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的现状与思考*

2018-02-13 15:16:08杨丽霞罗秀琼邓小冬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内科四川637500川北医学院法医学系四川南充637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8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分级医疗

高 琴,杨丽霞,罗秀琼,邓小冬(.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内科,四川637500;2.川北医学院法医学系,四川南充637000)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与切身利益,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级诊疗是关键。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1]。

1 分级诊疗的现状与问题

1.1 群众传统就医观念僵化 目前,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分布悬殊、群众生命意识提高、医保制度实施,致使群众养成了一旦有病均往大医院就诊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到大医院就诊,疾病诊疗才能得到保障[2]。然而,分级诊疗制度要彻底改变群众就医观念,势必在短时间内十分困难。

1.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当前,大型医院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然而,当群众生病时仍首选大医院,追根溯源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足[3]。近年来,各地方采取多形式、高强度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强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支援力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虽有一定提高,但其服务能力仍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因此,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基础。

1.3 现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方式滞后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地方相继实施基本药物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基于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购置、绩效工资核定、财政补偿落实等问题,致使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丧失,技术骨干外流,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4]。故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打好基层诊疗服务基础,须改革现有管理方式。

1.4 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目前,部分地区基层与上级医疗机构间尚未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分级诊疗患者信息不能通过网络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5]。另外,市级、县级、基层医疗机构医报销比例、价格分级没有明显拉大差距,难以引导患者基层看病就医。

2 措施与建议

2.1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解决以上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使大部分患者在基层能得到有效治疗,获得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认可和信任。首先,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卫生基础。落实乡村医生配制制度[6],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购置。完善乡村医生薪酬制度,积极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强化乡村医生培训或再教育制度,提高乡村医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实施乡村医生定点签约农村居民医疗服务模式[7]。最终,让农村居民获得便捷、廉价、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减少小病酿大病、门诊转住院的比率。

其次,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与辐射范围。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病情不需要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应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因此,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是分级诊疗首诊环节的关键。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配备和相关临床、辅检科室建设,推进城乡对口支援、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建设,合理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乡镇卫生院建立联手办医的医联体协作关系[8⁃10]。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中高级专业人员定期、定点、轮流下乡镇卫生院指导诊治工作,通过“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11]。适时合理引导乡镇卫生院向专科方向发展,形成专科特色吸引患者就诊。

另外,切实发挥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主体作用。县级公立医院具有县域内的医疗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理应承担县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及疑难病症的初诊和转诊任务,对控制病源上转、实施转诊制度起着关键作用。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改革,加强和扶持县医院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最终发挥其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2.2 加强政策宏观调控 调整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政策,加大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力度,拉开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异[12]。对履行转诊手续的患者,按照相应比例报销,对未履行转诊手续的患者,建议必要情况可采取降低报销比例,引导患者遵循转诊制度。建立县乡两级间转(就)诊通道,重点在于县级向乡镇下转的制度与渠道保证,提高下转比例[13⁃14]。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打通省市县三者之间的“双向转诊”通道,建立良性协作关系,健全急诊绿色上行通道和下行康复通道,实现“双向转诊”无障碍、不延误的互动联动格局[15]。

2.3 强化制度约束 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细则。落实转诊责任制,制定转诊指证、转诊程序、责任把关等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分别制定适宜本院的“双向转诊疾病谱”[16]。建立分级诊疗的督查、评价、控制和考核制度,坚持动态监测,定期督查、通报和指导转(就)诊流动情况。

2.4 合理宣传引导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转诊政策、要求、报销比例等,提高就诊者知晓率,引导患者积极主动配合落实转诊制度。重视对区域外流动人口的宣传,因为这部分人群在就医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从众性,无论大小疾病,首诊多直接选择上级医院,易成为转诊“盲区”[17]。因此,坚持宣传到位,调查摸底,针对这类人群制定个体化报销政策,逐步降低首诊随意性。

3 小 结

分级诊疗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改善现行混乱就医秩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尚不完善,故应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国情,探索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1]谢宇,于亚敏,佘瑞芳,等.我国分级诊疗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3):24⁃27.

[2]张伟,孙瑞玲.基于患者需求视角下的分级诊疗制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2):1410⁃1414.

[3]王敏,余郭莉,黄玉梅,等.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障碍及应对策略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4):15⁃18.

[4]白玥,孟宪鹏,许玲,等.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积极性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3):201⁃203.

[5]徐凯,马朝群,李欣宇.关于建立区域协同医疗网络服务体系的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1):75⁃77.

[6]何小群,杨坚,苗豫东,等.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力资源的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3):52⁃54.

[7]杨阳,王冬,从紫薇,等.家庭医生式服务引入医务社工可行性分析及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2):227⁃229.

[8]张泽洪.分级诊疗体系中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构路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7,33(2):102⁃105.

[9]甄诚,毛羽.医联体框架下各省市关于强基层举措的现状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1):93⁃96.

[10]咎馨,朱凤梅.医联体与分级诊疗体系[J].中国财政,2017(4):50⁃51.

[11]章豪,徐红兵,周典.县级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7(1):44⁃46.

[12]徐一华,张向阳,周蒙滔,等.我国医保差异化支付相关政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7,30(2):1⁃4.

[13]周南,龚凌云,吴仕斌.区域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3):370⁃372.

[14]孔颖文,曹杰,郑艳芳,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双向转诊“下转难”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0):1173⁃1176.

[15]魏珂,宋宁宏.分级诊疗背景下大型综合医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1):78⁃80.

[16]王荣英,李峰,支晓,等.基于门诊就诊疾病谱分析的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在分级诊疗中的定位与发展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17⁃3421.

[17]汪海琴,王泳仪,侯志远.医疗保险影响了流动人口住院机构选择吗?——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5):61⁃66.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分级医疗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50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6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44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