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勋平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羊生产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包括品种选育、遗传改良、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羊场建设、环境控制、羊产品和羊场经营管理等内容[1-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产业条件下羊生产的基本理论、生产技术、羊场经营管理理念[3]。在饲草饲料、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等各个资源和环境要素压力的持续驱动下,我国肉羊产业处于关键转型阶段,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由放牧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舍饲方向转型;产能由北向南转移;羊肉生产重心由大羊肉转向羔羊肉和肥羔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满足新时代羊产业的新需求,就要对羊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华中农业大学为了适应现代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分别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层面进行了探索,现将教学改革的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教材内容陈旧是个普遍问题。从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版了5部《养羊学》或《羊生产学》统编教材。其中,赵有璋主编的《羊生产学》被最广泛使用。这些教材对于羊产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教材修订都有周期较长的特点,大约5年修订1次。这在产业发展的平稳时期没有问题,如果在产业发展转型时期,教材会出现严重滞后问题,目前的教材内容就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近10年来,我国羊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流产品由羊毛向羊肉转型了,生产方式转变了,产地转移了[4]。若干年前修订的经典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绵羊品种,毛用品种占大量篇幅,甚至建国初期由苏联引进的高加索细毛羊品种仍然在列,目前生产中早已不用。目前全国广泛使用的肉用或肉毛兼用品种的内容在教科书中鲜有涉及。绵羊营养标准是1985年NRC数据,对当下的养羊生产参考价值有限。
近年来,羊生产学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课题名称最初是 《养羊学》,后来更名为《羊生产学》。其经历了从必修课、必选课到选修课的性质变迁,学时由最初的5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羊生产学课程通常在大四上学期开课,此时正是本科生为考研和就业做准备的时期,学生为该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在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形下,要完成好课业工作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
羊生产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基本上是 “老师主讲,学生主听”。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多媒体仅仅是“电脑版”的黑板板书,对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并无实质性改善[5]。由于可以直接复制老师的PPT文件教案,有的学生课堂笔记都省了,被老师戏言“PPT成了培养学生惰性的利器”。
羊生产学的实验课程由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构成,没有设计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6]。学生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观察结果,实验过程是被动式的。实验内容中羊毛品质分析占了很多学时。现实生活中羊毛产品在产业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这些实验内容与生产关联度很小。羊肉是主要产品,但实验中基本不涉及。所以,整个实验部分既无趣又不实用。校内缺乏养羊基地,校外基地交通不便,且接收实习的学生数量极为有限,教学实习很难落实[7]。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上长期处于“空对空”状态,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动手操作机会少,学生就业后必须重新接受岗前培训。
课程考核由笔试和实验报告组成,笔试成绩占80%,实验报告成绩占20%。虽然出题者能保证笔试试卷中所涉及知识点的覆盖面和题目的难易程度,但是毕竟试卷的容量有限,笔试的结果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上还要考虑及格率的因素,评分标准通常是一再降低。实验课的考核以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存在明显缺陷。由于实验报告不是学生当堂完成,未做实验、不认真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为评分的依据受到质疑已有时日,主要是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以上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气氛不浓,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在羊产业主要产品、生产方式等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下,教材修订和教学需求之间会出现矛盾,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势在必行。采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延长教学链是克服以上难题的有效方法。
2.1.1 教学内容精简和再平衡:首先,对于前期课程中讲授过的共性内容不再讲授,例如羊的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其遗传参数的估测方法等,在前期育种学课程中已经讲授,在课程中起背景知识的作用,不再重述。新内容引入受到教材和学时局限,讲授时需要在内容和方法上予以创新。将繁殖技术、营养技术、饲养管理方式等引入课程详细讲述时,需要设置角色和场景。
2.1.2 大量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方法:把繁殖、营养、饲养技术制成视频,分发给学生,方便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看学习。将羊繁殖生理过程、生产技术过程等涉及“过程”的内容视频化。其好处是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记忆且传播和使用方便。其中,动画演示和微电影是最受欢迎的方式,笔者使用最多。
动画演示理论过程直观生动。根据羊生产学课程的特点,对抽象的理论部分用动画演示的形式进行讲解效果很好。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将传统讲授方式向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例如,羊胚胎发育过程在过去的传统讲授过程中是个难点,书面和口头的讲授方式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该过程。改用动画演示的讲授方式,则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微电影展示生产过程形象而且实用。笔者所在课程组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羊生产过程中的视频资料,在研究生的配合下,编制成微电影,应用在教学中效果良好。例如,把羊全混日粮TMP生产、自动饲喂、采精、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即可明白,迅速理解了各个技术环节的知识点。
课堂讲授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方法,是必须保留的。每个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讲课效果却千差万别。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法只会使更多的学生课堂犯困。在教学方法上将参与式、启发式和双向式等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大受欢迎,其中关键是设置各种生产场景,开展生动有趣的互动。例如,在讲授羊品种改良和育种内容时,将学生分组,以“假如我是育种师”为题,分别就肉羊、奶山羊如何选种选配用PPT作课堂讲解,让学生讲解或演示,再组织讨论,老师小结点评。这种“学生讲,老师评”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大受欢迎。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长期被动听课,首次自己在课堂上开口讲话比较难,需要老师课前动员和准备。一旦有了好的开端,第一个讲的同学受到好评,后来的同学就没有问题了。
课后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互动,以延伸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课堂面授时间总是显得短暂,教学中笔者建立微信课程群,通知、答疑、传送资料文件都很方便。后来甚至有学生家里的羊病了,在群里发图片讲症状,老师和学生都积极想办法给治疗建议。
通过该种双向式的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羊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家畜生产学课程,需要实验课和生产实践教学环节辅助,这些教学内容对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材中开列的实验课程与当代产业需求有脱节之处。例如,羊毛的组织结构观察、羊毛(绒)物理性状测定、羊的年龄鉴定、羊的外貌鉴定等实验占了不少学时,但是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中基本用不到[8],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发情鉴定方法、生产性能测定、产肉性能测定、饲养方法、羊舍设计等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不够。
实验教学是生产实践的先导,实验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实践中的操作,生产实践的内容也需要在实验课程中提前演练,因此,实验课程的内容有必要紧跟产业需求。基于这样的教学思路,笔者将与当代羊产业生产实践有所脱节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并增加了一些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羊生产学的学时有限,将关联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和优化是合理的选择。例如,羊毛品质检测、年龄鉴定和外貌鉴定过去是3个独立的实验环节。笔者将其融合到教学生产实习中,在进行羊的外貌鉴定后,采集不同部位的毛样,分组进行羊毛品质检测,包括羊毛的组织学结构、羊毛的纤维直径测定、净毛率测定,最后将各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充分认识密度匀度和细度匀度测定对于外貌鉴定工作的必要性,熟练掌握羊毛品质测定方法。出于同样的考虑,羊场设计、羊群周转、羊场饲料储备等实验内容也被合并。为了适应羊产业已经转向以肉羊和肉毛兼用羊为主的产业需求,笔者在教学生产实习中增加了“肉羊生产性能测定”和“屠宰测定”2个教学内容。学生每10人为1组,共用1只实验羊,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体尺指标测定类操作,之后进行屠宰,测定屠宰指标和肉质指标。这种知识链大串联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形成知识链和技术链。
通过上述系列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学生全面系统地接触现代羊产业中的各种知识技能,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畜牧专业技术人才。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必要手段。传统的方法是期末闭卷考试,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特别是对专业技能考核效果极差。笔者对羊生产学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在理论课程考试方式上由完全的课本知识考察过渡到应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的测试。建立了课程试题库,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而不断补充更新。组卷由计算机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建立规范阅卷场所,课程教学组统一阅卷。试题库配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保证阅卷的客观性和标准化。
在实验课程考核上由传统的实验报告评定考核方式过渡到真正考核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上来。对每个实验均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按照考勤25%、技能操作50%、实验报告25%的分值比例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该模式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将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问答、期中考试、课堂作业、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等6个方面的成绩按各自的加权值计算出课程学习总成绩。通过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方式,真实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总之,通过对羊生产学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洋,杨雨江,姜怀志.《羊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2):65-67.
[2]马友记.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90-92.
[3]张春香,任有蛇,郝瑞荣,等.参与式教学法在《羊生产学》课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36(9):65-66.
[4]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719-723.
[5]赵彦玲,王建洲,任子利.羊生产学教学实习改革[J].农业与技术,2017,37(4):246.
[6]赵彦玲,强巴央宗,任子利.《羊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J].吉林农业,2017(16):98-99.
[7]王杏龙,李拥军,毛永江.如何提高《动物科学专业》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6(6):60-61.
[8]杨雨鑫,杨朝霞,陈玉林.《羊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