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远,王俊飞
(吉林省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吉林 长春 130000)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无性二型。头骨高而圆;听泡相对扁平;眶后突不完全发育或缺失;矢状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耸拱形,中间凹陷;中翼骨腭缢缩;冠突明显呈钩状。
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善于攀爬,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公园的馆舍分为外运动场和室内运动场,并有两个独立的笼舍便于繁殖后代,其中一个笼舍采用全封闭的构造,利于动物产子时候使用。
小熊猫天性比较胆小,但很机警,对声音特别敏感,对气味反应不大,小熊猫智商算比较高的,可以驯化,对简单的投喂,人工检查,产仔期对人的恐惧也大大减少。场地一定要给小熊猫一个可以躲避的环境,对动物的福利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
小熊猫的饲料主要已竹叶为主,定期投喂鸡鸭的幼仔,添加苹果香蕉等时令水果即可,也可放入黑芝麻糊,玉米饼等粗粮。
Hissmann曾报道,叫声在性别辨认和获取交配权的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声音通讯不仅可以弥补嗅觉和视觉通讯作用距离短、障碍物阻挡等缺陷,而且能更有效地传递和接收自己或异性的发情信息。大熊猫在发情季节。咩叫声频次明显增加。与大熊猫相似,小熊猫的咩叫声在非发情季节不发生,而在发情季节则频频出现。因此,咩叫声可作为判断小熊猫发情与否的重要指标。与本次研究同期进行的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表明,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和雌性小熊猫雌二醇水平在发情与非发情期均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小熊猫的行为变化与其内分泌水平变化有关。
小熊猫是个智商高,可驯化,善于攀爬的动物,饲料上必须保证竹子的供应,且最好是新鲜竹叶,场地应有可攀爬的树木。雌、雄两性小熊猫在发情季节采取不同的繁殖行为策略。雄性表现更为活跃,其活动频次显著高于雌性,这样可增加发送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机会;蹭阴和咩叫声等行为的发生频次也显著高于雌性,表明雄性对发情信息的发送比雌性更为积极。而雌性则表现为相对的不活跃,但其探究行为的发生频次更为频繁,这样可以探究雄性动物的发情状况。以上结果表明,雄性小熊猫可能是发情信息的主要发送者,而雌性小熊猫则主要为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