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镛
今年,是我国《献血法》实施20周年。除个别边远地区外,我国几乎所有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存在近20年的互助献血从此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
这20年,我国献血机制日渐完善。但随着寿命延长、大龄高危产妇数的增加、以及医疗保障要求的提高,也对血液供应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的献血机制吧。
美国有一个很流行的献血口号是“送您一个礼物——生命”。在当地人看来,献血是崇高的,是给同胞一个新的生命,是其它任何礼物都无法替代的。基于这样的理念,尽管美国每年需要输血的病人超过400万,但是所需血液基本由无偿献血来保障。
美国并没有互助献血这一说法,面对大量的血液需求,有着较为完善的血液管理制度。美国18~65岁的人中,38%有献血的意愿,无偿献血的人数在1千个人中超过了30人次。美国有一个血液中心组织叫做ABC,它有个非常方便的手机APP,能够快速轻松地查找到当地的献血车和献血中心,轻松地预约献血;同时也可以对所捐献的血液,从捐献到发放的全部过程进行追溯。
至于献血者的招募方式,主要包括电话和上门招募,以及通过献血志愿者的带动,邀请企业赞助活动等,会赠送一些小的纪念品,如T恤衫,电影的折扣券,咖啡券,还有其他优惠等,血站每年还会举办一些晚宴来答谢固定的献血者、赞助商,或者是邀请一些热门球队的球员在现场签名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德国是一个用血大国,根据红十字会统计,德国平均每天需要1.5万人次献血才能满足全国的用血需求。
德国的献血由德国红十字会统筹运营。红十字会在全德国有超过20万名的志愿者,红十字会专门建了一个叫做德国血液捐献的服务网站,登陆网站后可以非常方便、直观地根据自己所在地预约一个日期,然后前去献血。在献血后红十字会通过六个区域性的分部,确保本地区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可以被用于本地区需要用血的人士。在德国没有类似互助献血制度,非常明确的原则就是无偿献血。也就是说,不允许以金钱或者物质作为条件鼓励人们去献血。在德国,献血的量比较大,献血者每次需要献450-500毫升的血量。
由此可见,德国基本依靠无偿献血就能够满足医疗用血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德国无偿献血量充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对献血者隐私的有效保护。一方面理论上献血者无从得知自己献的血被用于何处或用到谁的身上;另一方面,在单位组织同事一起献血的情况下,如果有人不幸患有传染性疾病,不适合献血,但是他又不希望被单位的同事知道,这时他就可以在一份表格上打勾,尽管对他进行抽血,但是他的血液将不会被用于医疗使用,不会用来捐给其他人,这样就避免他的个人隐私因为参与献血活动而受到侵害。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也曾有过类似“互助献血”的制度,献血者本人或家属在需要时可以优先输血。此后,这一规定虽被取消,但相应的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目前在日本,有过献血经历的人或其家人也将获得输血的优先权。
日本的献血是由日本红十字会负责,采集血液并对其进行传染疾病的检查后提供给各医疗机构。2005年,献血事业的主导权由红十字会转移到厚生劳动省。由于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献血意识淡薄,再加上多年来少子老龄化的加重,日本自2012年以来就血源不足。正因如此,才扩大了采血的年龄范围,并建议每次献血400毫升。据官方预测,到2027年,日本需要输血者和献血者之间大概有100万份的缺口。不过,随着现代技术的提高,除白血病等特殊疾病外,现在一般只输给患者所需要的成分,可以部分缓解血源的不足。日本也有互助献血制度。由于法律禁止民间机构干预献血环节,再加上目前日本还没有陷入血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一制度并没有不正当的商业操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