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佩,王丽娜 指导:吴燕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吴燕平主任是浙江省中医院妇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裘笑梅先生的学术继承人,从事妇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各种妇科疑难疾病的诊治,见解独到,取效甚验。笔者有幸师从吴主任,随师临诊,受益匪浅,现将吴主任诊治经行头痛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经行头痛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1]。经行头痛西医称之为经前紧张综合征,本病在中医妇科学中属于月经病的范畴,在中医内科学中属于内伤头痛的范畴。历代医家普遍认为其发病不外乎肝火、血瘀、血虚、痰湿之类。而五脏六腑作为维持生命运行的基本单位,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荣于头,头为髓海之居所,精明之府。肾主精生髓,故肾精亏虚,则髓海难充,头痛作。《内经·素问》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亦云:“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说明头痛的发作与肾有着密切联系。古人认为,月经是女性独有的生理特征,肾精在月经周期中起主导作用,正如《傅青主女科》曰:“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经行头痛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周期性头痛,在月经周期中,阴阳变化之际,特别是月经来临之时,因经血下注,髓海失养则头痛更易发作。因此吴主任认为经行头痛的发生,其本质就是肾精盈亏的一个外在表现。王忠民等[2]研究表明,当雌激素水平低下时,常常在其脉证上显示出以肾虚为中心的特征,诸如肾虚伴有气血虚弱、肾虚伴有肝郁气滞、肾虚伴有气滞血瘀等。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旨在强调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脾胃化生之血归藏于肝脏,通过肝脏的疏泄功能调理升降、通达上下。肝在月经的产生中,参与了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调节。若肝气抑郁,则气血不能上达巅顶,髓海失荣,则作头痛,不能下注胞宫,则月经不调。肝肾同居下焦,为子母之脏,精血同源而互生,相互协作,才可使得全身脏腑得以运转自如,无病痛之忧。现代研究表明,经行头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外周血中的5-羟色胺对血管壁有双重调节作用,可使大血管收缩的同时,还能使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头痛的发生[3]。除此之外,当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也可引发头痛。雌激素水平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因此有效控制雌二醇下降可以显著降低偏头痛的发生[4]。5-羟色胺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经行头痛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及5-羟色胺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除外血管及内分泌因素,“经前紧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与心理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吴主任认为,经行头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肾之间的协调失衡,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肝郁。而肾为气血之根,五脏阴阳之本,是故本病之根本在于肾虚,而肝之抑郁,则可加重肾虚,肾虚又使肝气更郁。
自古以来,治疗经行头痛,各医家均强调以调肝为要。而吴主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肝郁,治疗过程中应以补肾为首要,配以疏肝理气之品,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变化,随症加减。吴主任认为经行头痛属于月经病的范畴,而久病患者多可伴有月经不调,古语有云“虚则补益”,因此经行头痛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调经补肾为主,配以疏肝理气之品,佐以祛风之要药,使补中有疏,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吴主任认为,本病的治疗除了辨证施治以外,还应注意依据月经周期规律,分期而治,并根据月经周期生理特点提出经前气血俱盛,应平调阴阳、双调气血;行经期任通冲盛,应温阳通络、行气活血;经间期滋肾填精,养血益气;经后期血海空虚,应滋阴养血。平衡阴阳,标本兼顾,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女贞子、白术、白芍、菟丝子、鹿角霜、灵芝、知母、黄芩、肉苁蓉、淫羊藿、党参、黄芪、杜仲、桑寄生、当归、丹参、太子参、葛根、麦冬、香附、陈皮、炒麦芽、炒谷芽、丝瓜络、砂仁、佛手、橘络、绿梅花、姜半夏、炙甘草、石决明、荆芥、防风、藁本、延胡索等,依据辨证及月经周期,灵活配伍。其中熟地黄、菟丝子、杜仲滋肝肾;女贞子、枸杞子、桑寄生清热养阴,滋阴填精;肉苁蓉、淫羊藿、鹿角霜补肾阳,益精血。古语有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吴主任善于滋阴中佐以适量补阳之药,正如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当归补血活血,为血中圣药,与白芍合用又可柔肝和血,养血止痛;丹参活血调经、养血凝神;当归、丹参、延胡索合用养血活血,补而不滞,使行血不伤血;炙甘草缓急止痛;香附调经止痛,疏肝解郁;佛手、丝瓜络、绿梅花疏肝理气;黄芪、党参、太子参等大补元气,取其气能生血之意;炒麦芽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荆芥、防风、藁本均为祛风之要药,藁本直达巅顶除巅顶之病痛;姜半夏、砂仁、陈皮、白术等健脾和胃;炒谷芽健脾利湿,以助药效。
杨某,女,27岁,因“经行头痛伴月经量少7年余”于2017年2月27日初诊。患者自诉7年来,经期尚规律,周期30~32天一行,2~3天净,色暗红,夹有少量血块,伴轻度小腹坠痛。患者已婚未育,备孕中。7年来患者每遇行经前即感头痛,无外感等诱因。头痛以巅顶及双侧胀痛为主,伴轻度耳鸣,双侧眉棱骨胀痛,心烦易怒。头颅CT示:未见相关病灶;脑电图示:无明显异常波形。末次月经是2017年2月13日,2天净,量少,色暗红夹少许血块。来诊时症见:腰酸,乏力,舌淡暗、苔白,脉沉细。诊断为经行头痛,辨证为肾虚肝郁证,治以补肾填精,疏肝活络,处方:葛根、菟丝子、熟地黄、女贞子、炒白术、炒白芍、淫羊藿、盐杜仲、太子参各12 g,桑寄生、酒苁蓉各10 g,砂仁6 g,橘络5 g,绿梅花3 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17年3月6日二诊:患者处于黄体期,自诉服用前方未见明显不适,腰酸稍有好转,舌淡苔薄,于前法增减,处方:菟丝子15 g,熟地黄、淫羊藿、盐杜仲、炒白术、炒白芍、葛根、太子参各12 g,酒苁蓉、桑寄生各10 g,麦冬、煅石决明各9 g,砂仁、丝瓜络、姜半夏各6 g,炙甘草5 g,绿梅花3 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17年3月13日三诊:患者月经将至,舌暗苔薄,脉弦滑,处方:菟丝子、太子参各15 g,熟地黄、炒白术、炒白芍、女贞子、淫羊藿、盐杜仲各12 g,酒苁蓉、桑寄生、灵芝各10 g,麦冬、煅石决明各9 g,砂仁、丝瓜络、姜半夏、知母、黄芩各6 g,绿梅花3 g。3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17年3月17日四诊:2017年3月14日月经来潮,头痛较前稍有缓解,经量较前增多,色鲜红,3天净,无血块,舌脉同前,治宗前意增删。处方:菟丝子15 g,炒白术、炒白芍、盐杜仲、女贞子、党参、当归、丹参各12 g,灵芝、覆盆子、酒苁蓉、枸杞子、桑寄生、炒麦芽、醋香附各10 g,炒谷芽、煅石决明各9 g,砂仁、绿梅花、知母各6 g。14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温服。守上法随周期加减,服药2个月经周期再诊,患者诸症基本消失。追踪至2017年6月12日,患者未再诉行经期头痛。
按:该患者经行头痛7年余,一直未予重视,以至于病情日久,久病必及于肾。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肝肾为子母之脏。母病及子,肾气不足,则肝血亦虚,疏泄失常。然吴主任治疗本病最大的特色在于全方未重用止痛之药,而达到止痛之目的。来诊时,患者每遇行经前即感头痛,伴头昏耳鸣,两目胀痛,心烦易怒,腰酸,乏力,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四诊和参,本病辨为肾虚肝郁型,治疗上以滋肾填精、疏肝活络为主。一诊时患者处于经间期,予滋肾填精之品为主,佐以少量疏肝理气养血之品。二诊时,患者处于经前期,加入石决明清肝明目、炙甘草缓急止痛。三诊时患者处于行经期,于前方去炙甘草,再加入灵芝补气安神,知母、黄芩清热泻火除烦,以解经行头痛之烦躁易怒。四诊经后期,加入覆盆子补肾养血,炒麦芽、香附助肝疏泄以行肾气。随症加减,通补并施,气血双调,以达通络止痛调经之良效。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
[2]王忠民,王明闯,张菲菲.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8):818-821.
[3]袁媛,王明闯,王忠民.王忠民主任医师以补肾为主治疗经行头痛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5):816-817,834.
[4]Vetvik KG,Mac Gregor EA,Lundqvist C,et al.Prevalence of menstrual migrain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Cephalalgia,2014,34(4):28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