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葛海芬
(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41)
动物出生后,其一生就和微生物紧密相联,无法分离。消化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存在丰富的食物,所以就成了聚集微生物最多的地方。微生物与猪的肠道健康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就微生物与猪的肠道健康的关系做简要阐述。
猪的消化器官由一条长的消化道和与其相连的一些消化腺组成。消化道起始于口腔,向后依次为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最后终止于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消化道壁上的小腺体。消化腺合成消化酶,分泌消化液,经导管输送到消化道内,促使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发生水解作用。
猪的肠内菌之间,肠内菌和宿主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微生物利用动物吃的食物,进行自我繁殖,同时产生代谢物质。动物对淀粉和糖原以外的食物纤维无法消化。必须在大肠内通过厌氧发酵,一部分变成丁酸、丙酸这样的短链脂肪酸,成为能量被吸收。淀粉的能量是4kcal/g,食物纤维在肠内被分解所产生的能量是0~2kcal/g之间。猪的大肠比其他的杂食动物要发达。猪从微生物发酵中所取得的能量,达到30%左右。
小肠对营养素的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输进入人体,小肠自身的营养则由身体供应。大肠则不同,肠内菌发酵分解生成的短链脂肪酸作为能量被直接利用,剩余的则供给全身组织。
动物的免疫器官很多,如胸腺、骨髓,扁桃体,脾脏等,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肠。它集中了全身60%的淋巴球。
我们知道,健康的动物所生的后代,健康的家禽比如鸡所孵化出的小鸡等,包括人等刚出生的时候都应该是无菌的。当动物出生后,由于母乳及和周围环境的接触,由此接触到了大量的微生物,首先是好氧菌的(大肠杆菌、链球菌需氧和兼性厌氧有些是厌氧)进入,这些菌繁殖后,渐渐消耗掉肠内的氧气,然后是乳酸菌等厌氧菌开始定植并在肠道内形成优势菌群。
这些微生物就形成了肠内菌群,由于所处的地方不同,个体差异,年龄等,每个个体的菌群都不尽相同。菌群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我们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几百种的微生物。其他动物也一样。粪便的中细菌或细菌的残骸在30%以上。这么庞大的生命军团,它们对动物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根据微生物对动物的利弊作用,我们把它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简单的说,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就是有益菌。对动物有害的微生物,比如一些传染病菌,就是有害菌。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的微生物就是中性菌。
有益菌:乳酸菌、枯草杆菌等。
有害菌:沙门氏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菌、病原性大肠杆菌等。
这些有益菌,有害菌,及中性菌的平衡,就构成了动物的重要的防御体系。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等种种疾病。
消化道的微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也必须吸收营养,这些微生物在获取营养的同时,通过对日粮特别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消化和代谢,合成有利于动物吸收和利用的养分,如必须氨基酸、挥发性脂肪酸、维生素等,促进动物的生长。
另外,有益菌还会破坏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并阻止动物对其吸收。因此,有益菌的活动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还可以补充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足。
正常菌群中厌氧菌群活动、细菌素的产生、免疫作用以及物理屏障和生化环境等都会对非正常菌群的入侵起到拮抗作用,如嗜乳酸菌杆菌、乳酸链球菌和双歧杆菌等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等,使肠道内的pH降低(低于6.0),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腐败菌、肠道病原菌,有利于防止消化道疾病。
3.3.1 无菌动物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均显著低于普通动物。
这是因为没有正常菌群的抗原的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育和维持功能。
3.3.2 给动物投喂抗生素后,动物容易感染疾病
日本名古屋大学生命农学教授奥村纯市的试验报告表明,给动物投喂抗生素后,动物容易感染由沙门氏杆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引起的肠道疾病。这是因为,抗生素抑制了有益菌,使得整个菌群失衡,病原菌增加而感染疾病。
3.3.3 喂饲同种健康家禽的粪便,容易恢复健康
当用抗生素或者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肠内菌群平衡失调时,利用同种健康家禽的粪便的悬浮液去喂它的话,它就比较容易恢复健康,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人工孵化的小鸡,因为不是母鸡孵化的,所以小鸡和母鸡的菌群无法直接接触。虽然通过蛋壳上粘着的鸡粪,也接触了一些母鸡粪的菌落,但和母鸡粪直接接触相比,微生物的数量太少,而且鸡蛋上的鸡粪和蛋壳粘结的很紧,小鸡很难啄食。所以它的菌相是有缺陷的,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所以人工孵化的小鸡,比母鸡孵化的小鸡的抵抗力差。我们把健康的母鸡肠内的东西喂给小鸡后,它的肠内菌的平衡就可以很快地建立起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动物的健康与否,与肠内菌群中的有益菌的占有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关注猪的肠道健康,就要关注猪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真正做到无抗养殖。