,叙述的事情可能较多,但有些事件的内含有交叉甚至重合。因此,归纳传主的成就或贡献,首先要对众多事件进行梳理,整合,归纳,将同质事件“合并同类项”。避免答案过于琐碎杂乱。

如2014年全国Ⅱ卷第12(4)题: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文中叙述了邓叔群不听劝告报读农林专业、荣获金钥匙证章、得知岭南大学急需病理学教授毅然回国、潜心研究真菌种类、进行林业研究、转而进行水土保持研究、捐献花园洋房等众多事件,对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合并,就可得到答案。

参考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5. 体悟作用妙处

常用来设题的或是一个语段,或是数句引言,或是他人的反应。解题思路是:(1)从结构角度分析:开头段的作用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中间段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结尾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照应题目,呼应开头。(2)从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表达内容的角度看,分析材料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主旨、抒发感情有何作用;从表现手法分析,或形成对比,或为下文铺垫,或突出主旨。

还有一种分析“引用”作用的题。引用诗词,可以丰富传主的精神品质,使传记显现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引用传主的表白或档案资料,可以使文章更真实感人;引用他人的评价语,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揭示精神面貌。

如2011年福建卷第15题: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两处,从它们所处的位置上不难概括出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作用。不仅如此,传记中的景物描写最终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所以,解答本题还要考虑到结构、主题两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 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6. 赏析表达技巧

主要包括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等。赏析角度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解答这类试题,一要准确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二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如2011年福建卷第14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传记的传主是朱启钤,而文中多处提到梁思成。作者显然是运用对比手法,或直接或间接表现传主的形象。命制本题,意在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另外,文中事例较多,考生只需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烘托出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事例及分析: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7. 探究相关问题

探究题的考查类型主要有启示式探究、观点选择式探究、给定角度式探究和关系式探究四种。无论哪种类型,答题步骤基本相同:第一步,依据题干不同的提问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从文中寻找有关依据,分条陈述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分析。

如2012年辽宁卷第12(4)题:

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选择式探究题。针对别人的观点,“自己”的看法无非三种,一是认同,二是不认同,三是辩证理解。答题时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最后联系现实,适当拓展。

参考答案:

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理由如下:①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羅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②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理由如下:①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②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理由如下:①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②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对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三、典题解析

(2016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數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让数学回归中国——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 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 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 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 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高明”一词无中生有。C项以偏概全,“吴文俊能够……主要问题”有过分拔高之嫌。D项曲解文意,“吴文俊……研究成果”有误,原文是说“并不认同……方法”。

参考答案:BE

2.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属于原因分析题。由第二段可知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由相关链接②可提炼出独辟蹊径、富有创造性;不认同外国数学家的有关方法,表现其不盲从权威;倒数第二段体现出全局观念、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等特点;末段表明扎实的功底。

参考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倒数第三段,关键句就是引述的吴文俊的两句话。只要从中提炼出主要信息,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养成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能力,属于关系式探究。解答此题要扣住两点:一是兴趣广泛和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即兴趣广泛会对专业研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是结合材料,具体阐释兴趣是如何对专业研究产生影响的。

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伟大之图”酝酿于伟大心灵

傅宁军

在喜马拉雅山麓的那片土地上,徐悲鸿独自舔舐感情的伤口,顽强地站立起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把个人悲欢放在身后,苦苦构思一篇宏大的时代长卷。

当徐悲鸿身处印度和平乡的时候,就怀念着并不和平的祖国。他在送印度友人的《奔马图》上题写:“孑然一身,良朋渺远,故园灰烬,祖国苦战,时兴感慨耳。”

此时,国内的战局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为了打通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点联系,几十万中国军民用最为简陋的工具、最为坚韧的毅力、最为顽强的拼搏,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原始森林中,风餐露宿,血汗横飞,凿通了一条生命线路——滇缅公路。

这悲壮的情景,代表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生存状态,萦绕在徐悲鸿的脑海中,时时让他夜不能寐。他为一种悲壮、执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所着迷。

冥冥之中,徐悲鸿感觉到,这正是他多少年來一直在寻找的精神,这是一种照亮他灵魂的精神,一种足以鼓励千百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就像他在巴黎卢浮宫里所见到的宏大战争历史画卷,能与一个伟大民族的壮举相衬的画卷。

给他鼓舞的是德拉克洛瓦,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一八三〇年七月二十八日·自由女神引导人民》,这是一句波澜壮阔的诗,也是德拉克洛瓦给自己的巨作起的名。这位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在艺术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用油画记述法国革命的牺牲精神,写出这样一部现实斗争的宏伟报告。

徐悲鸿曾在巴黎卢浮宫与这幅历史画卷久久对视。

他看到巴黎的街垒弥漫着硝烟,在鲜血与生命的衬托之下,共和国三色旗在风中狂舞。一位美丽女性迎着枪弹,高高举着旗帜,引导着起义者去冲锋陷阵。人们说,这位面对着邪恶无所畏惧的自由女神,就象征着参加正义之战的法国。

法国人因德拉克洛瓦而自豪,把他看成记录时代的人民画家。

徐悲鸿要画史诗,激励中国人奋起抵御侵略的史诗,画中国的《一八三〇年七月二十八日·自由女神引导人民》,画一幅属于东方的伟大史诗。

这就是后来《愚公移山》这幅历史巨作的创作起因。

伟大创作酝酿于伟大心灵。徐悲鸿为此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他在西方绘画的海洋中沉浮,在中国传统的沉淀里寻找,无数张画的打磨,似乎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远离故土与亲友,徐悲鸿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是艺术巅峰生长的沃土。

他似乎读懂了德拉克洛瓦的名言:“人最大的不幸之一,是永远不能被人彻底理解和领会。每当我想到这点时,总觉得这正是生活中无法医治的创伤,这种创伤注定我的心灵要遭受到无法摆脱的孤独。”在孤独中他进入了状态。

白胡子愚公与他的强壮子孙,从洪荒远古奔来徐悲鸿笔下。他们赤裸着血肉身躯,也赤裸着坚定的信念,背负着青天挖山不止,因为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愚公移山》轮廓在画家大脑中逐渐地清晰。

一九四〇年四月二日,徐悲鸿写信给舒新城,与友人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得起一伟大之图。日内即去喜马拉雅山,拟以两月之力,写成一丈二大幅中国画:再归写成一幅两丈长之(横)大油画,如能如弟理想完成,敝愿过半矣。尊处当为弟此作印一专册也。

对别人不吝赞扬,而对自己画作一向低调的徐悲鸿,少有的用了“伟大之图”的说法,这是一个画家的自信,在艺术臻于成熟时的自信。

了解了这些的我们,重新审视这幅我们早已熟悉的画面,我们发现,原来它所潜藏的内涵是那样的厚重而广阔无垠。我们感到了一个画家的灵魂搏动、心脏的跳跃、血脉的贲张,感到了画家在创作时的那股燃烧到了极点的情感火焰。

徐悲鸿对于别人不吝赞扬,对自己却少有自诩。油画《愚公移山》却是一个例外,他给友人写信就悄悄说过“伟大之图”的评语,这是一个真实预言。后来《愚公移山》在重庆展出轰动一时,而今早已是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

相关链接

①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愚公移山》这幅油画。(搜狐网《徐悲鸿“抗日”:以艺术家的方式》)

②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辞严地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央视网《徐悲鸿轶事典故》)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悲鸿独自舔舐感情的伤口”,这“伤口”不是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徐悲鸿一人的“伤口”,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伤口”。

B. 滇缅公路修建的场景异常艰苦甚至惨烈,但徐悲鸿却从中发现了他一直在苦苦寻觅的悲壮、执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C. 徐悲鸿能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完成《愚公移山》并不偶然,因为伟大创作酝酿与伟大心灵,徐悲鸿也为此做了长时间的准备。

D. 孤独,于生活中,常是人们规避的境遇;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孤独却是成就艺术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徐悲鸿就是证明。

E. 徐悲鸿本来想去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募集资金救助灾民,结果却在那里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还成就了骇世之作《愚公移山》。

2. 作者认为徐悲鸿“伟大之图”的自我评价无疑是中肯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引用徐悲鸿送印度友人的《奔马图》上的题字以及给友人舒新城的书信,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本文来看,“爱国”与“绘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战演练”参考答案

1. B C(A项,“不是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徐悲鸿一人的”概括不当,应该是“不仅是”;D项,“孤独却是成就艺术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分析有误。E项,“本来想去印度举办畫展宣传抗日,募集资金救助灾民”错,是“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

2. ①画作本身的魅力:所潜藏的内涵异常厚重而广阔,能让我们感受到画家的灵魂搏动、心脏的跳跃、血脉的贲张,还有在创作时的那股燃烧到了极点的情感火焰。②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来《愚公移山》在重庆展出轰动一时,而今早已是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之作。

3. ①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引起读者的共鸣。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读者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传主,加深印象。③更真实地表现传主的爱国热情,突出人物形象。④与友人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4. 爱国是绘画出震撼之作的重要条件:①徐悲鸿当年在巴黎立志画出惊世之作,正是源于他强烈的爱国之心;②《愚公移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爱国精神的成功;③法国画家《一八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自由女神引导人民》的成功,一样是爱国精神的成功。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吴文俊徐悲鸿数学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墨猪图》
吴文俊的养生之道
吴文俊的养生之道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徐悲鸿的底线
错在哪里
拓扑人生——著名数学家吴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