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义
(甘肃省舟曲县畜牧草原工作站,甘肃 舟曲 746300)
中医黄证是指家畜气壮迫血旺行,血离经络,积郁肤腠,化为黄水的一类疾病。中医将黄证有外黄和内黄之分,其中几种能危及生命的称之为恶黄,如偏次黄、 黄等。有些为普通黄,这些黄证虽然发生部位不同,但从病因、症状和疗法等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阴黄和阳黄两类。阳黄发病较急,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为阳中之阳;阴黄发病较慢,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为阳中之阴。
1.1 病 因 多因劳役过重,饲养管理不当,湿热毒邪侵入家畜机体,致使心肺壅热,迫血旺行,血离经络,溢于肤腠,形成黄肿;或因跌打损伤,致使家畜机体局部受损,瘀血积聚机体,不能及时被吸收或消散,形成黄肿。
1.2 症 状 家畜机体局部肿胀明显,大小不一,按压或硬或软,均有热痛感,病势发展较快,刺破有黄水流出,口色赤红,脉象洪数。如有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者,多属恶黄。
1.3 治 疗
1.3.1 针 灸 机体局部用宽针点刺,将黄水放出,体壮热盛的颈静脉适量放血。
1.3.2 中草药 患部外涂雄黄散,内服消黄散或降气散。
(1) 消黄散 知母、黄药子、栀子、黄芩、大黄、甘草、贝母、白药子、连翘、黄连、郁金朴硝、共为末,开水冲药,加蜂蜜、鸡蛋清、浆水灌服。
(2) 雄黄散 雄黄30g、花椒 30g、白芨 30g、白蔹30g、官桂25g、大黄 30g、白芥子 25g、芸苔子 25g、草乌 25g、硫磺 20g。共研极细末,加面粉和醋同煎,熬成糊状,敷患处,视黄肿面积大小,按比例适当增减各味药量。
(3) 降气散 黄芩、黄连、苍术、知母(酒炒)、黄柏(酒炒)、香附子各等份,木香少许共为末,温水冲开,候凉灌服。
1.4 护 理 停止使役,养于清凉之处,忌喂生料,早晚适当牵遛。
2.1 病 因 多因饲养失调,久卧湿地或劳役出汗,风寒内侵,致使寒湿之邪凝于肤腠,滞而不散,结为黄肿,或乘热急饮冷水太过,水盛火衰,脾失健运,致使水湿内停,渗出于腹部下形成黄肿。
2.2 症 状 家畜机体局部漫肿,边缘界限不明显,触诊不热不痛,手按有指痕,针刺流黄白色液体,口色淡红,脉象沉细,精神倦怠,饮食减退,病势发展较慢。
2.3 治 疗 以温通经脉、散黄利湿为治则。
2.3.1 针 灸 火针刺患部,排除黄水。
2.3.2 中草药 蒲黄散:生蒲黄30g、五灵脂24g、小茴香15g、知母(酒炒)24g、黄柏(酒炒)24g、广木香 15g、川楝子24g、牵牛子24g、猪苓15g、泽泻15g。共为末,开水冲调,童便半碗为引,候温,牛、马一次灌服。
2.4 护理及预防 治疗期间应停止使役,适当牵遛,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卫生,劳役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