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普洱 676217)
近年国内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阳性检出率有上升趋势,多种常见病控制不及很容易引发本病,其中PRRS肺组织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检出率高达50%以上。临床上呈“多元混感、多重感染”的现象。症状表现:本病以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为主,如:间隙性咳嗽、喘气、呼吸困难、眼鼻脓性分泌物增多、眼角泪斑等;病初体温普遍升高(40.5℃~42℃),病程较长者中后期随继发后并发感染加重,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包括“食欲不良,精神不振,昏迷嗜睡、二便异常(便秘、湿热下痢或腹泻,小便黄赤、浑浊等),体表皮肤色变(多数表现为发绀或发紫),关节炎症,神经症状”等。
剖解病理:靶心病灶主见于呼吸道,严重的气管、支气管炎症,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肺体色变、水肿、切面外翻且多汁;病程较长者由于继发感染严重,可见其他多器官、组织发生病变。
本病的致病原“副猪嗜血杆菌”基本上属于一种猪场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形状无规则、短小杆菌状,有多种血清型。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进化、变异能力,因此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对某些抗菌素高敏,对传统抗菌素呈中敏或不敏感,长期、大量应用某一种抗生素会产生耐抗性;病原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
本病所有猪均易感,但临床上以断奶后仔猪表现为高度易感,其发病及死亡率最高(20%~30%);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在养殖水平较高的猪场一般很少发病,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合理应用保健预防程序、营养供应均衡、消除各种不良应激源,则猪群极少发病;本病传播途径较广泛,但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被污染空气经呼吸道间接传染;带病猪和康复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环境及饮食源可构成循环再传染。
本病以预防为主、重在强化饲养管理:①病史区(场)主动采用“猪副嗜血杆菌病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重点免疫种用母猪,初免母猪首免是产前40 d,至产前20 d可加强免疫1次,已经免疫1次的经产母猪,只需于产前30 d免疫接种1次;发病场受本病威胁的易感猪群(保育仔猪)也要进行免疫,重点是10~60日龄的仔猪,每头仔猪注射灭活疫苗1 mL。②强化日常饲养管理:加强猪群动态疫情监测与处置,及时发现猪群中早期发病个体,迅速隔离、专舍治疗,病死猪及发病舍内污染物等要按无害化处置规程做好妥善处理。③抓好猪舍内保洁消毒管理及携原体流动限制,严防饮水及饲料源被病原体污染,猪场(舍)严格执行定期清扫及消毒制度,严防蚊蝇、鼠害、外来人员及其它动物等中间传播媒介携源传播疾病;秋冬季、初春季节要严防猪群感染各种呼吸性疾病,罹患感冒症的饲养员以及接触过患呼吸道疾病动物的人员均要禁止进入猪舍,以免诱发本病。④合理启用保健预防方案,病史场、发病场可采用“复方黄芪多糖散(含黄芪多糖、人参皂苷、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拌料投喂,按0.5%~1%拌料整群投喂,连喂7~10 d有良好的内源净化作用;或采用敏感药物“头孢菌素、增效磺胺”拌料投喂,连喂5~7 d。
本病重症不食病例优势处方为:黄芪多糖注射液(0.2 mL/kg)+氨苄西林钠或复方青霉素或头孢噻呋钠(0.1 g/kg)”混合肌注,2剂/d,连注2~3 d;或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0.1 mL/kg)+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0.2~0.4 mL/kg)”混合肌注,磺胺类制剂首次注射剂量加倍,维持量减半,1剂/d,连注3 d;绝食超过6 h以上的病猪,首次注射时同时另侧颈部注射1~2剂复合VB注射液10~15 mL,促进病猪尽快恢复饮食欲。
[1] 李本科.副猪嗜血杆菌病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2(5):64-68.
[2] 陈希,马超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治[J].猪业科学,2015(8):100-102.
[3] 程征,冯会利.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J].当代畜牧.2015(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