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余姚打造智造新高地

2018-02-13 07:34本刊编辑部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8年2期
关键词:余姚机器人人才

本刊编辑部

余姚,地处长江三角洲,境内的姚江潮汐起伏,积淀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智慧文明,见证了唐宋以来吴越富饶之地的商贾兴盛。穿越历史长河,如今的余姚正借势制造业的新一轮崛起,涌动经济发展大潮,打造智造新高地。

1 发布人才引进培育政策

当下,余姚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市为契机,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于去年10月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聚焦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目标,提出了5个方面25条举措,为余姚市下一步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

1.1 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1)大力引进集聚重点人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深入实施“姚江英才计划”,优化人才项目评审、扶持资金拨付等程序,对入选的海内外高端创业创新团队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资金、最高500万元种子资金、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全额贴息支持,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化项目所需生产场地、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对入选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可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对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及宁波“3315计划”个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入选国家、省“万人计划”的,给予国家、省标准同等额度奖励;对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入选宁波“泛3315计划”的人才(团队),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大力延揽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对余姚市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新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引进补助。

对余姚市企业和科研机构新全职引进的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及985、211工程高校第一批录取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引进奖励。

对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系统单位新全职引进的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引进补助。余姚市事业单位新引进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时,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可制定收入分配倾斜政策,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3)加强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全面实施“阳明学者”制度,鼓励余姚市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柔性引进拔尖及以上层次人才。对每年在姚实际工作一般2个月以上,且作用发挥比较明显的人才,授予“阳明学者”称号,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连续补助3年。对引进的海外工程师,给予宁波市年薪资助标准同等额度支持。对获得国家、宁波市支持的海外专家项目,分别给予引智项目单位5万元、1万元支持。

(4)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对新建成的国家级、省级和宁波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站单位,在建站满1年并经考核认定为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建站补助,对已建院士工作站,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再给予5-10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补助时间不超过3年。对新建成国家级、省级学会服务站,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建站补助,对考核合格的已建学会服务站,每年再给予5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补助时间不超过3年。

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新批准设立并有进站博士后的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20万元补助,有在站博士后的,按每人每年10万元标准给予科研经费补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两年研究期内给予8万元生活补贴。

鼓励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对新设立并报备的宁波市企业专家工作站,给予一次性3万元的经费补助;对通过遴选获宁波市重点支持的企业专家工作站,给予上级标准同等额度补助。

支持企业申报建立高校毕业生实践(见习)基地,每年按照接收规模和运行情况确定10家左右列入重点支持对象,并一次性给予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对成功申报成为宁波市大学生就业实践示范基地的,给予5万元奖励。发挥浙大研究生实践基地作用,对来姚挂职参加社会实践的硕士生、博士生,给予每人每天100元的生活补贴,给予接收单位1800元/人的经费补助。

(5)探索实施“百企百‘千人’”工程。三年内遴选1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全职或柔性引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进100名左右“千人计划”专家,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6)加强引才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中国余姚留学人员创业园、侨梦苑)和一批特色小镇,以“园中园”模式打造青年“千人计划”创业基地。加快推进中科院协同创新体、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宁波市新材料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等平台建设。

(7)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实行招才引智奖励制度,对聘请的市级“引才大使”每年给予5万元工作经费,并根据推荐引进的人才情况给予2-10万元的奖励。依托异地商会等组织,在人才集聚地区设立招商引智工作站,根据协议和绩效给予每年5-15万元工作经费补助。

对为余姚市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通过本市用人单位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及宁波“3315计划”的中介组织,分别给予每人次1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

1.2 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政策

(8)大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本市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现有人才经自主培养新申报成为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分别给予200万元、8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9)深化实施优秀中青年人才“百人计划”。五年内遴选100名左右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并给予每人3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10)实施“蓝领人才”开发行动计划。弘扬“工匠精神”,对获得“姚城工匠”、“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称号的,分别给予2万元、0.5万元、0.1万元的奖励,对参加国家、省和宁波市技能竞赛获得前三名选手,给予0.2-5万元的奖励。

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对新获得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的给予一次性3万元建设经费补助;对新获得宁波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的,给予上级标准同等额度补助。

(11)深化实施“姚籍学子就业创业”工程。对在本市自主创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专职从事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及灵活就业的本市户籍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五年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创业补助、就业补助、社保补贴、场租补贴、融资扶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12)健全荣誉激励制度。整合各类人才奖励表彰活动,每两年组织开展杰出人才奖、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尊知重才先进单位等评比表彰。对获得杰出人才奖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奖的,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卓越(优秀)企业家”和“创业之星”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宁波市“甬城英才”杰出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视为本市杰出人才奖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奖的当然人选,授予相应荣誉称号,不再给予物质奖励。

1.3 实施更加精准高效的发展扶持政策

(13)支持人才企业快速发展。对获得本市“3个500万”政策支持的重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企业,自企业注册之日起5年内,任一年度纳税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按其当年度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额度的70%给予奖励,累计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14)强化人才创业融资支持。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人才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投向本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人才项目。加大“蔚蓝智谷”产业基金、河姆渡机器人产业基金、“才·富”合作基金等投资人才项目力度。大力引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专业性投融资机构。

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办企业,可由指定银行机构分别给予个人和企业各最高500万元的平价信用贷款额度。

鼓励人才企业实施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到甬股交和新三板挂牌、在境内外上市,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奖励。

(15)鼓励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参与标准制定。对当年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最高1万元的奖励;对企业当年专利授权量达到40件(含)且发明专利达到4件(含)以上的,奖励5万元。对企业在境外开展专利、技术秘密维权且经法院判决确定企业维权成功的,按诉讼费和律师费给予不超过30%的补助,单项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80万元补助。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且在参与单位中排名前3位之内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补助。

(16)加大采购扶持力度。对本市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符合条件的,优先列入本市自主创新与优质产品名录,属于首台(套)产品(设备)的优先采购,在政府资金投资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优先选择,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投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其中,对本市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自主研发生产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按照首年度销售额,分别给予不超过15%、最高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

(17)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和分红、技术服务和转让税收优惠等政策。企业引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等高层次人才,支付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1.4 实施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保障政策

(18)强化人才住房保障。对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优先安排入住专家楼,给予3年免租待遇;对硕士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优先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给予3年免租待遇;毕业10年内的创客人才、基础人才在姚首次购买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总额最高2%的购房补贴。

非姚籍生源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全日制技师学院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应届毕业生,来姚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就业创业的,给予本科和技师每月300元、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每月600元的租房补贴,连续补贴时间不超过2年,已享受本市引进补助、购房补贴或人才公寓免租等政策的,不再享受租房补贴。

(19)优化人才家庭保障。多渠道帮助引进人才解决配偶就业问题,对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家属来姚暂未就业的,给予每月不低于本市社平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并缴纳相应社会保险,时间不超过3年。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幼儿园、义务段学校的,给予一次选择到指定的社会公认度较高学校就读的机会。

(20)加强人才医疗保障。设立“千人计划”专家保健中心,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定期体检、定点医疗机构日常保健和优先安排绿色就医通道。为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建立个人专属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健康体检和疗休养活动。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21)完善人才联系服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构建多元化人才协调服务机制,落实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运行机制,提升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人才服务效能,探索建立政务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新体系。

1.5 实施更加科学长效的责任落实机制

(22)保障经费投入。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统筹安排3亿元以上资金用于人才强市建设,确保人才政策兑现和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经费需求。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

(23)强化目标考核。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深化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24)严格准入退出。建立严格的人才准入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和畅通的退出机制,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降低或取消相关激励政策;对存在品行不端、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列入黑名单,取消相关政策享受资格。

(25)强化绩效评估。明确人才政策执行的责任单位,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开展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研究调整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 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蜂拥而起,大家都想抓住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捷足先登,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

余姚市瞄准这一机遇,举力建设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积极发挥“千人计划”专家领军作用及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使产业园成为余姚市重点培育打造的一个人才特色品牌。

2.1 基本情况

2012年9月,浙江省余姚市挂牌成立国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下设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围绕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和高新技术项目。2013年4月,经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正式定名为“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

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注册项目122个,投产项目48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0位,省“千人计划”专家30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位,并获得国家级留创园、国家级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创业集聚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称号。

其中,孵化基地位于余姚市科创中心,总投资2.62亿元,占地81亩(约5.4万m2),建筑面积10.7万m2,由一幢高27层的科创大厦和4幢孵化楼组成,重点引进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和处于孵化期的高科技项目。目前在孵企业共67家。

中试基地毗邻孵化基地,规划建设超高纯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占地121亩(约8万m2),重点围绕半导体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整合余姚新材料产业,打造集聚式生产基地,培育中国乃至全球新材料产业的余姚板块。同时,也为处于中试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加速成长的平台。

产业化基地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毗邻宁波市江北区,总规划面积10 km2,也是宁波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建设载体。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面积为3.3km2的机器人特色小镇。

2.2 引进顶尖人才

目前,产业园已引进不少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比如,新材料产业的领军人物姚力军博士、新装备产业的领军人物甘中学博士等。他们的到来,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力助推了余姚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其中,姚博士是世界范围内少数几个掌握半导体材料核心技术的华人专家。2005年,他回国创立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丰),该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目前国内规模很大、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溅射靶材生产企业,拥有覆盖铝、钛、铜、钽 等多种金属材料及靶材全工艺流程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发达国家对溅射靶材技术的垄断,公司于2017年6月在深圳创业板挂牌上市。

江丰目前拥有“国千”专家7人,“省千”专家2人。公司累计申请专利 504 项,授权专利 210 项(其中发明专利 162 项),产品已进入东芝、索尼、飞利浦等主流半导体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一等奖、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奖等多个奖项,并承担国家“02专项”2项、国家“863”重大专项2项,以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

甘博士是首批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在美国ABB公司担任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现在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的副会长。

2015年5月,甘博士领衔创办了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总投资3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致力于机器人名牌系列产品、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集成技术、下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等。目前,研究院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名,有23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甘博士成立的宁波易拓智谱机器人有限公司、孙云权博士成立的宁波智畅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

另外,研究院已攻克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要求发展的十大标志性产品中的7项(弧焊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和五大核心零部件中的2项(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其中,双臂超自由度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十八轴双臂机器人。未来3-5年,研究院将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一支由大师级科学家、发明家领衔的500人左右的国际一流产业研究院,形成总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带动宁波智能制造经济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

2.3 高端优势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余姚市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千人计划”专家,主要是其具有5大优势:

第一是交通区位优势。余姚往东距离国际港口城市宁波40km,往西距离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120km,与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杭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速铁路横穿全境,乘坐高铁,30分钟到宁波,50分钟到杭州,90分钟到上海,120分钟到南京,与这些城市几乎可达成“同城效应”。而且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使余姚一举纳入到了上海都市圈之内,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区域。

第二是文化人文优势。余姚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余姚有三大文化,第一个是以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远古文化;第二个是以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为代表的姚江文化;第三个是以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为代表的浙东红色文化,余姚的“三大文化”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中国古代的十大思想家当中,余姚就占了两位,王阳明和黄宗羲。此外,余姚已经8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的称号。

第三是产业基础优势。余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经济实力十分雄厚,是全国百强县,有“塑料王国”和“模具之乡”的美誉。全市已形成了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等四大传统产业,又形成了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是扶持政策优势。余姚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工作,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上文提及的《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等诸多优惠政策。

第五是人才服务优势。余姚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设1个总窗,28个专窗,在项目审批、家属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在安居工程方面,为落户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公寓218套(还有234套正在装修中),为千人专家提供五星级酒店式公寓75套,因此,产业园不仅是高端产业的空间载体,更是高端人才的集聚高地。

3 发展智能机器人小镇

目前,余姚举全市之力推进机器人小镇开发建设,为小镇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构建产业“生态圈”。去年,本刊介绍过机器人小镇的一些基本情况,经过一年的发展,小镇又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3.1 目标定位

智能机器人小镇位于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产业化基地,是宁波智能经济示范区的起爆点和主引擎。小镇规划面积3.3 km2,主要以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为核心,以机器人应用和机器人旅游为延展,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布局,旨在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制引领区、机器人高端人才集聚区、机器人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展示区,建设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3.2 功能布局

小镇规划布局为“一核、五区、一园”。其中,“一核”为城市客厅,总投资8.68亿元,由综合服务中心、邻里中心、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组成,目前3个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城市客厅将集中展示小镇产业、文化、生态特色,提升小镇形象,成为小镇未来活动的中心区。“五区”包括机器人核心产业区、智能制造产业区、教育培训区、科研孵化区、生活配套区。“一园”为机器人产业主题公园。此外,一条“河姆渡文化天路”贯穿“五区”核心,将打造成为文化体验与科技观光相融合的工业旅游线路。

3.3 小镇新进展

目前,机器人小镇核心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两横两纵”的道路框架,一期占地10万m2标准厂房已投入使用,落户超晶晟锐光电、浙江智川机器人、超高纯铜及其合金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共13个,二期占地7万m2的标准厂房主体已完工,正在实施配套工程。

小镇以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为技术支撑,以中兴集团等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国有独资企业余姚市姚江科技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引导,设立蔚蓝智谷、中创工信、西电天朗等基金7个,总规模30亿元,全力支持落户项目发展。

小镇至今已签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项目39个,总投资68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中兴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103亩(约6.9万m2),集物联网通信模块、智能硬件、人脸识别、物联网云平台、VR/AR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于一体,涵盖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韩国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由韩国健康水协会牵头,总投资5亿元,占地80亩(约5.3万m2),主要从事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生产制造,旨在吸引韩国高档智能家居设备生产企业来余姚落户,推动余姚相关产业发展;智能仓储机器人产业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101.62亩(约6.8万m2),项目核心团队由多位留法博士、硕士组成,主要从事基于大规模集群调度的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中信重工开诚特种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主要开发、生产防爆消防侦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巡查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应用于消防、电力、矿山、石化等行业。

为给智能机器人小镇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支撑,2017年5月,浙江大学与余姚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浙江大学(余姚)机器人研究院,该研究院重在聚焦机器人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机器人产业培育,培养造就机器人行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来自浙江大学的首批科研团队共78人入驻研究院,其中教师17人、博士后研究员3人、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8 人。研究院先后挂牌成立韩国机器人融合研究院驻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杰曼康复机器人研发中心、智慧园林联合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

猜你喜欢
余姚机器人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