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家畜家禽检疫站, 浙江 温州 325000;2.浙江省温州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 浙江 温州 325014;3.浙江省温州市畜牧兽医局, 浙江 温州 325000)
肉类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早已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1];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则是保障“放心肉”工程实施和让人们安全消费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和保护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2]。因此,在猪肉流入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屠宰检疫,以保证商品猪肉的安全性[3];而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好定点屠宰场检疫岗位及工作要点,是保证屠宰生猪肉品安全的重要前提[4]。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市,常住人口917.5万人,其中鹿城、龙湾、瓯海、洞头等4个区常住人口为301.13万人,市场供给的新鲜猪肉绝大部分来自于温州菜篮子肉类联合有限公司(市区生猪定点屠宰场),我屠宰检疫站派驻检疫人员到厂具体实施,年检疫量约60万头。由于屠宰过程实施机械化流水作业,检疫须在线同步实施,因此,我站将整个环节设置为头蹄和皮肤、胃肠脾、隔肌采样、胴体、肺心肝、旋毛虫镜检、复检、盖章、出证等9个检疫岗位,每班配备10名检疫人员(外加1名机动人员)分别在屠宰流水线各个岗位上,采用“视检”“触检”“嗅检”和“剖检”的方式,并通过在重点部位(器官)至少剖检19刀作相应的检查,故称“九岗十九刀”。现根据多年来的一线实践经验,具体谈谈生猪机械化屠宰检疫“九岗十九刀”的岗位设置及操作要点,供同行参考。
由2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同步检疫。
在放血后退毛前,检查头蹄及体表是否有规定传染病的典型病变,重点检查皮肤、吻突、齿龈、蹄部、下颌淋巴结和咬肌有无病变或异常。根据检查结果,可判断有无炭疽、囊虫病、口蹄疫、水泡病等。
1.3.1 统一编号
在进行头部检查前,要与屠宰操作相对应,对同一头猪的头、蹄、内脏、胴体等统一编号并进行同步检疫[5]。
1.3.2 检查体表
视检体表的完整性、颜色,判断是否有病变或异常;检验有无红斑或皮肤丘疹等[3],注意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引起的皮肤、关节典型病变,同时将耳标摘下回收保存[6]。
1.3.3 口蹄检查
用检疫钩分别钩住唇部、蹄部,观察吻突、齿龈、蹄叉部有无水疱、溃疡、烂斑,可判断有无可疑口蹄疫、水泡病等。
1.3.4 咬肌检查
左手持检疫钩固定猪头,右手持刀沿下颌骨外侧平衡切开左右两侧咬肌(第1、2刀),充分暴露剖面(深度不少于3 cm),检查有无猪囊尾蚴[6]。
1.3.5 下颌淋巴结检查
左手持检疫钩钩住放血孔左侧中间部分,向左牵拉放血孔,右手持刀沿放血孔纵向切开下颌区的皮肤和肌肉,直到颌骨高峰区,剖开左右两侧颌下淋巴结[6](第3、4刀),视检有无肿大、出血、坏死灶,切面是否呈砖红色,周围有无水肿、胶样浸润等,注意检查有无局部性咽炭疽、结核和淋巴结脓肿等病变。
合格的,进入胃肠脾检疫岗位;不合格的,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同步检疫。
主要检查胃、肠、脾是否有规定传染病的典型病变,重点观察脾脏的状态,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注意有无异常和病变。根据胃肠脾的检查结果,可剔出可疑肠型炭疽、猪瘟、猪丹毒、黄疸、黄脂等病变猪。
2.3.1 检查胃和肠
视检胃肠浆膜,观察大小、色泽、质地,检查有无淤血、出血、坏死、胶冻样渗出物和粘连;然后用左手提起盲肠头,展视回、盲、结肠,拉直肠系膜,右手用刀对肠系膜淋巴结做长度不少于20 cm的弧形切口(第5刀),观察有无淤血、出血、坏死、溃疡,注意有无肠炭疽和结核等病变。必要时剖检胃肠,检查黏膜有无淤血、出血、水肿、坏死、溃疡。
2.3.2 检查脾脏
左手提起脾脏,视检形态、大小及色泽,触摸其弹性及硬度, 检查有无肿胀、淤血、坏死灶、边缘出血性梗死、被膜隆起及粘连等。必要时剖检脾髓和脾门淋巴结。
合格的,进入膈肌采样岗;不合格的,胃肠脾与同编号的胴体均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采样。
隔肌脚采样送检,主要检查猪肉孢子虫和旋毛虫[1]。
在左右隔肌脚处各取30 g左右猪肉样(第6、7刀),要求采样部位准确,大小均匀,并编写与胴体一致的编号。
采样后统一送旋毛虫检验室检查。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同步检疫。
通过视检、剖检,检查胴体是否有规定传染病的典型病变,重点剖检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肾脏等,观察有无异常和病变,可判断有无可疑猪瘟、猪丹毒、黄疸、黄脂等病变猪。若仅肾脏病变者,可割除肾脏废弃处理;剖检腰肌、膈肌检查有无寄生虫。
4.3.1 整体检查
视检胴体皮肤、皮下组织、脂肪、肌肉、淋巴结、骨骼以及胸腔、腹腔浆膜有无淤血、出血、疹块、黄染、脓肿和其他异常等。若发现全身皮肤发黄可能提示黄胆、黄染,要采取相应的措施[1];皮肤有出血点、出血斑可怀疑猪瘟、猪巴氏杆菌病[1]。
4.3.2 检查腹股沟浅淋巴结
用检疫钩钩住最后乳头稍上方的皮下组织向外侧牵拉,右手持刀从脂肪组织层正中纵向剖检左右腹股沟浅淋巴结[6](第8、9刀),暴露剖面,检查有无淤血、水肿、出血、坏死、增生等病变。
4.3.3 检查腰肌
左手持钩固定胴体,右手持刀沿荐椎与腰椎结合部两侧肌纤维方向切开10 cm左右切口(第10、11刀),检查有无猪囊尾蚴。
4.3.4 检查肾脏
左手持钩固定胴体,右手用刀剥离两侧肾被膜(第12、13刀),视检肾脏形状、大小、色泽,触检其质地,注意观察有无贫血、出血、淤血、肿胀及肾小球肾炎等病变。必要时纵向剖检肾脏,检查切面皮质部有无颜色变化、出血及隆起等[6]。
合格的,进入肺心肝检疫岗;不合格的,胴体及相应编号内脏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同步检疫。
与胴体检疫岗位同步,按肺、心、肝顺序检查是否有规定传染病的典型病变,重点观察心脏、肺脏的状态,剖检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等,发现有无异常和病变。根据肺心肝的检查结果,可判断是否有肺丝虫囊尾蚴、慢性猪丹毒、肝片吸虫等病变,并可修割因普通病引起的肝表面硬化斑点。
5.3.1 检查胸腔腹腔
取出内脏前,观察胸腔、腹腔有无积液、粘连、纤维素性渗出物。
5.3.2 检查肺脏
视检肺脏的形状、大小、色泽,触检弹性,检查肺实质有无坏死、萎陷、气肿、水肿、淤血、脓肿、实变、结节、纤维素性渗出物等;然后剖开一侧支气管淋巴结(第14刀),触摸两侧肺叶,亦可剖开其中的硬结,检查有无出血、淤血、肿胀、坏死等;必要时剖检气管、支气管。注意有无结节、实变、寄生虫及各种炎症变化。
5.3.3 检查心脏
视检心脏有无变性、积液、渗出、淤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用检疫钩固定左纵沟,在与左纵沟平行的心脏后缘房室分界处纵剖心脏(第15刀),充分暴露剖面[6],观察心肌、心内膜、瓣膜、心肌切面及心脏内血液凝固状态,注意有无虎斑心和菜花样赘生物(判断为慢性猪丹毒)及寄生虫等病变。
5.3.4 检查肝脏
视检肝脏形状、大小、色泽,触检其弹性及硬度,观察有无淤血、肿胀、变性、黄染、坏死、硬化、肿物、结节、纤维素性渗出物、寄生虫等病变。剖开肝脏肝门淋巴结(第16刀),检查有无出血、淤血、肿胀、坏死等;以浅刀横断胆管(第17刀),压出内容物,用于检查肝片吸虫。
合格的,进入旋毛虫检疫岗;不合格的,内脏和同编号的胴体均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检查。
采用压片镜检观察是否有旋毛虫。
用剪刀撕去肌膜,在台灯下用肉眼仔细观察有无针尖大小的旋毛虫白色状虫体或包囊[1]。随后在顺隔肌脚肌纤维用剪刀在肉样的不同部位剪取24颗麦粒大小的肉粒,均匀放置在上下两块载玻片上,适度用力压成薄片后,置显微镜上镜检可作出判断。因肌肉旋毛虫包囊与周围肌纤维有明显的界限,镜下包囊内的虫体呈螺旋状;若被旋毛虫侵害的肌肉发生变性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甚至可见发生蜡样坏死。
合格的,进入复检岗;不合格的,胴体及相应编号内脏均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检疫。
主要对检疫情况进行复查,综合判定检疫结果。
对前面各检疫程序的检疫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即对胴体再进行一次复检,查验所有检疫岗位的检验结果,发现漏检的,进行补检,并对胴体做出综合判断[4]。根据最终复检情况,剔出可疑病猪。对判定检疫合格的,最后分别摘除甲状腺和肾上腺(第18、19刀)。
合格的,加盖检疫验讫印章,进入检疫出证岗;不合格的,胴体及相应编号内脏均转出流水线,等候统一处理。
由1名检疫人员在岗实施同步操作。
对检疫结果合格的,在胴体上加盖检疫合格验讫印章;对检出的病猪肉及病变产品,加盖(放)相应的无害化处理印章或标记。
由1名官方兽医在岗实施出证。
(1)经复检合格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分割包装的肉品加施检疫标志。
(2)经复检不合格的, 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处理通知单》等文书,并按《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的规定,监督厂方做好检出病害动物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3)资料归档。填写屠宰检疫各项记录,回收相关检疫证明,保存档案12个月以上;屠宰企业回收的溯源单及“瘦肉精”检测记录等,保存2年[6]。
[1] 朱祥.生猪屠宰检疫关键点[J].吉林农业,2011(10):190+189.
[2] 仲储森.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之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8):35-36.
[3] 却建荣,陈云,李魁.浅谈生猪屠宰检疫操作要点[J].畜禽业,2016(11):44-45.
[4] 张良要,郑伟,胡齐永.生猪定点屠宰场各检疫岗位设置和操作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8):38.
[5] 王振华.生猪屠宰点屠宰检疫岗位和人员设置[J].畜禽业,2011(3):59-60.
[6] 韩德东,侯桂芳,胡水宽,等.生猪屠宰检疫操作规程及要点[J].今日畜牧兽医,2016(增刊):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