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宪兵 张燕萍 赵春来 王昌来
(1.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2.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39)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具有相对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也是全国重要淡水渔业基础之地。鄱阳湖记载鱼类有136种[1],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2],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5.4%[3],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6.3%[4],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71种,占总种数的52.2%[5]。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非法渔具、开湖挖沙、环境污染、涉水工程等多种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进而导致鄱阳湖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殖区缩小,鄱阳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捕捞产量越捕越少,鱼类小型化、低龄化严重。鲤鱼、鲫鱼为鄱阳湖重要的定居性经济鱼类,在鄱阳湖渔获物中所占比例接近50%,它们对于整个鄱阳湖区的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根据2018年6~10月份的调查监测数据,对鄱阳湖湖区鲤鱼、鲫鱼捕捞群体进行分析,为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2018年6~10月在鄱阳湖湖区都昌、鄱阳、瑞洪及星子水域进行渔获物调查。随机抽取定置网、地龙以及鸬鹚等作业方式的渔获物,测量鲤鱼、鲫鱼体长、体重等。体长精确到1mm,体重精确到0.1g。
渔获物抽样数据录入Excel 电子表格,分体长组统计评估种的采样尾数。根据2018年6~10月397尾鲫鱼、575尾鲤鱼的体长数据,鲫鱼以10 mm[6]的组距进行整理,鲤鱼以50 mm的组距进行整理。鲤鱼、鲫鱼组成体长频数数据。体长与体重相关关系用W=aLb公式。
将鄱阳湖鲤鱼、鲫鱼体长(L,mm)和体质量(W,g)进行幂指数曲线拟合(图1~图2),结果所得函数关系式:W鲤鱼=2E-0.5L3.0445(r=0.9951,n=575,p<0.05);W鲫鱼=2E-0.5L3.0383(r=0.9939,n=397,p<0.05)。其中鲤鱼、鲫鱼的值分别为3.0445和3.0383,均接近3,均为等速生长。
图1 鄱阳湖鲤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图2 鄱阳湖鲫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以捕捞高峰季节(6~10月) 为例,都昌、鄱阳、余干瑞洪水域鲤鱼体长达到80cm以上的占渔获物群体数量的0.17%,60~79.9cm的占12.53%,40~59.9cm的占30.6%,20~39.9cm的占39.65%,20cm 以下的占17.04%,如图3所示;鲫鱼体长达到20cm以上的占渔获物群体数量的2.51%,15~19.9cm 的为22.17%,10~14.9cm的占63.98%,6~9.9cm的占11.34%,如图4所示。
图3 鄱阳湖鲤鱼体长分布
图4 鄱阳湖鲫鱼体长分布
如图5所示,鄱阳湖鲤鱼、鲫鱼捕捞种群年龄结构主要以1、2龄为主,其中鲤鱼1、2龄分别占35.83%和34.70%;鲫鱼占91.94%和8.06%。鲤鱼3、4、5龄分别占18.52%、8.17%和2.78%,捕捞群体中很难见到3龄以上的鲫鱼。由此可见,鄱阳湖鲤鱼、鲫鱼低龄化、小型化仍然比较严重。
图5 鄱阳湖鲤鱼、鲫鱼体长分布
近几年的调查资料表明,鄱阳湖水域的渔业资源呈现出衰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天然捕捞量下降,渔获物种类减少,渔获物种群结构小型化等。在其鱼类群落中,鲤鱼、鲫鱼为鄱阳湖优势种,其年产量约占鄱阳湖渔获物总产量的50%左右,从年龄上来看,鲤鱼、鲫鱼均出现年龄结构简单化和低龄化的趋势。2018年调查发现鄱阳湖的鲤鱼、鲫鱼渔获物主要以1、2龄为主,分别占70.53%和100%,渔获物中低龄鱼及幼鱼所占比例增加,高龄鱼所占比例较小,尤其高龄鲫鱼在渔获物中已难以觅见。
鲤鱼、鲫鱼是鄱阳湖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资源已日渐衰退,导致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已迫在眉睫。目前,鄱阳湖鲤鱼、鲫鱼产卵场有33处,产卵场面积为400余平方米,产卵量约为35亿粒左右。近年来,由于“五河”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加上三峡水库10月蓄水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等因素,湖区水位下降,枯水位提前来临以及低水位持续时间延长,使鄱阳湖的许多内湖成为各自独立的小湖,鲤鱼、鲫鱼产卵场的面积急速萎缩。建议在鲤鱼、鲫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繁殖期,三峡及长江沿岸水库进行合理调控,保证鱼类繁殖所需的条件。
鄱阳湖苔草和牛毛毡等湿生植物被春水淹没后成为鲤鱼、鲫鱼等产黏性卵鱼类的良好产卵附着物,鄱阳湖东南部分布有大量的湖滩草洲,是鲤鱼、鲫鱼产卵场及幼鱼的育肥场。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明确产卵场目前的范围,将鲤鲫鱼产卵场、索饵场及越冬场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