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兰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兽医站,海南 811800)
猪蛔虫病是蛔虫寄生在猪小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体内寄生虫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广泛的流行性,其中对3—6月龄的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蛔虫侵入猪体内后,不会立即表现出发病症状,而是在猪肠道内大量繁殖,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使机体内的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受到严重阻碍,生猪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严重的会引起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猪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猪蛔虫病已成为危害养殖场养殖效益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目前养殖密度增加、养殖场不注重环境卫生控制、猪群身体抵抗能力变差的大背景下,该种疾病的危害性逐步增加,加强对该种疾病的了解,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防控措施,是降低猪蛔虫病爆发流行的有效措施。
猪蛔虫在自然条件下只会感染猪,且对仔猪造成的危害比成年猪更为严重,仔猪易感性更强。患病猪和带虫猪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在粪便中常夹杂大量虫卵和成虫,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用水导致病原传播扩散。该种寄生虫病主要经口感染,健康猪采食了被患病猪污染的饮用水、饲料后,会导致虫卵在体内寄生传播。母猪的乳房也极易被污染,在哺乳时常通过仔猪吮吸母乳感染。该种疾病发生没有典型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每年10—12月,猪体内蛔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而夏季感染该种疾病的概率较低。3—5月龄仔猪体内有蛔虫寄生,生长到6月龄后开始向外排虫。不感染的猪主要表现为带虫现象,不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会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饲料利用率低下、身体瘦弱等。蛔虫卵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般消毒剂均不会对其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选择针对性的消毒剂,切实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1]。
猪蛔虫病的临床症状会随着猪日龄的大小表现出一定差异。猪体内蛔虫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同,成年猪通常对该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而3—6月龄的仔猪,因为身体抵抗能力较弱,感染该种疾病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发病初期,幼虫在肠道内移动,常会因为虫体转移引起肺炎症状,表现为轻微咳嗽,呼吸急促,采食欲望下降,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寄生虫在体内大量繁殖生长后,表现出临床症状加重,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短促,心跳加速,采食欲望下降,直至停止采食。由于猪体内的蛔虫繁殖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寄生虫掠夺猪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导致猪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增加养殖场的死淘率。发病中后期,患病猪极度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律,常伴随沉重而粗粝的咳嗽,并表现为呕吐、流涎和腹泻等症状。成年猪虽然不会表现出具体的临床症状,但因为胃肠道机能遭受到损坏,常伴有食欲下降、磨牙和增重缓慢的现象。
猪体内蛔虫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病理学变化不同。感染初期,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肠道、肝脏和肺脏组织,呈现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和肉芽肿。小肠黏膜轻度充血、出血,并在肠道表面附着有浆液性渗出物,幼虫转移时会引起肝脏局灶性实质性损伤和间质性肝炎,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严重变性,肝脏局部还会出现坏死和出血,有时在肝脏表面还能发现蛔虫转移留下的暗红色虫道[1]。幼虫由肺脏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后,会使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肺脏表面大量充血出血,并存在暗红色的淤血病斑,肺泡内蓄积大量水肿液体。此时能在肺组织内部发现大量虫体存在。发病中后期,病死猪肝脏组织会出现斑点状的纤维化病灶,形成典型的蛔虫斑块[2]。将小肠剪开后,可以发现内部存在数量不同的成虫寄生。寄生虫数量较少时,肠道不会出现明显的病变,数量较多,使肠道黏膜呈现卡他性炎症病变,肠黏膜表面存在散状出血点或出血病斑,严重的会存在溃疡病灶。有时能看到大量成虫相互交缠在一起,导致肠管严重堵塞,有的因为堵塞造成肠道破裂,引起腹膜炎、肠系膜和腹膜严重粘连,偶尔可以发现有成虫转入胆管。将病变肝脏组织切开后,可以发现切面呈现白色纤维化结节,肝脏局灶性肝硬变。
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要确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粪便检查。取患病初新排出来的粪便10 g,10倍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60目铜筛过滤,将过滤的溶液盛放在三角烧瓶内,静置40 min,舍弃上层清液,保留沉淀物,如此往复直到上层溶液清澈为止,取底部物残渣放置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可以发现有虫卵存在,受精卵呈现椭圆形、黄褐色,卵壳较厚,外部存在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膜。未受精的虫卵呈现长椭圆形,卵壳较薄,内容物多为油滴状的卵黄颗粒和空泡[3]。
确诊后,应选择蛔虫敏感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主要有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片。所有患病猪使用左旋咪唑注射液,使用剂量为6 mg/kg体重,肌肉注射,间隔1周后再使用1次,强化驱虫治疗。在对患病猪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使用驱虫药物,对全群猪进行预防性驱虫。选择使用丙硫苯咪唑片,每头猪口服20 mg/kg体重,间隔1周后再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通过采用驱虫处理14 d后,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继续出现发病猪,患病猪恢复健康,但有个别患病猪恢复健康后生长发育停止,成为僵猪,需将其淘汰处理。在进行治疗驱虫和预防性驱虫期间,每天将猪排出的粪便收集起来,运送猪养殖场,进行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虫卵和成虫。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选择使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2%的来苏儿溶液,2%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养殖场进行严格消毒。注意保证饲料和饮用水清洁卫生,防止被粪便污染。
猪蛔虫病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体内寄生虫疾病,该种疾病会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养殖场死淘率升高。因此,需要养殖户充分掌握猪蛔虫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具体诊断方法以及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提高该种疾病的防控质量,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