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丽岗畜牧兽医站, 广东 化州 525125)
我国基层畜禽养殖的主要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畜禽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的理论知识教育,饲养人员科学饲养意识不强、疫病防控能力差,一旦出现动物疫病,他们只能寻求兽医帮忙,而兽医人员开展工作时都是根据主观经验判断,从而导致延迟治疗时机、用药不准确、疗效差等不良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畜禽疾病防治出现的误区及其对策,仅供参考。
因地区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数饲养人员和兽医人员都没有接受过动物饲养和疫病防控的理论教育,部分兽医没有临床经验,在开展疫病防治工作时只是根据习惯和经验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结果却不尽人意;部分兽医即使行医多年,但他们在行医过程从不剖检动物、记录临床用药,所以他们真正防治疫病时只是听病就防、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见效就停,因此使得防治结果较差。缺乏经验的他们认为畜禽发热一定是疫病,却忽略了可以是机体的防御反应,有利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恢复健康,于是他们急忙用退热药为畜禽降温,殊不知这不但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而且混淆热型,掩盖疾病真相,延迟疾病最佳治疗时间。滥用抗菌素是兽医行医过程屡见不鲜的一大误区,在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等病情重,使用抗菌素是毫无必要的,一旦使用反而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造成肠道菌种失调。畜禽腹泻也能排除体内病毒及有毒物质,减轻其对机体的伤害。在某类传染病发生时,兽医人员若胡乱接种疫苗,不但不能控制病情,还可能污染洁净的养殖场促发更大的疫情。畜禽发生疾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在不同的发病阶段应采取不同轻重的防治手段,如烈性传染病初期要及时上报监管部门,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在针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时,还要注意病畜的防御能力和抗损伤能力。
很多兽医人员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和病原微生物特征只是一知半解,他们不甚明了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所以当他们开展治疗工作时,只是按照标签说明书上描述的病情对号入座,擅自加大或者超量用药,或者仅凭主观经验胡乱用药,结果只能导致药物中毒,治疗失败。用抗菌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用抗阳性菌的药治疗抗阴性菌,用青霉素治疗猪瘟、新城疫等情况都是不明药理而胡乱用药的例子。许多基层兽医治疗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安、青、地”的用药模式,即安乃近+青霉素+地米,这是很荒谬的做法。
药物使用剂量在部分兽药法的规定上是根据每千克体重来计算的,但这其中存在的一个药物中毒隐患的原因是这些使用剂量没有标出上限。由于一些兽医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而无法计算并正确用药量,若兽医根据自己经验注射一定剂量后仍没有效果,他们就会盲目加大用药量 ,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畜禽病,还可能导致畜禽死亡。同理如果用药剂量不足,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增强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无效。而疗程是指在治疗全过程中,具体病发生在具体畜禽身上时,用药剂量、治疗时间的长短、单位时间内的治疗次数应如何调配,只有调配合理科学,才可以保证畜禽彻底康复并不再复发,但是在基层中不按疗程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兽医本身行医经验不足,在疾病高发期更是顾此失彼,导致治疗效果无效而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给畜禽的用药途径有多种,包括肌肉注射、口服、静脉注射等,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用药途径,用药途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治疗效果。用药途径不恰当,可能导致动物药量不足,如药物在水中溶解度低,动物在喝上层水时药量不足,效果差;也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药物沉浸在下层水中,当动物喝下层水时会因为药量过多而产生中毒现象。不同病症的用药途径不同,畜禽的消化道疾病用药途径一般为口服,肌体炎症通常为肌肉注射,家禽用药则常常是使用饮水或拌料的用药方式。药物的消化程度、味道、刺激性大小也影响着用药途径,不宜在消化道吸收的药物不能口服,刺激性大的药物不能肌肉注射。另外家禽在注射疫苗时,要根据免疫程序和具体疫病来具体采取滴鼻点眼、饮水或肌注的方法。防疫时,若操作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鸡注射疫苗后不能马上放鸡,避免疫苗从鸡眼中甩出;注射疫苗还要保证注射位置和注射角度准确。
作为基层地养殖者的主体,提高养殖者对畜禽疾病的忧患意识是最基础的,随着养殖者的疾病防患意识提高,畜禽的疾病发病率也会随之而降低,畜禽疾病的防护工作才会得以更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防护工作中去,定期为养殖者开展畜禽疾病预防的培训活动,并且重点让养殖者学习畜禽的防控知识,确保每一位养殖者都具备一定的畜禽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基础。
当畜禽疾病发生时,作为重要防治主体的兽医必须掌握准确科学的专业知识才可避免在防治工作中出现误区。对于基层地区的兽医,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理论知识匮乏,得不到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就要上岗就医,这样往往使得疾病治疗工作事倍功半。此时当地政府不仅应该为兽医提供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还应该邀请有影响力的兽医进行现场的专业知识指导,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个兽医掌握有效全面的畜禽疾病防控理论知识基础,又使得兽医彼此间可以进行实践交流,进而使得兽医能科学合理地对病畜进行用药治疗。
不断提高基层地区治疗水平,才可不断降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误区。提高基层地区兽医治疗水平,需要从外界和自身两个方面出发:一当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培训会,为兽医提供可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操作水平的条件,二兽医要自觉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在网络中阅读相关知识文章,掌握新的治疗理念和他国先进的治疗技术,同时及时全面地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日常工作,掌握药物的正确用量,进而才能提高自身治疗水平。
治疗工作中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盲目治疗。畜禽突发疾病后,基层兽医首先要开展药敏试验后才可确定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工作时,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切记不可盲目根据个人经验草率判断病情,既要做到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还要注重后续的饲养和护理工作,在彻底了解致病原因后,才可确定用药途径、药量和疗程,要注意避免因判断错误而导致畜禽疾病恶化。
畜禽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畜禽疾病防护工作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养殖者要自觉学习养殖的理论知识和疾病防控知识,而且兽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科学地治疗畜禽疾病,政府则要提供知识支持,为养殖者和兽医提供培训教育。唯有将畜禽疾病防控工作开展到位,全面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我国畜禽业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安.试论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兽医学杂志,2015,7(3):101.
[2] 林德臣.关于如何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及对策研究[J]. 兽医导刊,2015(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