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台县农业局,山东 鱼台 272300)
开展农村城镇化是近几年国家政策性的引导的主要方针,其主要目的消除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目前国情分析,我国70%人口还在农村,而30%人口在城市,所以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全面脱贫,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该目标是由国家政策所引导,并且符合国家人民利益,另外,习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将原来的农业部改为现代的农业农村发展部。统筹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全面带动农村城镇化经济的发展。
开展农村城镇化符合当代建设水平,在早期农村建设较为落后,无论是从交通出行还是在生活水平方面,与国外农村建设水平相比,存有较大的差距性。国家为了建设新型化城镇化乡村,在规划方向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首先在建设水平方面,理论界将农村城镇化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型城市及商业圈等,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发展概况制定合乎实际的观点模式。而从济宁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形势来看,主要走小城镇发展道路,而以中等城市作为后期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当地农村较为集中,并且经济水平达不到中等城市水平,所以根据实际社会状况,济宁市将逐步开展小城镇化发展路线。
根据济宁市近两年财政收入来看,农民增长收入比2015、2016年增长10%,农民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12 000元左右。该经济的增长数据主要依靠企业及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从事的项目集中在农林牧渔等多元化服务产业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服务水平,增加当地居民就业率,济宁市政府、农业部门结合当地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纳入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专业知识及技术层面得到提高。
济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学习党中央关于农业产业调整改革方案后,便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实现农业产业协调性发展。经过合理性的决策部署,济宁市在林业和种植业经济上取得了合理性的发展,种植业经济产值在2017年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林业经济产值达到5亿元人民币。而在早期,济宁市在产业结构调配上极不均匀,在15年中,大豆农作物总产量为3万t,棉花、小麦、玉米总产量为80万t,主要以种植林业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45%。通过现有模式的逐步改进,济宁市在特色专业镇占有比例36%、特色村占有比例18%,分别达到特色镇19个,特色专业村668个,济宁市在农业产业调整方面得到了省领导的表扬。
济宁市在企业发展多元化方面也有了逐步改进,其中包括:农业、工业、电子业、旅游业以及畜牧业等。在农业企业中,主要发展无公害农业产品,其中涉及无公害蘑菇、白菜、蒜苔、西红柿等,在蔬菜种植上不采用农药、有机肥等,这样后期长出的蔬菜含有维生素多,并且在测定农药残留及有害人体的化学成本几乎为零。通过这种种植模式的推广,不但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也得到了均衡发展,当地成立无公害农业合作社9家,涉及产品23种,每年产值1.8亿元人民币。
分享性经济之下,着重以人为本,注重保障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并尽可能地照顾到个人利益。分享性经济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总结和升华,是着重于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人的问题,回归到城镇化的本质问题上,即人的发展问题。分享性经济是依靠人民的发展模式,符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观念。分享性经济注重保障个人利益,因此更容易获得人民的认可,并为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速度,降低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易发生问题的概率,提高了社会的和谐程度。其中华西村在农村转为城镇化模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代表,其中在农业方面,由传统农业个人种植模式转化为现代共享性农业经济形式,采用大面积种植无公害、观光农业,原来农作物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早期收益只是单纯作为加工生产带来的经济,而现在通过大量种植无公害蔬菜、观光旅游植被以及畜牧水产等作物后,专门有城镇合作社的代理商进行产品收购,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分享性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不是竭泽而渔,而是长期的、科学的发展模式,非常适用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势必涉及到农业土地的环境问题,如果因为城镇化而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这是一种倒退。分享性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落实,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村城镇化的农业环保水平,实现绿色城镇化的目标。农村城镇化不是将农业经济化或是工业化,而是将农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将农业作为生产资源的一部分,通过城镇化实现其长期的发展,并为分享性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分享性经济秉持的绿色观念,是在不破坏农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镇化,是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环保建设。
增强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一体性,就是要加强农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性,加强环保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行动上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居民。城市居民虽然已经普遍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在行动上仍然比较迟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城乡居民共同的努力,城乡居民要改变环保意识、行动上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居民个人共同的努力。政府要加强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城乡居民也需要主动去了解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动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中去。
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一是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农民培训工作突出位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破解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二是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针对在岗务农农民、获证农民、农业后继者进行分类、分层、分产业开展培训。三是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分产业、分层、分类制定扶持政策,重点向粮食生产、有科技带动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通过对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探究分析,使得笔者对今后城镇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济宁市在农村产业经济改革上也需要不断深化学习,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在有限时间内打造全新济宁市农业乡村生态经济,将农村与城镇文化、经济、产业全面结合,以此更好地推动农村城镇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造福当地老百姓。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 2012(11).
[2] 刘江.农村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