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浩,汤秋影
(1.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人民政府,黑龙江 鹤岗 154200;2.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镇人民政府,黑龙江 鹤岗 154200)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另外潜伏期带毒猪、隐性感染猪、病后带毒猪也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猪瘟流行面积大,即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可发生流行。近几年我国较少出现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往往呈散发流行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猪场采取大规模的免疫接种,使猪群得到一定的免疫保护。猪瘟的发生不呈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与猪群的免疫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相关,且往往呈较小规模流行,强度较低。但由于我国养猪数量大,因此猪瘟依然会给养猪业直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说,主要是小于3月龄尤其是小于10日龄的仔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容易发病,而成年猪较少发病。病情复杂,我国常见的猪瘟病型是非典型猪瘟,该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病猪没有明显的临床和剖检变化,且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病程持续时间有所延长。普遍出现种猪持续性感染和初生仔猪先天感染的现象,此时感染猪的外观一切健康,是导致猪瘟流行非常危险的传染源,必须高度重视。
典型猪瘟。一般具有5~7天的潜伏期,往往呈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呈现高热稽留,耳、四肢及腹下皮肤存在紫色的出血斑块,眼睛往往存在脓性分泌物,采食减少甚至停止,先发生便秘,后变为腹泻,并伴有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后肢麻痹等。病程通常可持续1~4周,死亡率可超过70%,耐过病猪往往变成僵猪。近年来很少发生典型猪瘟。
非典型或者温和型猪瘟。持续感染,即亚临床隐性感染,猪感染后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会持续向外排出病毒。母猪繁殖障碍,即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病猪发生流产、早产、产出木乃伊胎或者死胎、不出现发情或无法受孕等。仔猪先天性感染,即胎盘垂直感染,仔猪产出后比较衰弱,排出稀便,逐渐死亡,部分会在大约20日龄或者断奶前后持续发病,并大量死亡,有时甚至出现先天性震颤。免疫耐受,即免疫力低下,尽管猪已经免疫接种合格的猪瘟疫苗,且免疫操作正规,但抗体依旧没有达到保护水平,无法有效预防猪瘟。
急性猪瘟容易同蓝耳病、链球菌病、败血型副伤寒、猪副嗜血杆菌病弄混,要注意区分。以上疾病会导致病猪具有类似的症状,但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病原、流行特点以及治疗措施明显不同于猪瘟。蓝耳病,是由于感染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病毒而引起,妊娠母猪表现出流产,或者产出弱仔、死胎以及木乃伊化胎儿等,但通常在妊娠100~110天出现流产,且主要病变是间质性肺炎。急性猪链球菌病,患猪死亡时会有暗红色血液从天然孔流出,血液不易凝固,心肌颜色较淡,呈肉样,质地柔软;肝脏边缘钝厚,质地变硬,切面结构不清晰。败血型猪副伤寒,是由于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导致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是2~4月龄仔猪容易发生,典型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脾脏呈蓝紫色,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脾髓质没有软化。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于感染猪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是导致肺浆膜、腹腔浆膜、胸腔浆膜、心包腔浆膜以及四肢关节浆膜发生纤维素性炎症。
免疫预防。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由猪瘟兔化弱毒株制成的两种猪瘟疫苗,也就是猪瘟活疫苗一号和猪瘟活疫苗二号,其中前者包括猪瘟乳兔苗和猪瘟淋脾苗,后者是指猪瘟兔化细胞苗。猪场要根据饲养环境和相关设施条件选择适宜的猪瘟疫苗,如果养猪场条件较好,且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疫工作都较好,选择使用猪瘟组织苗或者猪瘟细胞苗均可,这两种猪瘟疫苗具有相似的防疫效果;如果养猪场长期免疫接种猪瘟细胞苗,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差,加之有不同的猪瘟免疫抗体水平,且猪瘟潜在有散发性,此时可考虑使用猪瘟组织苗来替代细胞苗预防猪瘟,这样可使猪群整体猪瘟病毒抗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实际养猪生产中,必须根据猪群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免疫接种剂量,禁止随意增大免疫接种剂量,不然既会提高免疫成本,同时还可能导致免疫效果明显变差。另外,还要根据猪群免疫抗体的监测结果确定猪瘟免疫时间。但由于受到饲养理念、饲养技术和饲养条件的影响,在实际免疫时基本不会进行免疫抗体监测,通常仔猪在22~25日龄进行首免,在60~70日龄进行二免;种母猪适宜在断奶后、配种前免疫接种疫苗;而种公猪每年都要免疫接种2次疫苗。
治疗措施。该病目前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即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力。对于有治疗价值的病猪采取猪瘟血清治疗,在发病初期具有一定的疗效。有些病猪能够耐过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