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露综述,胡金诺,周 静,赵子君,王 超△审校(.成都市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60000;.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00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死因也由原来的传染病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意外事件和慢性非传染病为主。为更科学地揭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现将近年来各地居民主要死因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长期以来,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及顺位作为死因分析的主要指标用来衡量疾病危害程度、某个地区的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水平。
1.1 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 死亡率(粗死亡率)是指某个地区在1年内、1 000人中死于疾病的人数,是用来衡量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死亡危险性的重要标准。能从正面反映人类在不同时间段的健康状况及身体水平,同时,也是该地区研究人类健康的重要参考资料。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年龄不同,其死亡率大小也不相同,因此,为避免人口密度、人口年龄带来的死亡误差,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即为标准化死亡率。
1.2 年龄别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是以人口年龄为计算依据,计算不同年龄层死亡率,是衡量某死因对不同年龄人口的危险性的标准。死因别死亡率是指某种疾病导致死亡人口的数量,是衡量疾病对人类生命危险性的标准。
1.3 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 死因构成又称为相对死亡比,是指死因别死亡占全部死亡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死因重要性的标准。死因顺位是对各种导致死亡的疾病发生率的排序(由大至小),从而使死因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对分析人群死因、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均具有指导意义。
1.4 潜在减寿年数(YPLL) 指某个年龄层的预期死亡者的寿命与实际年龄之差的总和,也就是因死亡造成的寿命减少数,是1982年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美国提出的[1]。其应用范围很广,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衡量死因重要性的标准,是研究不同年龄层防御疾病的重要资料[2-3]。
1.5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指死亡者从生病到死亡所减少的健康寿命数。其中包括因早死所减少的寿命数及疾病伤残所减少的健康寿命数。DALY是1993年由银行专家和WHO提出的,是衡量疾病对人类危害性的重要指标[4]。其可研究国家或地区疾病变化率,监测该地区人口健康情况,同时,保证该地区医疗卫生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该地区投入成本进行分析[5],对使用效果进行研究。随着死亡疾病的改变,在利用传统指标(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研究死因时也应引入YPLL、DALY等指标,以保证死因监测的科学性,从而全面评价死亡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死因顺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导致人口死亡的疾病及疾病变化的重要标准,以此确定导致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的疾病,从而保证医疗部门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人口死亡率过高。WHO将死因分为三大类:(1)感染类疾病,围产期相关疾病及营养相关疾病;(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意外伤害。到目前为止,由急性传染病导致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降低,由慢性疾病导致的人口死亡率却逐年增加。截止2013年,由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已上升至死因顺位的前10位[6]。
2.1 主要死因在城乡、年龄、性别及其他因素的差异
2.1.1 城乡差异 我国农村城镇化尚未完成,因此,在某些地区农村与城镇的医疗条件不一样,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教育条件更是相差甚大,因此,农村人口的死因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2012年在我国城市疾病死亡中前5位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与中毒,占全部疾病死亡的85.86%;农村疾病死亡中前5位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与中毒,占全部疾病死亡的85.90%[6]。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四川人口死亡的前5位,占全部疾病死亡的93.00%[7]。有研究发现,城市与农村的死因顺位有所不同,农村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而城市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7]。2010—2012年济南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成为导致城市与农村人口死亡的前3位疾病,农村死因顺位第4位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同时是城市死因顺位第5位的疾病,而意外伤害与中毒是城市死因顺位第4位的疾病,是农村死因顺位第5位疾病;农村人口死亡率相较城市高,由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也比城市高[8]。因此,不难发现,农村和城市的疾病死亡顺位是有差异的,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与中毒依旧是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2.1.2 年龄差异 死因构成及顺位在年龄中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免疫力、对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同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均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暴发出来。正常情况下,青年阶段的主要死因为事故、恶性突发疾病及自杀等,而随年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等则上升为主要死因。李山山等[9]对2 013名深圳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人口死因顺位具有较大差异,5岁以下人口的死因主要为先天性缺陷,如婴儿出生畸形、染色体异常等;5~<15岁人口的死因主要包括意外伤害、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15~<45岁人口的死因为意外伤害、事故、肿瘤等;45~60岁人口的死因主要为人体胜利系统损伤、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而65岁以上人口的死因主要为肺功能衰竭、恶性肿瘤、人体胜利系统损伤。苏德云[10]对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先天性缺陷、呼吸系统疾病是4岁以前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的91.76%;器官病变、意外伤害是5~<35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大脑功能损伤、恶性肿瘤、心力衰竭是35~65岁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占该年龄段死亡的78.00%;肺功能衰竭、恶性肿瘤、心力衰竭是65岁以上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该年龄段死亡的85.00%。在清楚每个年龄段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情况下,对该年龄段平时应注意的问题有着一定的警惕性,同时,相关医疗机构对不同疾病的预防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1.3 性别差异 2012年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女性死因顺位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6]。施卫兴[11]研究表明,2011年上海市奉贤区男、女性居民首要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刘辉等[12]对阜新市城区人口的死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理系统损坏、意外伤害引发的死亡中男性较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明市死因监测结果显示,男、女死因顺位仅第1、2位的疾病不同,男性恶性肿瘤居首位,女性心脏病居首位,其余顺位均相同[13]。表明恶性肿瘤是男性首要死亡原因,女性首要死亡原因更偏向于心脏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较女性高,但女性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更高[6]。如不包括妇科病和自杀等情况,总的来说,女性生存能力较男高,且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的寿命普遍较女短。
2.1.4 其他因素 除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外,死亡率在较大程度上也受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陈永国[14]研究表明,人们的死亡是由许多影响作用效果累积的,每个影响点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医疗水平、社会作用、人们生活习惯等。
2.2 慢性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很大提升,生活也越来越美好,人们希望能够在现今社会多享受几年美好时光,所以,人们对生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环境的控制、工业化污染越来越重视,因为现今传染疾病已不再是影响人类生存的主要疾病了,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根源。2013年我国第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城市慢性病患病率为37.00%,与2008年比较,增加了30.00%;在农村慢性病患病率为29.60%,与2008比较,增长了86.00%,增速明显快于城市[15]。2016年郭立燕等[16]对兖州市人口卫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死因最多的是心脏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肺功能衰竭、大脑功能损伤等,占全死因构成的81.82%。而这5种死因中最多的是心脏病、恶性肿瘤、大脑功能损伤等,占全死因构成的90.84%。表明慢性病已成为人们生存的最大影响因素[17]。
2.3 意外伤害 在医学上的意外伤害是指因光、热、力、化学反应等对人体造成重大损坏,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现今影响人们生命最多的除疾病外,就是意外伤害了,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是首当其冲应解决的问题。世界上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极高,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青少年身体功能本应是最为优越的,但死亡率却没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是因为青少年中的暴力事件多发。胡娟等[18]针对长沙人口死亡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分析发现,因意外伤害死亡者中最多的是交通意外、自杀、跌落死亡等,其中1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中影响呼吸的意外伤害最多,14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溺水,而14~70岁人口交通和自杀是主要原因,70岁以上老人的死因主要为意外跌倒死亡。2011年潘妍等[19]在针对宁波市海曙区市民的伤害死亡统计中发现,交通事故、摔倒、溺水是当地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意外伤害死亡总数的85.57%。表明交通事故、自杀、跌落事件、暴力事件等在各年龄段分别造成了巨大的死亡。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数据显示,每年因各种意外伤害导致死亡人数多达2亿,因意外伤害需治疗者超过6 000万人,占所有就诊者的4.00%,每年总花费超过60亿元人民币,而因意外伤害就医耽误的人工经济损失也同样超过60亿元人民币,对家庭和社会均产生了较大的负担[20]。
疾病对人类健康的所产生的危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称为疾病负担,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3个方面[21]。2006年浙江省统计数据显示,人们患病率最高的依次为慢性疾病、骨骼损伤和事故伤害[22]。吕焱等[23]对唐山市居民进行的死因、YPLL分析发现,PYLL排序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肿瘤、伤害、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医学水平不断提升,但现今人们生活环境又增加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人类生存的疾病越来越多,死亡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应分别对城乡、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有关慢性病、意外伤害预防等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尤其是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促进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此外,应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其安全性,减少意外伤害带来的死亡。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任重而道远,各级卫生部门应根据死因监测及分析结果,确定其工作重点,优化卫生资源;在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