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镇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滨水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对城市的发展布局及城市景观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1]。在公园景观规划中滨水区景观设计作为基础性建设,主要承载着公共绿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等多种功能。通过把滨水区景观有机地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和谐统一,营造出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文化休闲环境,重塑滨水活力廊道。
南湖公园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南湖生态城,占地30.85 hm2,其中水域面积达15.67 hm2。西邻丹桂大街南延线,南隔汇南路与南湖综合体毗邻,东临通达街南延线,与南湖体育中心、商业综合体、商业步行街共同构成新区休闲健身、商业娱乐服务组团,对提升城市品质起到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南湖公园建设之前的场地原是一个树木杂草丛生的废旧水库。随着自贡市高新区的发展规划,在原场地筹建公园的基础上,通过最少的工程手段,对场地原植被景观进行恢复性保留,在原有坑塘、高地基础上进行修复和平整,形成塘、岛、林等,并配以园林景观和人文建筑,将自然生态、地域文化、传统脉络、公园脉络、现代生活及都市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景点[2]。整个公园在规划设计上以自然、生态为设计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以营造城市生态屏障和调节气候为目的,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凸显“有山有水”场地特点,使公园具有多功能的滨水景观特性,以满足市民娱乐休闲、城市生态保育的需要。
有着“天然氧吧”之称的南湖公园,是自贡市高新区最大的“城市绿肺”,是市民体验“宜居、生态”新城的魅力之处,是品质最好、生态效应最好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南湖公园的建设与该区域的整体规划相协调,整个规划方案在营造功能完善、和谐统一的都市场所外,还体现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地方特色、文化植入”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从城市空间尺度出发,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将南湖公园纳入高新区发展规划布局中;以公园景观与城市空间、滨水区域、人的需求在生态、景观、功能的相互协调为原则;强调景观与城市的互动性,注重弹性设计。
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功能是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景观规划中,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3]。将更多的城市功能与公众需求植入到公园设计中,强调“城市触媒”效应;城市旅游的结合,将公园风光带与城市旅游带相结合,通过滨水走廊、绿色通道、城市公园,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和城市观光廊道;交通系统相互衔接,将城市交通系统融入公园游线设计中,同时结合城市公交、滨水步道等,打造多种交通出行模式;节奏的把控,公园景观节点动静结合、疏密有致,贯穿自南向北的滨河长廊与城市绿道将园内景观空间与城市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真正的开放空间体系。
通过南湖公园的综合整治,提升了沿线的区位价值,通过改善城市“静脉”,优化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南湖公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特殊区位决定了其多样的功能布局:集景观观赏、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生态涵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南湖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系统地组织各景点和功能分区,建造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形成了“一轴、三心、五区、多节点”的景观轴线。“一轴”指的是以南湖为中心的环湖景观轴线,“三心”指休闲观光、体育运动、科普教育中心,“五区”指滨水观景区、历史文化区、休闲运动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生态区。
3.2.1 环湖步道——“红丝带”。公园步道以环绕水域外围进行设计,园内各种游步道超过5 km,其中环湖“红丝带”全长约3 km、宽4.5 m,贯穿全园的环湖骑行绿道最吸引人。路面以红色沥青进行铺装,且蜿蜒曲折,宛如红色丝带为市民新增一条高品质健康绿道。作为环湖景观主轴线的“红丝带”,营造了丰富的竖向景观空间,形成连续的绿色滨江走廊,对整个景观空间格局及区域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3.2.2 文化中心营造。在公园南侧设置了抗日救国纪念主题广场,此功能区着重体现自贡抗日战争历史文化,通过雕塑、文化长廊、史话浮雕墙等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景观小品的形式,将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一方面回顾当时自贡市盐业繁荣时期地域文化和人文特征,另一方面体现出自贡市人民“献金运动”的抗日救国的爱国情怀。轴线上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主题广场上的雕塑寓意着发扬爱国精神,发展中的自贡不忘历史,与西南侧的小型休闲广场相呼应,引导游人视线。
3.2.3 多样性活动空间的营造。根据南湖公园的场地特征和功能定位,整个规划强调“弹性空间”,沿水岸线向外延伸空间。在公园中设置一系列艺术草坡、水面栈道、休闲运动场地、小游园和集会广场等多种形式来满足周边市民的功能需求。
西部入口的文化广场、湿地景观和木栈道与周边商业活动、居住区、交通廊道等形成互动空间,将人们的生活、休闲与商业活动联系地更为紧密。
中部滨水区规划以“复合游憩功能”的设计为概念,通过对水域进行分割,形成水景观光区、垂钓区、水上娱乐活动空间等,通过在沿岸种植大量的柳树、樱花等树种,形成人工营造与自然环境相互借因的景象,将沿岸景观带联系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南湖的景观带。在视线、空间上保证通透性,把滨水区作为一个城市生活中灵动变化的空间。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坡度高差大,在设计中主要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通过栽种植被构建生态保护区,将地形的起伏与周边场地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景观序列,起到保护水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功能复合化的城市生态廊道[4]。
南湖公园绿化种植设计在突出量化的同时体现多样化、层次分明的特点。在平面上主要采用“O”字形的绿化模式,沿水岸线为轴带向外层呈环形扩展,强调立面设计的通透性。南湖公园植物设计注重“花、香、色、形”的结合,遵循生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及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原则,利用植物的季相景观、色相景观,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意境,达到地域性、生态性的融合。
园内植被丰富,其中乔木类有蓝花楹、银杏、桂花、樱花、红梅、垂丝海棠和垂柳等大小乔木70多种,共计1.4万多株;灌木类有红花檵木、大叶黄杨、石楠、紫薇、金叶女贞、红枫和海桐等,栽植灌木12万m2;地被类有三叶草、马蹄金、台湾草等,铺设草坪7万余m2;水生类则重点补充能优化水质的水生藻类、沉水、浮水植物等,如金鱼藻、荷花、香蒲等。植物种植设计上采用规整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变化、四季分明的色相景观与丰富的景观小品、完善的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形成生态林带、休息草地、滨河步道等多元化绿色活力空间景观带。
滨水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的理想场所。通过南湖公园的成功改造,不仅实现了对场地环境的修复治理,而且兼具景观观赏和生态保护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活力,其设计手法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积累了经验,为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