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纪峰,梁 巍,王 洋,武月爽
(白城市林业局,吉林 白城 137000)
白城市是吉林省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恶劣,森林覆盖率较低。多年来,白城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但林业经济效益低下仍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经过深入到基层林场、林农户调研发现,制约白城市林业产业发展主要存在观念落后、缺少技术、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政策措施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分析并提出了白城市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及解决办法,为白城市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北缘,总面积2.6万km2,人口203万。现辖洮北区、洮南市、通榆县、大安市、镇赉县5个县(市、区)和白城市经济开发区、查干浩特旅游开发区、白城工业园区及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411 mm,年均蒸发量1846 mm,年均温度4.9 ℃,一月份平均温度-17.2 ℃,七月份平均温度23.3 ℃,≥10 ℃的积温为2 915 ℃,无霜期平均133 d,大风和干旱是本市主要易发自然灾害。调查数据显示,本市原生植被已遭破坏。在沙丘上主要有榆树、旱柳、蒙古杏、叶底珠、蒙古蒿等生长。在盐碱化土壤上,主要有碱蓬、海乳草、小花碱茅等生长。在低山台地上主要分布着贝加尔针茅、兴安胡枝子、蒙古杏、麻花头、糙隐子等。现有耕地面积105.63万m2,草原面积31.82万m2,林地面积45.33万m2,林木蓄积量1 398万m3,森林覆盖率11.76 %。
白城市是生态脆弱地区,长期以来,以资源保护、造林绿化、苗木培育为主业,为建立和保护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而不懈努力。白城市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和“水文明生态示范市”等称号,建设的生态防护林虽然生态防护效果显著,但林业产业的发展仍然十分滞后,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林果产业是一项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林农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吸收掌握新知识比较困难,缺乏开拓意识,不敢进行长期投入,从而限制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全市杨木种植面积达24.2万hm2,占87.7 %。品种单一,杨木的深加工、高附加值名牌产品还不多,终极产品带动力较差,社会影响较小。经济林杏仁、白刺等特色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产业优势。
白城市林果业大多都是分户种植经营,规模程度低,所生产出来的初级产品都直接推向市场。现有林业产业项目,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名牌产品少、效益不高等问题。企业间还没有真正联合起来,彼此间缺少互补、相融的有效机制。
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项事业的发展要有政策保证、市场拉动、政府推动,才能较快发展。缺失这些因素的推动也制约了我市林业产业发展。
林果产业的发展应从高效优质和生态效益为出发点,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环境的保持和改善,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奋斗目标。
3.1 宜林荒山荒地为林、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以往由于人们认识不够,只片面发展粮食生产,不但没有得到较好收益,反而导致资源破坏。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全市现有沙荒地、山地、岗上等宜林地和低质低产林地不但能改善白城市生态条件,还能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构建秀美、和谐的白城。
目前,白城市有国有林场28个,林场职工7 324人,其中在职职工5 056人,退休职工2 268人。2017—2019年,全市国有林场需退耕还林约16 700 hm2。林场还林地都是原有耕地,土质肥沃,适合发展林、果产业,林场职工懂技术,会管理,要抓住国有林场改革契机,将退出的职工田和耕地作为林业产业建设的主战场,探索培育与开发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3.3 基地初具规模为林果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全市加大基地建设。一是特色林、果业,白城地处46°N线附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南国梨、洮南红杏、葡萄、黄太平、123小苹果等特色果品糖度大、口感好、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为当地和周边群众普遍认可,现面积约5 333 hm2,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并远销南方城市群。二是红松果林基地,从2016年引进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目前全市已建樟子松嫁接红松果林示范基地约333 hm2。三是大果沙棘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鄂尔多斯高原圣果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大安市三个国有林场栽植沙棘示范林约333 hm2。四是平欧大榛子基地,全市试种平欧大榛子约933 hm2。五是杞柳编织林基地,镇赉博艺柳编公司已经建立起5个杞柳生产基地,采取基地加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发展柳条种植业,目前,杞柳种植面积超过133 hm2,年生产柳条1 500 t,柳条编织已形成了产业。六是杨木资源基地,全市杨木蓄积量达到1 360万m3,年采伐量40万m3,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深加工,提高了资源复合效益,80 %原材料能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
大力建设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坚持市场化、契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典型示范引领,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立足白城生态建设实际,对全市林果业的历史、现状及预期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出总体规划,绘就林、果业建设发展蓝图。要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明确保护和发展林果业主攻方向,模式及措施,积极总结、筛选和推广适用保护、开发、利用的生态建设科技成果和经验。对林、果产业建设全面实行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切实将科技贯穿于产业建设和实施全过程,全面提高林、果产业建设质量。
4.2 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林果业发展机制
政府引导和扶持是关键。要将林果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农产业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与倾斜,推动林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要大力发展健全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要正确引导、政策支持、中介参与,尽快建起适合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4.3 以科技为支持,加快林、果业发展步伐
发展林果产业,应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林、果业种植科技水平。林业、科技部门要组织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加强对果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高产栽培,大力建设示范基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会嫁接、育苗、种植、修剪等一系列技术,带动和辐射周边群众。
4.4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林果产业综合竞争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已阻碍了优势产业发展和升级。林农单打独斗闯市场是不可行的,必须由龙头企业带领。政府部门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更大地增加产品附加值。
4.5 发展森林旅游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我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种候鸟数量不断增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据统计,2017年在我市观光的游客达15万人次,带动相关林业产业收入超亿元,同时也提升了白城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政府应以荒山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林业加旅游思路,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大力发展观光摄影、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林业,助推果树产业发展,打造出一个生态、高效、精致的休闲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